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納
多年之前,在外國的服裝店買東西的時候,試衣間有一把華麗的大椅子,試衣間的門牌上寫著Maple(中文的意思是楓樹),每一個試衣間都有名字,也都有自己的腔調。
在多年前,那絕對是一個很奇特的購物體驗,試衣服的時候可以坐下來,坐上好一會,找找屬于自己的那株楓樹。在米蘭,進到10CC的時候也是這樣一種感受,什么都有,藝術、設計、新鮮、眼花繚亂的產品其實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但美的是它的咖啡廳,一叢綠色的植物蜿蜒著,從室外的涼棚延伸到房子的內部,恰逢了下雨,雨水沿著棚子的頂部嘀嗒到椅子上,那是怎樣的自然和閑適,時間在此是可以呼吸的,不僅僅是時髦,還有松弛、審視。
無獨有偶,前幾天在上海,在五角場萬達廣場的卡賓33號生活館,在甜品店的一隅,又見到這樣一把舒服的椅子,布做的,歐洲風格的,暖的,軟的,把自己陷在椅子當中,法國甜品大師給遞上來一杯Expresso ,還有宛若少女酥胸一般的馬卡龍。鮮花就在眼前,芍藥繡球粉紅粉黃的,簇擁著,可以買衣服,亦可以挑選一些居家的小玩意,在東田的發(fā)廊收拾一下頭發(fā),買一捧鮮花,帶一盒馬卡龍,回家。卡賓先生說,這是他的生活,他慢慢的終于學會了生活,然后再把他學到的分享給大家。
店以黑色白色的圈和點為主要的基調,然后被這圈圈點點圍繞著的就是來自來自世界各地的有意思的產品,也不同于一般的買手店,整個店鋪被黑白相間的圈圈點點環(huán)繞著,熱烈、時髦、藝術。
幾次聽到傳聞這家有趣的店是某一個時髦雜志的女主編創(chuàng)建的,其實對創(chuàng)始人介紹是這樣的,Carla Sozzani女士是10·Corso·Como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1986年離開意大利的Vogue ,1987年Sozzani女士創(chuàng)立意大利Elle,并任主編。與著名的攝影師Steven Meisel, Nick Knight, Peter Lindbergh, Jurgen Teller等長期合作。1989年Sozanni女士遇到了美國藝術家Kris Ruhs,從此他們開始共同的生活和工作。
時尚圈不乏這樣有創(chuàng)造性和時尚經驗的女性,但是真的操刀做出來這樣一個有豐富想像力的帝國的還不多。
店名取自其位于米蘭那棟舊工廠地址,如今10·Corso·Como在米蘭、首爾及上海和北京skp均有門店。
上個世紀90年代初,Carla Sozzani在米蘭的市中心的一個帶有庭院的大宅子里,開了一家小型的畫廊。隨后不久,她又在畫廊旁開了一家書店。而在1991年9月,她又巧妙地將舊書庫,打造成了一個專賣限量時裝單品、Vintage配飾和設計類家具的時裝精品店。店鋪傳遞著一種全新的購物理念“悠閑購物”(Slow Shopping)。這種理念倡導來訪者將他們倉促的情緒拋諸腦后,悠然自得地享受發(fā)掘驚喜和珍寶的樂趣。10·Corso·Como將藝術、設計、時尚及美食元素融為一體,并被設計為多功能區(qū)域,人們能在此萍水相逢并交流不同文化、理念和經歷。
Carla從未停下她追求時尚的腳步,1998年,Corso Como Cafe開業(yè),咖啡店從整個庭院延伸到了屋內。而Corso Como也因為有了這家氣質慵懶的咖啡店,將意式風情與悠閑完美融入了Corso Como的時尚王國里,開創(chuàng)了一種專屬于Corso Como獨特的生活方式。
無論是對于Carla還是每位到10·Corso·Como的客人而言,購買與否似乎已經變得沒有那么重要了,午后慵懶的陽光下享受一杯正宗的Espresso才是正經事。
Q: 10·Corso·Como的創(chuàng)立理念?
A:我想做一個生活的雜志,我已經做了19年的時裝編輯了,所以編輯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幾乎是本能,也許是我惟一能夠做和懂得做的事情呢。
零售行業(yè)本來是我完全不了解的一個行業(yè),但是我也開始認真的鉆研它,就像我做雜志一樣充滿熱誠,我跟我的客人就像是面對我的讀者一樣,我跟他們溝通,聽他們分享和反饋,我從中汲取經驗。
攝影一直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我也成為熱衷于收集攝影作品的人,在1990年,這個10·Corso·Como第一個地址就選在了Galleria Carla Sozzani的一個閣樓上,然后是書店,咖啡廳和另外的商店……
Q:希望10·Corso·Como成為一個怎樣的地方?
