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聲
河北省某高校一名應屆畢業(yè)生參加招聘,因面試時回答不上考官的一個問題而未被錄用。這名畢業(yè)生質疑招聘方“試題涉及的內容超出學校所開課程范圍”。招聘方則指出,在他之前,同樣是這個問題,與他同校的一位同學回答得很出色。
面對同樣的問題,出自同一所大學的兩名大學生表現(xiàn)卻大相徑庭,其中的責任在學校還是在學生個體呢?筆者認為,主要責任在于學生本人缺少對自身的建設。
同一個班級或同一個學校的大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相近或相同,接受的成長教育風格與內容也相近或相同,也就是說,大家都站在同一個起點上。然而,當走出校門時卻可以發(fā)現(xiàn),有的人取得了學校教育之外的豐碩成果,而有的人則只帶走學?!敖o予”每個人的一些東西。實踐證明,之所以產生較大的終端差異,除了大學生個體的接受差異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部分大學生在接受學校建設的同時,還自覺地進行了一系列自我建設,另外一部分則沒有進行這樣的自我建設。
對大學生而言,自我建設就是自覺地進行創(chuàng)立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加知識積累,增長專業(yè)技能,增強文化素質,增大自身實力。大學生提早喚醒自我建設意識,在不斷加強自我建設中切實提高自我建設能力,可以為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強力支撐??梢姡髮W生要想獲得較多的知識和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贏得較強的競爭力,必須在“被學校建設”的同時,主動激活內部力量,積極發(fā)揮主體能動性,扎實有效地開展自我建設。
相關調查結果表明:目前高校大學生普遍缺乏自我建設能力,對自身的建設能力評價超出能力實際,即使具有一定的自我建設意識,但并未能在意識的支配下轉化成自我建設行動和結果。為此,首先需要高校轉變理念,學校應盡早樹立在學生中推進自我建設工程的理念,在以外力加強學生建設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自我建設。在學生中推進自我建設工程,就是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一方面大力培養(yǎng)學生精良的專業(yè)技能,一方面大力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職業(yè)素質;一方面關注學生的當前發(fā)展,一方面重視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學校的理念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走向,積極、正確的導向,可以調動學生進行自我建設能力培養(yǎng)的主體能動作用。
其次是大學生本身應及早樹立自我建設理念,不能僅僅依賴學校的建設,因為作為外部力量的學校,在目前的階段里,還不可能以一統(tǒng)性要求把每個學生都建設到位,要想使個體多方位得到完善和提高,必須調動和發(fā)揮自我建設的功能,在不斷提高自我建設能力的同時加強自我建設,在自我建設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我建設能力。作為大學生,應積極主動參加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健康有益的社會活動,在活動中接觸人、接觸社會,促進個體不斷提高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不斷提升文化品格和思想境界。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沒有自我建設的理念,就不能帶動自我建設的行動,就無法產生自我建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