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滴雨的宇宙思維

2015-09-15 17:07田子馥
中華詩詞 2015年5期
關鍵詞:比興隱喻宇宙

田子馥

遍讀中國古典詩詞精彩華章,沒有一個詩人不是把自己的生命情懷依托于自然宇宙的。孟郊在《贈鄭夫子魴》中談到抒情詩的取象特點時寫道:“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是說大自然的天地萬象一旦融入我的胸間,萬象由我裁定的宇宙意識塑造出來的人物,總是天人一色、物我一體、風雷萬種、意與境渾的宏大壯闊的泛人形象。這是一種“天人合一”“萬物與我為一”的思維境界。

詩性思維是人類認知自然的原始智慧,賦比興是古人玄解人與自然的密碼,認知自然的重要手段?!耙约憾任铩?、“以物度物”、“以物度人”同樣是詩性的隱喻。老子說“上善若水”,古人最早認知以水作為抒發(fā)感情的對應物。水,乃生命之源,以水傳情,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可以展示宇宙情思。溫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蔣捷的《虞美人》:“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深讀這些精美的詞句,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滴雨”總和“愁”字聯(lián)系在一起。最早用“雨”、“水”比愁的還數(shù)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俺睢庇峙c“三更”、“黃昏”,由陽光漸轉幽暗的時序密切關聯(lián),這樣“一滴雨”便與宇宙時空捆在一起了。而且不是疾風暴雨,是微風細雨,一點一滴地由入夜滴到天明。“愁”本來是最抽象的情感概念,原本看不見,摸不著。“愁”又是泛情的概念。當你細細品味這些“愁”的苦滋味時,似斷似續(xù)的“滴雨聲”,令人感到愁腸百結,割不斷,理還亂,無盡無休,又無可奈何的那種感覺。我們十分l京嘆古人善用比興的智慧,沒有比“一滴雨”更為恰當和準確的表述方式了。

我們現(xiàn)代詩人為了表述細膩的思想感情,往往采用直舒胸臆“賦”的方式,或者散文敘述方式。我總覺得這不是修辭學上的問題,格律的問題,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問題,也是詩學觀念的問題。

細讀古典詩詞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古人搖筆賦詩抒情的時候,首先會到自然宇宙里去搜尋對應物,而不是從詞典中去搜尋對應詞語,或者到社會學里去尋找相應的概念。莫非是古人離自然宇宙很近,現(xiàn)代人離自然宇宙很遠了?也許是古人為詩講究含蓄委婉,現(xiàn)代人為詩講究直截了當,講究商品化、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講究快捷、簡便、通俗易懂、明白如話,故而省略一切思索空間j似乎可以機械化的復制?;蛞詾槿缃裾吻迕?,創(chuàng)作自由,可以遠離比興,一談含蓄隱喻,以為那恐怕是嘲諷詩的專利了。而古人大多強調(diào)細膩思維,往往要三句詩甚至一闋詞表述一個自然程序,一個自然景觀,一種思維情緒,這叫“思維連片”。如“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將黃梅時雨比作“閑愁”,看愁有多深;“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將“楊花”比作“離人淚”,看淚有多重;“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滿眼深秋景色,以“霜林醉”比“離人淚”。這都是賦比興認知方式的活用,纏綿不斷的景觀,纏綿不斷的思緒,詩人首先創(chuàng)造一種“一滴雨”與“一滴淚”相關的意境,反復體味物與人、人與物、細膩的言有盡意無窮的淋漓盡致的思維感情,一種生命印證。然而“一滴雨”早已超越“愁”,“愁”再不是單一的思想情緒了。顯然,這是兩種不同的詩學觀。是直抒胸臆,還是隱喻委婉,借助自然?

從人類學角度上看,“一滴雨”是一個小宇宙,這個宇宙和人類是什么關系?在唐宋詩人的心目中,自然即我,我即自然,“天地人胸臆”“物象由我裁”,我融匯到自然里去了。你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人已經(jīng)融匯在“千山”、“萬徑”的大宇宙之中。而且大宇宙之中孤寂、凄寒地“獨釣寒江雪”,豪邁,孤寂,冰清玉潔,最終托舉出人的高大、豪邁的形象。人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自然世界中,使得千山萬壑都分享著飽和著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性格。這就是“一滴雨”的宇宙思維。

在中國古代,至少是唐宋時代,城市還不發(fā)達,人們?nèi)找共賱谶€處于靠天吃飯的自然經(jīng)濟環(huán)境,生活在自然的情勢之中,因此還十分留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以及“茅屋”、“草堂”一樣的山野民居?!跋窖谟承标柪铮瑯桥_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保ㄎ悍蛉恕镀兴_蠻》)這首詞圍繞“溪山”來構圖設色,在悠然自得的風情里,描繪著思婦盼望遠行丈夫歸來的情思。對自然宇宙的認知還處在深刻戀情階段,在敬畏自然、親和自然基礎上,人一旦陷入困境的時候,時刻想著回歸自然,回到自然母親的懷抱?!靶械剿F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yè)》);“王孫歸來兮,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楚辭·招隱士》)。古代中國人離不開自然母親的懷抱,因而幾千年的詩詞里總是重復出現(xiàn)相關別離、重逢、思鄉(xiāng)、懷舊、鄉(xiāng)愁的母題。

