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文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學習”,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生猶如有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fā)生長的機能,只要給它適宜的培養(yǎng)和護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長成佳谷、美蔬、好樹、好花?!币獰òl(fā)學生學習激情,激發(fā)主動性,就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在教學中努力尋找各種有效的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探索、學會創(chuàng)新。
一、在探究發(fā)現(xiàn)中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轉(zhuǎn)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語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相對獨立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yīng)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教材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設(shè)計探索性、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
例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的第一段時,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中心句:“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記?”接著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為突出中心選擇的具體事例。然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1)朝鮮大娘還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2)志愿軍又為朝鮮人民做了些什么?(3)分別之際,朝鮮大娘可能想些什么?說些什么?(4)你想對朝鮮大娘說些什么?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情誼是如此深厚!中朝人民的友誼果真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在這種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主動探究興趣得到培養(yǎng),并且獲得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二、在實踐操作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實踐操作機會。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形成自主學習心態(tài)和能力,掌握學習主動權(quán),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并且獲得成功的體驗。
例如,教學《琥珀》一課時,由于學生對琥珀及其形成過程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自制“琥珀”。課前要求做好準備:(1)捉來昆蟲,用酒精浸泡;(2)備好制造琥珀的模具;(3)準備松香。上課時,讓學生把昆蟲放入模具里,然后融化松香進行澆制;再把澆制的東西從模具里倒出來精心打磨使“琥珀”光滑美觀,成為精致的工藝品。通過實踐操作,“琥珀”的成因和形態(tài)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具體畫面,產(chǎn)生深刻認識。
又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后組織實踐活動:(1)收集有關(guān)地球知識的資料,找同學互相交流。(2)讓學生調(diào)查周圍破壞地球的一些實際情況,并結(jié)合課文寫讀后感。(3)保護地球有何建議?向當?shù)卣畬懸环獬h書。(4)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我們打算怎么做?向身邊的親人介紹自己的想法。
在以上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了語文知識,而且增強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在朗讀體驗中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對“體驗”一詞情有獨鐘,予以反復強調(diào)?!绑w驗”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塊基石,朗讀又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佳徑。學生在多形式的朗讀中產(chǎn)生深切的體驗,進而使語文素養(yǎng)得到多層面、全方位地培育?!吨挥幸粋€地球》中描寫地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怎樣才能感受到這一點呢?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找到能突出地球可愛的句子讀一讀。這時的讀,學生還處在對文字的表面感知上。接著,演示多媒體課件:茫茫宇宙中出現(xiàn)了一個裹著藍色紗衣的晶瑩透亮的球體。當學生看到它時,真正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麗、親切,在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強烈的震撼,激發(fā)起對地球由衷的熱愛之情。然后,引導學生自由練讀:“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闭?wù)勍ㄟ^這句話能讀懂什么。在大家暢所欲言后,教師順勢引導:“文中把地球比做母親,說明地球給人類生命;把地球比做搖籃,說明地球哺育我們成長,那么怎樣才能讀好這句話呢?”于是,學生把對地球母親的感激與深情融入朗讀中。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師、生與文本之間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深切地體驗到: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
四、在平等對話中學習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崔巒語)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平等對話引導學習,換來學生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和創(chuàng)造性的釋放。
教學《魚游到紙上》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教學情景:
師:匯報中,許多同學提到本文的作者,那么作者究竟是誰呢?
生:我認為,作者是聾啞青年旁邊的小姑娘。
生:是那個頭發(fā)花白的老爺爺。
生:是人群中那位青年人。
師:大家的看法不一致,到底是老人、孩子,還是青年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找依據(jù)吧!有了想法在小組內(nèi)交流。
(讀書交流后)生:是那位老爺爺!我從去茶室喝茶這一點看出來的,老年人是喜歡喝茶的。
生:我也認為是那位老爺爺?!昂抿湴恋哪贻p人”這句話應(yīng)該是老人的口吻。
生:我認為是那位老爺爺。因為……(大多數(shù)同學也贊同)
生:我覺得是那個青年,書中說“擠”過去,而插圖中這個青年就是擠在人群中的。
生:青年人是不喜歡喝茶的,再說,他也不可能稱同齡人為“年輕人”。
生:年輕人為什么就不能喜歡喝茶?
生:我補充一點:課文中寫觀魚的有老人,有小孩,還有青年。這“青年”寫在最后,也說明作者是年輕人。
……
師:同學們,你們說的都有道理,連我也不能判斷到底哪一個結(jié)論是正確的了。不過,我們還可以這樣想,假如像大多數(shù)同學所說的,作者是那位老爺爺,我們該給編輯叔叔提點什么建議呢?
生:告訴他,老爺爺應(yīng)該畫在人群中。
師: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給編輯同志寫一封信吧,想想怎樣把我們的爭論和建議寫清楚,想好后先練習說一說。
從以上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教學過程。學生細心讀書、紛紛議論,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育創(chuàng)新意識,這正是語文教學千呼萬喚渴望出現(xiàn)的景象。
五、在小組討論中學習
小組討論的目的不僅是完成學習任務(wù),重要的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獲得主動發(fā)現(xiàn)的機會。因此,教師要善于駕馭教材,精心設(shè)計、安排小組討論學習。
例如,教學《凡卡》一課,讓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凡卡的爺爺能收到他寫的信嗎?他會被接回去嗎?為什么?學生在小組中暢所欲言,分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如能收到,郵差正好是凡卡的鄰居,他認識凡卡的爺爺;即便凡卡的爺爺收到這封信,也沒能力接凡卡回去;不能收到,因為凡卡的這封信沒有寫清楚地址,也沒有寫郵政編碼;凡卡被接回去,在當時黑暗社會中也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還是不能收到信好……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在討論中真切感受到凡卡命運的悲慘,同情、憤懣之情油然而生。
通過研討學習過程,同學之間相互啟發(fā),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通過這種交流活動,提高交際能力與合作意識。贊可夫曾說:“如果教師讓每一個學生具有的那些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點都表現(xiàn)出來,就會在學生發(fā)展上取得很大的成效?!笨梢?,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不僅可以大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而且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