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復群
【摘 要】2012年,一部介紹中華美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大江南北,其熱議程度超過所有同期電視劇,讓中國人重新燃起對“世界第一美食王國”的關注,通過這部紀錄片,我們看到了它背后的豐富的飲食文化、眾多閑置的品類(品牌)資源和巨大的未被開發(fā)的財富!通過對中國農產品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農產品仍處于無品牌或若品牌階段,真正在市場上有影響的品牌并不多見。由于出自田間牧場的農產品天生就是高度均質、弱差異的產品,建立一個真正農產品品牌比其他品牌會難上加難。
【關鍵詞】農產品;品牌設計;差異化
1 品牌農業(y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品牌是文化,品牌是誠信。品牌農業(yè),是中國現(xiàn)代農業(yè)和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未來中國產業(yè)經濟的熱點和亮點。在中國經濟升級和品牌崛起的過程中,現(xiàn)代農業(yè)是機會最多、潛力最大的產業(yè)。好想你棗業(yè)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小產品(品類),只要堅持不懈,專心專注,用心經營,用文化塑造,都可能創(chuàng)造大品牌,贏得大未來。
作為農業(yè)經濟時代的世界強國,中國在食品飲料(包括茶)、中式餐飲、白酒、中醫(yī)藥、養(yǎng)生、黃酒、絲綢、瓷器等領域擁有極為豐富的國家心智資源。隨著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中國文化和美食收到越來越多外國朋友的青睞,這是最有可能率先創(chuàng)造世出世界的、國家名片的大品牌的沃土。這也正是涼茶超越可口可樂,成為中國第一飲料的根本所在。
西方市場實踐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的消費開始從溫飽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經濟社會結構、產業(yè)結構和消費結構將發(fā)生歷史性升級。中國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中國消費者需求結構已經發(fā)生根本轉變:從吃飽吃好,到吃健康吃放心吃品質吃范兒。在洗手液都擁有大品牌的時代,品牌競爭已經從客廳、浴室轉向廚房餐桌。這是一個十萬億產值的驚人大市場。
這或許是中國最后一片品牌處女地。與此同時,中國的廚房餐桌食品市場,產業(yè)高度分散,同質化、低值化、區(qū)域化、地域化無序競爭,很多品類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的領軍企業(yè)和老大品牌,很多領域都蘊含著簡歷商業(yè)帝國的戰(zhàn)略機會。
這正是中國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傳統(tǒng)老字號企業(yè)、地方名品(特色食品)企業(yè)、國家地理標志(原產地保護)產品企業(yè)、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yè)等等,搶占資源、振興行業(yè)、創(chuàng)立品牌、搶占老大名位的歷史性戰(zhàn)略機遇!
2 我國農產品品牌現(xiàn)狀
我國作為茶葉宗祖國,七萬家中國茶葉不低一家立頓(英國不種茶葉);
中國特產中華獼猴桃被新西蘭引種改良,以奇異果的洋名以高出近十倍價格返銷中國;
北京櫻桃谷鴨被英國改良后,獨霸世界,倒灌中國種鴨市場;
作為人參原產國及世界最大的種植國,中國的人參價格不低韓國人參的十分之一;
雀巢、達能、卡夫、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立頓、可口可樂、正大等國際食品巨頭在中國功城略地、搶奪資源、大賺特賺。連韓國燒烤、泡菜、日本壽司都后來居上,在中國大行其道。而中國的農副食品業(yè)普遍以低成本、低價值、高風險方式,延續(xù)“中國制造”的無奈。