什么是詩?人的生命中需要語言,需要抒情,需要一點隱喻,人類與自然宇宙的互感互情互識互通互滲的關系需要驗證。物質(zhì)貧乏精神卻是十分富有,“自己構成自己”的精神家園,這就是詩。

當時人們對待自然態(tài)度絕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更無“人定勝天”的姿勢。

第一,以自然為師。畫家講“師法自然”,詩家亦應如此。世上存在兩種意象,章學誠說:“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營構之象……心之營構,則情之變易為之也;情之變易,感于人世之接構而乘于陰陽倚伏為之也。是則人心營構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保ā段氖吠x》內(nèi)篇一《易教下》)就是說人的心營構之象,是從自然之象中提煉出來的精神之象,靈魂之“象”。

第二,“喚醒自然”,點燃自然生命之光;對于自然宇宙的萬類萬物,小至一花一葉一滴雨,在人沒有發(fā)現(xiàn)之前,淹沒在亂山荒草之中,毫無美的價值可言。美在于人發(fā)現(xiàn)它、喚醒它、照亮它。人有個發(fā)現(xiàn)過程,發(fā)現(xiàn)而喚醒,喚醒而感興,感興而意象,此為“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勃萊克詩句)也。自然物由實物而變?yōu)橐庀?,物理世界轉變?yōu)橐庀笫澜?,如宗白華先生說的“心靈與自然完全合一”。王國維說:“一切境界,無不為詩人設,世無詩人,即無此種境界?!?/p>

第三,把自然宇宙看成有生命的活體??膳c之為友,呼之欲出。如辛棄疾的“歸與白鷗盟”(《水調(diào)歌頭》),“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鷓鴣天》),“醉里不知誰是我,非月非云非鶴”(辛棄疾《念奴嬌·賦雨巖》)。又“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西風瞥起云橫渡,忽見東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舊住”(辛棄疾《玉樓春》)。此乃大比大興大智慧,在酒幻或夢幻中感覺壓在頭上的“青山”有誰推移了,但四處尋找皆不見,還是清醒的老僧指出“青山依然住”。在辛棄疾看來這些自然景物都是具有人一樣的生命活體,可以同游,可以相依,可以相戲,可以生命印證。

第四,對大自然的微妙之處高深莫測。由敬畏自然到感恩自然,因此歌頌、贊美自然是很自然的事,董其昌說得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以詩為境?!痹趥鹘y(tǒng)詩詞那里“詠物”“詠景”實則“詠人”,描寫了自然,表現(xiàn)了生命。所以姜夔有詞“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點絳唇》),顯然對大自然“數(shù)峰”有深厚的敬畏之情,先是道一聲辛苦,而后商量如何下這么一場“黃昏雨”。

第五,互滲,我在自然之中,自然也在我之中。“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shù)。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辛棄疾《鵲橋仙》)。這種人與自然宇宙互滲的關系,說明山水內(nèi)化而成人格,人格外化亦可為山水;山水與人之仁是精神灌注、融為一體的。這種山水比德思想,構成人與自然生命一體化。所以,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莊子觀魚,魚即是我,我即是魚;莊子夢蝶,蝶化為我,我化為蝶。在道家那里,正有一種澄心觀物的超越的態(tài)度,物與我、人與自然真正地融為一體了。自然在某種程度上走進人的血液中,同時自然也吐露出人的情懷。正是這種“互滲”意識形成“萬物有靈”的觀念,把萬物都想象是和人自己一樣有生命、有靈性、會思考、能活動的。

第六,自然與語言。語言是人類主宰自然界的第一特征,人對自然宇宙的命名,使上帝創(chuàng)造的無名世界,第一次成為人的有名世界。“命名”就意味著初步“認知”,深度的比興,人成為自然宇宙的創(chuàng)造主體,也首在“命名”。

語言成為支撐人類闡釋自然的第一要義,語言使得人在比興中認識了未知事物,已知的只是人類自己。于是,人以人自身的各部器官作為比較的思維尺度對自然宇宙的進入第一次命名。天有眼,地有角,山有腰,雷能怒,風雨能發(fā)威,使得第一次自然萬物進入“人化”,而后才可能進入“神化”,使自然宇宙成為馬克思說的“人的對象化”,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耿占春說:“詩人有一種不可遏制的沖擊力去尋求隱喻,尋求人與自然,把生命和宇宙統(tǒng)一起來那樣一種原始力量?!保ā峨[喻》)

盡管說,時代不同了,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所以,“一滴雨”,仍然是人類一種獨特的宇宙的思維方式,運用大比大興大智慧,沒有隱喻,就沒有詩。

猜你喜歡
比興隱喻宇宙
宇宙第一群
《活的隱喻》
這宇宙
比興、詠物辨說
從《詩經(jīng)》比興循環(huán)解釋現(xiàn)象探究“興”的起源——以《關雎》《漢廣》《樛木》三詩為例
風賦、比興、雅頌新論——兼比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詩”觀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