A:我希望10·Corso·Como成為一個受矚目的意大利廣場,這是一個人們相約見面的地方。男女朋友、閨蜜,相約來了,看一個好的展覽,讀一些跟藝術跟設計相關聯的書籍,喝上一杯咖啡或者來一點酒,吃早午餐或者下午茶或者晚餐,休息一下,買一點好玩的東西回家。
直到現在我聽到最好的贊美是,當他們在別的地方度過了艱難的一天,(不管是家庭的煩躁還是工作中的困擾),他們來到這里,一切都變好了變舒服變開心了。
我不是米蘭人,而是來自曼圖亞——Mantegna,Guilio Romano和Virgil都來自那里,米蘭是我家。如果沒到過那里,也就不會有10·Corso·Como。我對紐約的向往促使我來到這個汽車城市。在一個被人遺忘的,有著水果店和機油味道的社區(qū),我開設了一個精巧的攝影畫廊,然后是一個沒有窗戶的鋪著水泥地面的商店,盡管米蘭所有其它的商店都是帶著窗戶而且鋪設大理石的地面。
Q: 10·Corso·Como的怎樣給人帶來驚喜的?
A:我不能取悅所有人,但有一雙經過訓練的能夠審美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審美品味是能夠培養(yǎng)出忠實的客人的。我們用我們的審美和我們的客人對話,拿我們對藝術設計時尚的品位跟客人對話,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從來沒有帶動什么“in”或什么“out”,設計對我來說也是跟時尚一樣重要的事情,我總是希望我每一天都會對這個世界有一些新的發(fā)現或對舊的重新挖掘。
Q:尋找新的年輕的設計師?
A: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要保持你的個性,發(fā)出真實的聲音,而不僅僅是引用別人講的話(人云亦云)。我鼓勵設計師們走自己的路,嘗試做自己的工作室,就像是今天的Thomas Tait一樣,讓年輕的設計師獲得極大的尊重。
Q:這么多年發(fā)生的讓人津津樂道的事情?
A:二十二年的回憶……它們到現在都在混為一體:我印象深刻的有我們第一次做 Helmut Newton展覽,人們擠滿了充斥著汽車的庭院,是因為當時的空間仍然是一個車庫;我與川久保玲合作; Rei Kawakubo與Peggy Moffitt;的展覽;我們與Annie Leibovitz, Bruce Weber, Steven Meisel所做的展覽;我們做那個Courreges的展覽的時候,整個地區(qū)停電了,于是我們擺上了無數蠟燭;我們拒絕出售的Shiro Kuramata Miss Blanche的椅子,我們仍然很高興它還在;與Richard Avedon在我辦公室和飯館里多次的交談;Leni Riefenstahl和Leonardo Mondadori; 與A.G Fronzoni的談話……
Q:人們對商店和購物的態(tài)度完全變化了?
A:在開始的時候,人們對于買什么的方向的變化不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把書和圖片放在一起,把衣服和珠寶放在一起,把家居用品和蠟燭放在一起。
但是人們對物品的選擇已經是越來越隨意了,他們都有獨立的觀點,那就是他們自己的真實的想法,然后他們再盡情的去選擇產品。
我認為現在有兩種方式享受購物的樂趣:首先是發(fā)現,人們喜歡這種對物品的搜索和發(fā)現的感覺,也喜歡這個探索的過程,大家去看和欣賞產品的時間會多過購買東西的時間,人們喜歡用所有的感官來享受這個探索的時刻,我稱之為“慢購物“經驗,舒展、緩慢、享樂;然后第二,當然,是電子商務,這是違背了第一個探索和尋找的原則,但是它同樣是能夠給人帶來歡愉的。
Q: 10·Corso·Como有什么新宏圖?