落后的思想觀念、落后的產業(yè)制度、落后的商業(yè)模式和落后的品牌建設,是造成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
3 如何做好品牌建設,真正做強差異化
品牌其實就如同人一樣,有內在的東西:如思想、情感、審美、品味等,還有外在的東西:如相貌、身高、著裝等。只有內涵豐富、充實,外表反映內涵,光鮮引人注目才是優(yōu)秀的品牌、成功的品牌。
差異化是品牌營銷的根本法則。有差異的產品才更有營銷價值,才能更容易的被市場所接受,才更容易做成品牌。但是,農產品大部分都來自田間,天生就是高度均質、弱差異的產品。以地方名品為例,如何才能強差異化:
3.1 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
所謂內在品質差異化、外在化的本質就是從產品本身入手,如何通過外在的種養(yǎng)方式、品種改良等方法,來改造產品,讓產品從本質上有所改變,區(qū)別與其他產品,真正做到產品差異化。
近些年,不斷地出現(xiàn)水果玉米、紫色紅薯、云南紅梨、金黃色奇異果、黃色西瓜等產品,因為極具特色,非常吸引消費者。與普通產品造成明顯的差異化,從而顯著提高的產品的附加值。比如:同樣是獼猴桃,新西蘭從中國引進之后,對原本綠色的獼猴桃進行了改良,創(chuàng)造了口味偏甜的黃色果肉的黃金奇異果。目前新西蘭佳沛國際奇異果每年產量約達8000萬箱,99%出口至全球近70個國家和地區(qū)。遠遠超過奇異果的故鄉(xiāng)中國的銷量。
3.2 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
人靠衣裝,馬靠鞍。當品牌完成了產品和品牌價值這些內在的構建,就像一個人有了內涵和自信。但是品牌如人一樣,單有這些還不夠,還要想方設法讓產品和品牌的外在形象更加完美,用外在的形象來彰顯內在的內涵和價值,這也就是所謂的內在品質外在化、外在形象品質化、差異化。
外在形象的品質化和差異化主要有以下方法
3.2.1 創(chuàng)建品牌識別符號
符號的識別性強,容易記憶和傳播,是品牌形象最集中、最有標志性的代表。符號他不僅僅可以是圖形,是人物,也有可能是聲音、味道等等,通過獨特、優(yōu)質的品牌識別符號,可以讓消費者盡快的對品牌產生認知和印象。
波蘭,當地的番茄農場建立一個完整的視覺形象,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和令人驚訝的方式處理,使用番茄和說明性的形象已成為一個公司的象征。紅色的番茄不僅是視覺吸引力的包裝圖形系統(tǒng)的信息,但它也是功能(標簽,顏色,用于優(yōu)化和加快產品處理的圖標)。
3.2.2 通過包裝彰顯價值和差異
包裝就如同人的著裝,好的包裝是可以說話的,甚至好的包裝可以自己銷售自己。目前很多農產品的包裝都是裸奔,還有的包裝比較簡陋土氣,很多地方特色名品都是直接用瓦楞紙簡單包裝,完全體現(xiàn)不了產品和品牌的價值感、差異和內涵,無法對目標消費群造成吸引力。
但是,包裝絕不僅僅是保護產品的一個美麗的外衣,他承載著重要的產品信息和品牌責任,通過包裝可以直接了解產品的基本信息,間接地還可以了解到品牌風格和調性等等。也可以說包裝就是差異化的載體,主要是因為當下許多優(yōu)質的農產品并沒有優(yōu)質的外包裝。
消費者是感性的,在接受一個新的品牌的時候,往往會憑借外在的包裝設計來主觀的去認知這個品牌。當然,優(yōu)質的包裝能夠打破傳統(tǒng)農產品價值低廉的印象,令消費者對品牌有良好的認知,同時可以提高品牌的競爭力和附加值。所以說包裝絕不僅僅是包裝本身的問題,必須從品牌定位和營銷傳播的高度,制定包裝策略,指導設計方案。
大米是一個在外觀上很難差異化的產品,臺灣好米卻運用包裝玩出了高價值和差異化。臺灣好米通過產品的包裝設計,分別有了傳統(tǒng)家庭消費使用的傳統(tǒng)包裝和年輕人愛好的小包裝。比如有“山水馨意”系列、“鮮活米禮盒”系列、“臺灣好米婚慶”系列等,精美的包裝設計反映出了大米的高品質,分別契合了不同的目標消費群。
【參考文獻】
[1]黃勝兵,盧泰宏.品牌個性維度的本土化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3(01).
[2]徐熒熒.論品牌差異化及其創(chuàng)新意義[J].商,2013(15).
[3]張雪林.以品牌差異化跨越品牌同質化競爭[J].重慶與世界,2011(23).
[4]從日本金芽米看農產品品牌打造[J].新農業(yè),2015(06).
[責任編輯: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