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君琴
語文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學力培養(yǎng),這已經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而“用什么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教什么”,因此語文教學需要重新構建適合學生學力培養(yǎng)的文本組合體系,借以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感悟力、閱讀力和表達力。只有致力于學力培養(yǎng),根據不同的語文學力,多維度重組文本進行教學,才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征,才能扎扎實實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涵育語文素養(yǎng)。
一、主題型組合閱讀:加強知識網絡構建,提高感悟力
【組合方式】以某一個主題為基點進行文本組合,或呈線狀,或呈發(fā)射狀,加強文本之間的內容聯(lián)系,將零散的語文內容系統(tǒng)化。這種組合方式主要致力于讓學生在多篇相關聯(lián)的文本學習過程中,將學到的知識化零碎為整體,加強知識網絡的構建,在聯(lián)系中多維度理解感悟,提高感悟力。
這樣的組合方式,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已有所體現(xiàn),如五上第8單元以“毛澤東”為基點,選錄了四篇課文,以期讓學生全面了解毛澤東。六下第2單元是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第3單元是以“緬懷革命先輩”為主題。但是,每組課文只有四篇,量太少,光依靠這有限的閱讀量,窺一斑難以見全貌,很難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況且,年級與年級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的主題有的有所類同,有的“各自為政”,非常需要整合重組。
筆者認為,教材的編者按主題來選編課文,希望借助這一個又一個主題讓學生領略漢語言文化的魅力。這樣的編撰思路是符合漢語言文化的知識網絡的,但還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教學現(xiàn)狀,發(fā)揮個人智慧來重新組合,或根據某一主題重新調整課文順序,或根據本單元內容補充拓展課外的文章,擴大教材已有的知識網絡,使主題脈絡更清晰,呈現(xiàn)內容更豐富,學生視野更開闊。
【教學策略】
1.橫向聯(lián)系——多元呈現(xiàn),全方位深化認識
有些主題單元課文的點太少,需要教師補充更多的文章,使學生的知識串掛上足夠數量的“果實”,以豐滿主題內涵。如五上第8單元的“毛澤東”主題,除了課文中的《長征》《開國大典》《青山處處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這四篇課文,教師可以再補充《毛澤東的少年時代》《收稻谷》《蝶戀花·答李淑一》《為人民服務》等課文以及《少年毛澤東的故事》《青年毛澤東的故事》《長征》《毛澤東詩詞選》等書籍,通過教材的多元呈現(xiàn),讓學生全面了解毛澤東的生平,了解毛澤東的重要貢獻,了解毛澤東的杰出才情以及全國人民對他的深深敬仰等等。通過這樣全方位的學習,學生自然會橫向聯(lián)系,在腦中清晰地構建起一個以“毛澤東”為基點的知識網絡。在這樣一個全面的知識體系中展開學習,毛澤東的偉人形象就立體豐滿,學生的感悟也更全面深刻。
2.縱深拓展——比較品析,多角度加深感悟
有些知識橫向聯(lián)系擴充得越豐滿越好,而有些知識則需要縱向拓展,理解才會深入,感悟才會深刻。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的學習,教師在學生充分感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后,繼續(xù)補充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讓學生聯(lián)系比較,感悟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之美——大氣之美和精巧之美;然后再補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來比較,感悟詩中的明艷之美和文中的靜謐之美。最后,再讓學生補充閱讀《愛蓮說》及楊萬里其他寫荷花的詩句。可以看到,隨著閱讀的不斷拓展,學生對荷花之美的感悟越來越立體,越來越深刻。又如六上第4單元“珍愛我們的家園”和第7單元“人與動物”兩個單元,教師可以調整順序,將這兩組文章組合,以“和諧共處,保護家園”主題展開閱讀教學,從“和諧保護美好多”和“盲目破壞后悔遲”正反兩個方面加深理解,促進學生對“保護家園”(《只有一個地球》《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深刻感悟。
3.網狀勾勒——加強聯(lián)系,多維度串聯(lián)知識
現(xiàn)在有很多教師雖然認識到單元教學的重要性,但仍然忽視了單元之外的知識網絡構建。事實上,教學雖然是以單元為載體,但學生的知識網絡構建是不可能以單元為載體的。教師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將知識串聯(lián),網狀勾勒,才能使學生在腦中將知識橫向縱向相互聯(lián)系。如在教學“革命英雄”單元的時候,除了閱讀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還可以將《圓明園的毀滅》《開國大典》《難忘的一課》《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金色的魚鉤》組合進來閱讀。這樣,學生既了解到苦難的舊中國走向新中國的艱難歷程,也了解了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又如,在教學“毛澤東”這一主題單元后,可以適當拓展周恩來、朱德等其他領袖的相關內容,豐富領袖形象。在教學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的時候,又可以組合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還有《梅花》《墨梅》等一系列描寫梅花的古詩,以“梅花”為主題串成知識鏈。這一個又一個知識鏈,既有橫向聯(lián)系,又有縱向拓展,每一條鏈上有無數個點,點和點之間又形成新的鏈,在聯(lián)系中擴散,又在擴散中聯(lián)系,學生腦中的知識不再零散,不再孤立,而是一張互為關聯(lián)的知識網,知識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映現(xiàn)。這樣的學習,比之一篇篇課文的零散學習,孰優(yōu)孰劣,不言自明。