A:亞洲的文化已經把根扎在了全世界的各個地方,也有扎根于我個人的文化當中。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80年,在那個夏天,我坐火車走遍了全中國。
一年前,是我第一次到東京,我還會再去很多次,去看去感受它的城市文化,我希望學到更多的亞洲文化,不僅僅是參觀博物館,我還在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店呆了很長的時間。我非常欽佩川久保玲這個人,我們有很好的友誼。這些情誼驅使我第一個把混合著文化和商業(yè)10·Corso·Como開在東京 。2002年,我們建立了一個聯合品牌專賣店,10·Corso·Como&川久保玲,我感謝她能把她的視覺審美的產品和我們的編輯的東西放在一起,我們引入了一個國家的10·Corso·Como。
隨后是韓國的首爾,中國的上海、北京,其實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整體,現在每個地方的差異是越來越小了,場地本身變得并不那么重要。它可以在一座古老的建筑或一個未來的玻璃建筑。它更多的是建立一個瀏覽的行程,這里的一切內部發(fā)生了的可能性,人們可以四處走走,發(fā)現新事物,聽音樂,喝上一杯咖啡或者酒,發(fā)現一雙鞋子。這個充滿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環(huán)境是和Kris Ruhs共同創(chuàng)立的,這些店都是建立在我的共享和交流,并混合不同的文化,于我而言這是一種樂趣,我現在越來越愛10·Corso·Como。
這樣的生活其實早在多年前在香港楓樹街33號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就已經見了端倪,那時候生活工作的艱苦幾乎是懷揣著夢想的血淚史,但是他仍然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街角的花鋪給自己買上一束修剪好的花,他喜歡鮮花綻開的樣子,那是修剪好的燦爛。
如此多年來,卡賓先生的生活越來越松弛,也越來越慢,就像是跑步,在綠樹叢林當中,讓身體和自然親密的接觸,緩慢、細膩、享受和舒服。
他想到把他的生活帶到他的工作中,于是在上海五角場萬達廣場,Cabbeen創(chuàng)建了他全新概念旗艦體——卡賓33號館。這個33號館特別像卡賓先生本人,橙色、藍色、綠色、灰色,赤橙黃綠青藍紫,也貼合萬花筒的名字,是一個色彩堆砌起來的空間。
茲一入門處,便是卡賓先生的花園——Flover Moment的花藝,大玻璃瓶子里面插著芍藥、繡球、玫瑰、多肉植物……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那些鮮花做成花墻,也被插成一束一束的售賣。
循著花墻過來是Chéris的甜品,Chéris的中文名字叫禧愛,是Kiwi Zhang和丈夫Lloyd Hamon創(chuàng)立的法式面包甜品店,他們和卡賓先生多年前在法國相識,一見如故成了多年朋友。Chéris的法文意思是親愛的,以復數的形式疊加,表達對愛情、友情、夢想的致敬。Kiwi Zhang和丈夫Lloyd Hamon把愛意帶到了卡賓生活館,讓這里成為一個休憩的地方,伴隨著的鮮花便是馬卡龍馥郁的芬芳。
李東田也是卡賓先生多年的朋友,他創(chuàng)建的東田造型也愈發(fā)的奔著生活館的模式做的,卡賓先生把李東田也拉進了卡賓生活館,形成了生活館中造型的那一部分內容,外加上卡賓一系列的品牌,Cabbeen Lifestyle、Cabbeen Urban、Cabbeen Chic和2AM、Cabbeen HOME、DONGTIANCabbeen……如此說來,這個總面積為1013平方米的空間囊括了時裝、造型、家居、花藝、甜品各個門類,吃喝玩樂都被融合在這個經典藝術氛圍與現代簡約精神兼具的幻彩空間里,色彩多變的半透明彩色玻璃作為空間中貫穿始終的主題,營造出穿透性效果。
卡賓先生說,“男性對時尚的追求更是全方位的,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種品質感的追求,這是我自己的強烈體驗,也是構想多年想要呈現給更多人分享的一種體驗。在卡賓33號館,讓我看到這個夢想變得很堅實?!?/p>
有關“卡賓33號館”的初衷
卡賓33號館是我自己生活的一種體現。我做時尚行業(yè)這么多年,慢慢的已經學會了怎樣感受生活,發(fā)現生活中的細節(jié),在商店里面溜達、買家居小玩意、做做頭發(fā)、吃法國甜品、喝咖啡,把自己打扮漂亮了然后買一束鮮花、帶一盒馬卡龍回家,這都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
