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峰
“差生”,也有人稱他們作“學困生”“后進生”“待優(yōu)生”“問題生”,無論如何稱謂,都清楚地表示他們在某些方面是比班內(nèi)其他學生差一些,他們是需要我們多關(guān)注、多幫助的弱勢群體。
在一些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差生”是課堂的配角,甚至是旁觀者,如果問及老師,他們是忽視這些學生嗎?不是的,他們往往會在課堂之外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為他們補課。但課堂上為什么不去關(guān)注他們呢?毋庸置疑,是為了“保證”教學時間、教學效率、教學效果。于是,“差生”成了課堂的空白、邊緣。
在另一些課堂上,我們也發(fā)現(xiàn),老師每有提問,必問及一些較差的學生,問其原因,曰:只要他們會了,全班學生也就都會了。有的老師還會在課堂上流露出這樣的意思:“看,連××都會了?!薄拔覀冋也慌e手的來回答,看他會不會?!痹谶@樣的班級,全班學生,包括差生自己,都知道誰是最差的,“差生”像一個標簽,在這些學生的臉上大張旗鼓地張貼著。生活在這樣的課堂里,是一種羞辱,本來智力、能力等就很差,心靈又受到傷害,這無異于“雪上加霜”。試想,哪一個差生愿意差,哪一個差生不想進步?但種種原因造成他們的落后,揭開傷疤再撒把鹽的做法是萬萬不可的。
那么,在課堂中,該如何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呢?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個經(jīng)典案例:
一個男孩子,很調(diào)皮,成績也不好。班上來了一位新老師,學生都想得到這位新老師的喜愛和欣賞,所以,他的課,學生紛紛舉手要求回答問題。這個小男孩也不例外,只要老師一提問,他就把手舉得很高。好幾次,老師叫起他,可是,每次他都只能木木地站著。老師很奇怪,把他叫到偏僻處,問:“你為什么總是舉手,卻不回答問題呢?”小男孩有些不好意思,說:“舉手只是想要面子,想得到你的好感,原以為你不會一次次地喊我。”老師想了想說,我們定個協(xié)議吧。以后,你遇到不能回答的問題,舉左手,遇到能回答的問題,舉右手。看到你舉右手,我就叫你。男孩開心地笑了。這以后,每逢老師提問,男孩照舊舉手。老師有時有意把問題提得很簡單。他舉右手,老師叫起他,他興奮地回答出來。慢慢地,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也更加喜歡學習,再也不是什么都不會的問題學生了。
舉左手,舉右手,是老師的一個教學策略,透過這一左一右,我們看到的是老師對差生真誠的尊重與關(guān)懷。
我也曾在一堂山區(qū)農(nóng)村小學六年級的英語課上,看到過這樣一幅畫面:
師:請同桌做一個對話練習: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你在假期做什么了?)(學生練習)
師:哪組展示?(學生紛紛舉手,并依次到前面做對話展示,這時,全班15名學生中只有一人沒到前面去了)
師:誰跟劉×做對話?
(有學生小聲說:“他不會?!薄八裁炊疾粫??!薄八麖膩聿徽f話?!眲ⅰ恋念^低著,低得不能再低,臉刷地一下紅了)
師:劉×。(老師叫了他一聲,他的頭更低了,臉更紅了,埋到書里,微弱的聲音說著:“我不會,我不會。”)
師:劉×,大膽點,來,老師跟你一起說。What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劉×可能是受了老師的鼓舞,終于慢吞吞地站了起來,頭仍然埋在書里,發(fā)出了第一個音“I……”他的前桌一位學生看他讀得實在困難,就按照教材上的一句話“I ate good food(我吃了好吃的東西)”,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讀,他則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鸚鵡學舌,說完了這句話。]
師:不錯,劉×,你很棒!
(老師沒再多說什么,而劉×也如釋重負般地坐下了,我注意到,他的頭稍稍地抬起了一些)
課后,我與教師交流,她是一位上崗僅幾個月的新教師,在她的眼里,一個都不能放棄。當她看到劉×低著的頭、紅著的臉時,她說,她感覺到這位學生上進的心,所以,她不斷地鼓勵他,最終,與他一起完成了對話。
這是一位細心的老師,在她的心里,并沒有給學生貼上標簽,她沒有忽略差生的細微的表情變化,并從那表情里讀出了信息,讀懂了學生的心,當學生沒有人愿意與他對話時,老師與他一起說。盡管磕磕絆絆,但畢竟敢開口說英語了。我們能想象得到,在以后的課堂上,劉×一定能逐漸地抬起頭來,聲音大起來,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高起來,因為他從老師的尊重中找回了自信。
學生的課堂表情是千變?nèi)f化的,差生的課堂表情更需要老師細心地觀察、呵護。
目光游離,無所事事,或許是課堂不能吸引他們的興趣了;
左顧右盼,東張西望,或許是孩子需要幫助了;
頭低著,眼睛卻向上瞟,可能是害怕或不想讓老師提問;
胳膊立在桌子上,手放在腮邊,卻不敢舉起來,可能是心中有答案,卻沒有信心說出來。
如果被老師提問,回答錯誤,有的差生表情是羞愧的,這表明他是一名有上進心的“差生”,有的“差生”的表情是“得意”的,這表明他是一名思想上需要被改變的“差生”,老師要對癥下藥。
每個孩子都是落入凡間的天使,他們的遺傳素質(zhì),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他們在學習旅途中遇到的坎坎坷坷,讓這些天使有了這樣那樣的不同和差異,他們的成長需要我們的呵護與幫助,更需要我們的尊重與信任。我們相信:折翼的天使也能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