二、文體型組合閱讀:習得多種閱讀方法,增強閱讀力
【組合方式】以相同文體的文本為組合方式,主要致力于教會學生更快地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策略,并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加以反復實踐運用,使學到的閱讀策略得以鞏固落實,增強閱讀力。
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不僅看習得知識的量的多少,還要看學習的能力強不強。因此,教語文,不僅要教知識,更要培養(yǎng)能力,其中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是關鍵。學生閱讀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扎扎實實地學與練才能有所提升,這在以人文主題為單元構建方式的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尤其需要注意。由于內容的關系,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往往將教學落腳點放在知識上,而忽視了閱讀策略與學習方法的傳授,從而使能力成為無根之木。
筆者認為,不同文體有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同文體的文本來組合教學,讓學生在集中的時間內,在重復的操練中更快地掌握相應的學習策略。人教版教材中,說明性文章常常是組合成一個單元的,但敘事性文章和抒情性文章則因內容的不同而分散,很少根據不同寫法而組合成單元。教學時,教師不但要關注主題閱讀,也要多進行文體閱讀,可適當將相同文體或類似寫法的課文組合而教,系統(tǒng)地教給閱讀策略,增強閱讀力。
【教學策略】
1.以典型特征為抓手,嚴謹組合
教學中,若單元中課文文體相同,則可直接進行文體閱讀,教給閱讀策略,如四下第2單元的“童話”系列,五上第3單元的“說明文”系列。第7單元的“人物描寫”系列等。若是按人文主題進行選編,文體不同的,就需教師精心挖掘,發(fā)現(xiàn)一些典型特征進行補充組合,如五下第16課《橋》,雖屬于“感人故事”單元,但全文設置懸念,直到結尾才點明老漢和兒子之間的關系,是一篇特征鮮明的小小說。教師可以此文為基點,組合《剪刀的故事》《兩只鴨子》《愛之鏈》《再會》等同類小小說進行教學,最后推薦閱讀《歐·亨利短篇小說集》,讓學生深入了解“歐·亨利式結尾”的小說特點,掌握這一類小小說的閱讀策略。
2.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為途徑,異中求同
不同的文體,各有不同的特點。如寓言,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些道理。中國的民間傳說,講的是民間老百姓的故事,故事性很強,人物常常充滿神奇色彩,具有非常人的神力,語言口語化,自然段常有重復。再如創(chuàng)世神話,往往都含有“宇宙卵”“英雄創(chuàng)世”“垂死生化”等元素。童話,往往都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也都蘊含著無窮的人生哲理等等。通過組塊閱讀多篇同文體的文本,讓學生去異中求同,尋找特征,他們就能發(fā)現(xiàn)文體特點,掌握規(guī)律,從而很快習得不同文體的閱讀策略,提高閱讀力。
3.以習得方法為中心,舉一反三
(1)精讀先行,教給方法。文體閱讀中,最重要的是教給方法。因此精讀課文的教學很重要。教師首先要仔細研究,確定最具文體特征的文本作為精讀課文,以方法的習得為重點展開教學。如閱讀說明性文章要讓學生清楚三個步驟:課文主要說明什么內容;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寫具體事物;如何運用準確的語言來說明事物。閱讀說理性文章,要讓學生學會從這些方面去思考:文章要說明什么“理”?作者選用了哪些事來說理?為什么要用這些事來說理?作者在寫這些事時跟一般的敘事又有何不同?文體閱讀中的精讀課文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兩篇,視學生掌握情況而定,但都要直接指向閱讀方法的落實,使學生有法可循。
(2)略讀實踐,鞏固方法。有了精讀課中的方法落實,略讀課就可以稍稍加快腳步,利用兩到三篇課文,讓學生嘗試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略讀,鞏固學習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主要檢測的仍然是學生對于閱讀方法的掌握情況。
(3)多文快讀,運用方法。課堂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學生的大量閱讀只能依賴課外的練習。教師還可在平時的作業(yè)練習中擠出時間,讓學生運用方法進行多文快讀,熟練操作。有組織有要求地讓學生熟練運用閱讀策略去自主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和效度。
綜上所述,致力于學生的學力發(fā)展,教師可以從上述兩個維度組合文本。這幾種組合方式互為補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師需要根據每一個單元的內容合理穿插,靈活組織。組合的文本主要植根于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適當進行調整或補充,補充的內容包括課外文章和整本書,如此就可逐步實現(xiàn)單篇課文教學、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多元共存的語文教學新模式。
(浙江省溫嶺市方城小學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