衣服對現代人來說已經不是必需品,甚至購物這件事情都沒有很必須的了,若是僅僅為了買一件可以穿的衣服,你去網上買好了。所以,人們更注重的是自己在消費過程中的感受,要休息、要吃要喝要享樂要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把買東西變成消遣、休息,讓整個過程都充滿歡愉。
買東西的過程就像是我平時在家里的陽臺上看夕陽,在鮮花中享受我的下午茶,這是我對生活的理解,我想把這些理解和感悟體現出來,跟喜歡我的品牌的人一起去分享。
“卡賓33號館”的格調
我是喜歡豐富的顏色的,所以卡賓33號館也是多彩的,赤橙黃綠青藍紫這里都是振奮人心的色彩,是新鮮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一種體驗和嘗試。
我稱它為”卡賓33號館”是為了紀念我在香港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的楓樹街33號,我從1997年開始創(chuàng)業(yè),在那里我開始做我的showroom,開始一步一步實現我的設計理念,開始賣我的作品給東南亞的買手,從那里開始我一步一步去紐約、倫敦、巴黎,去世界各地。
那時候人過的是打雞血一樣的生活,每天為了設計師的夢想每天在拼搏,即便如此,我還是會每天去菜市場的轉角處一個小小的花店去買一束修剪好的鮮花。人對自然的要求有很多種, 喜歡茂盛的樹木幽深的森林,而我卻喜歡被修剪的很好的鮮花,我喜歡鮮花盛開的樣子。
有關審美以及和審美有關的一切事情
很多時候審美是由生活的閱歷所決定的,包括生活的環(huán)境。作為創(chuàng)作人需要全世界的游走,我現在會花很多的時間去世界各地。我就會一家一家店去閑逛,去買一些也許永遠用不到的小零碎,去喝咖啡、看博物館去感受不同文化的不同的審美,去修煉我的眼睛,去挑剔創(chuàng)造性的細節(jié)。
我是一個生活非常健康的人,這幾年我也開始跑步,跑步對條件要求的很低,可以隨時就進行,這個運動讓我用腳步去丈量各個地方,用皮膚和環(huán)境接觸,流汗,這是切身的體會……這是非常珍貴的感受,給我一雙跑鞋,我就上路了,用腳步去審美每一個城市。
在香港,跑過青馬大橋,在法國巴黎,我從居住的巴士底獄附近,跑到巴黎圣母院、盧浮宮、埃菲爾鐵塔,沿著塞納河一路跑下去;在米蘭從我居住的中央火車站去公共的綠地跑步,跑去城市、公園、海濱,我去參加全世界的馬拉松比賽,那是我最舒服的時刻,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所到之處是無比的美麗。
生活館的DNA就是生活
我現在開始學英文,學習英文會打開另外一扇門,因為知識是不能通過翻譯來實現的,我去讀原著,用自己的經驗和常識去理解,擁有更豐富更客觀的視野。
我一直也在學習商業(yè)管理的課程,藝術、哲學、心理學的書籍也開始涉獵,也看小說,以前把學習的時間都用做工作了,現在我是在補課,《老人與?!分匦略倏?,跟原來又不相同,對海明威的理解,對海對老人對孤獨對環(huán)境,看余華對生活的犀利和悲傷,以我現在的閱歷看這些經典著作很有感受。經歷是人生的財富,有一定經歷的時候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感受不一樣。
閱讀、思考,就這么呆上一天是沒有問題的,閱讀會讓我越來越好,現在我想想這就是所謂的慢生活吧。
讓大家都慢下來吧
畢竟還是一個設計師,我對環(huán)境的要求是非常非常高的,不管是在家、在辦公室還是店鋪,不見得有多豪華,但是要很舒服。我的空間大的話有魚池花園;小的地方,也要有流水,溫馨的東西,我是熱愛生活的。有段時間我愛上建筑了,開始喜歡安東尼奧高迪,開始羨慕他對曲線的理解,他說曲線屬于上帝,直線才是人類的。于是我開始做建筑設計,跟臺灣的一個教授做了一個大廈。我覺得這個世界上的美的東西是相通的,比如建筑與時裝的關系,其實衣服也是建筑,衣服是個裝人的容器 ,而建筑是裝人裝事物的容器。
我跟隨著這個時代在轉型,這么多年來我對色彩的偏好,對腰線的追求,最原始的想法都沒有變化。我朋友很多,包括這次合作的李東田,我們認識了十幾年了,開始萌生了一起做事情的想法,于是開始了,這么多年來,在彼此的領域獲得了自己的話語權,越來越強壯,于是就有彼此豐富自己理念的想法,于是我們彼此都豐富了,兩個人的名字合并在一起,成就了一個融合的空間,共同打造屬于男人的美。
現在,我心里裝著的東西越來越宏大了,開始隨心而動,我把我喜歡的東西呈現在一起,獻給喜歡我的人。就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