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
我們把財富等同于幸福,以為有錢就能獲得幸福。事實上,它只是構成幸福的諸多因素之一,不是必然的,也不是決定性的,更不能將兩者劃上等號。
生活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困惑。佛教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無明所致。所謂無明,即沒有光明,就像暗無天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在這樣的生命狀態(tài)下,我們看不清自己,不知道“我是誰”;也看不清世界,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所以,佛教又將無明稱為“迷”,與此對應的,則是“悟”。學佛所做的,就是擺脫迷惑,走向覺醒,這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在。
佛教有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之分,即通常所說的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其中,每個語系又有諸多宗派。但這些宗派只是代表不同的認識角度和修行方法,最終都指向共同的核心——那就是轉迷為悟。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jīng)驗,如果呆在一片漆黑的房間,只要出現(xiàn)任何一點異常響動,都會讓人胡思亂想,甚至驚恐萬狀,衍生許許多多的可怕想象。事實上,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正是如此。因為迷惑,就會出現(xiàn)種種誤解,帶來重重煩惱。
這些錯誤認知包括兩方面,一是對自己的錯誤認知,二是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每個人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自己、看世界,這個眼鏡包括我們的感官、情緒、經(jīng)驗等等。因為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看到的自己和世界,都是被改造過的,充滿偏見和主觀臆斷,這是造成一切煩惱的根源所在。
在二十多年的弘法過程中,我曾接觸過不少企業(yè)家。作為這樣一個比常人有更多擔當和責任的群體,到底會有什么樣的困惑?我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幸福的困惑,二是成功的困惑,三是安心的困惑,四是道德的困惑,五是慈善的困惑。
幸福的困惑
近幾十年的發(fā)展,使很多人從貧窮走向富有。早期,人們更多是面對如何賺錢的困惑,希望事業(yè)有成的那一天,過上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今天,很多人富起來了,成為眾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名車豪宅,周游世界,幸福是否如期而至了呢?其實未必。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富豪中抑郁癥患者不在少數(shù),甚至有不少身家億萬者相繼自殺。他們在功成名就的燦爛光環(huán)下,以如此決絕的方式結束人生,何其不幸!
為什么會這樣?是幸福對他們格外吝嗇嗎?是幸福與他們天生無緣嗎?都不是。原因在于,我們的前提就設定錯了。我們把財富等同于幸福,以為有錢就能獲得幸福。事實上,它只是構成幸福的諸多因素之一,不是必然的,也不是決定性的,更不能將兩者劃上等號。
那么,如何才能獲得人生幸福?要有接納不幸的能力。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中,時常會發(fā)生各種不幸,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家庭、情感、事業(yè)、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可能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變故。很多人本來過得風平浪靜,但只要發(fā)生一點挫折,或一件不符合自我設定的事,整個人就崩潰了,陷入極度的煩惱中。
我們對人生充滿期待,而我們期待的幸福,多半是建立在順境之上。我們希望一切都按自己的設想進行,不愿接納任何逆境,甚至根本就不具備接納逆境的能力。但我們要知道,世界是無常變化的,順境必然伴隨著逆境。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就會在順境時忘乎所以,在逆境時倍受打擊。
反之,如果我們有接納的能力,知道有生必然有滅,擁有必然伴隨失去,就能坦然接受一切變化。非但不會因為失去什么受到打擊,還會將一切逆境轉化為成長的增上緣。事實上,逆境是相對而言的。就某件事來說,或許是影響事情順利進展的阻礙;但對我們自身來說,往往是一種提醒,讓我們檢討,自己還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夠,為什么會招感這樣的因緣?從而及時調整,不斷完善,更從容地迎接人生挑戰(zhàn)。
當一切逆境都不能干擾我們,當所有不幸都被我們接納并轉化,還有什么能阻礙幸福的步伐呢?所以說,接納不幸才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幸福需要有福
古人視“五福臨門”為祥瑞,所謂五福,即長壽、富足、康寧、好德和善終。一是長壽,福壽綿長,不是早夭或遭遇橫禍而死。二是富貴,富甲一方,且受人尊敬。三是康寧,身體健康,內心安寧。四是好德,宅心仁厚,慈悲待人,使福報可持續(xù)發(fā)展。五是善終,臨命終時如瓜熟蒂落,安詳而去,為人生劃上圓滿句號。
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福報?就需要培植福田,播種善果。我們在年輕時,往往信奉“人定勝天”,以為只要自己努力,什么事都做得成。有了一定人生閱歷之后,會發(fā)現(xiàn)生活遠不是那么簡單。除了自身努力,機遇的差別,也會帶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從佛教角度來說,所有機遇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源于自身積累。其中,既有今生的努力,也有往昔的福報。
福報來自耕耘。我們希望人生順利,就要帶著慈悲心去幫助那些貧苦無依的人,帶著感恩心去報答一切有恩于我們的眾生,帶著恭敬心去尊重那些有德的師長和智者。就像播種才能收獲那樣,只有培植福田,人生才能有源源不盡的福報。
少欲方能知足。其實,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感覺,而這種滿足正是所得與欲望之間達到的平衡。如果把所得比做分子的話,欲望就是分母。當所得超出欲望,我們會覺得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所得小于欲望時,我們就會覺得不滿足,不平衡。每個人的所得是相對固定的,能否感到滿足,很多時候是取決于這個分母,取決于欲望的大小。
如果一個人欲望少,不需要太多所得就能達成平衡,生存成本比較低,相應的,幸福的成本也比較低。反過來,如果欲望太大,需求太多,就像一個超大的分母,必須有同樣大的分子才能達成平衡,生存和幸福的成本也將隨之提高。所以,古圣先賢都告誡我們,知足才能常樂。
有個成語叫“欲壑難填”。如果對欲望不加節(jié)制,任由它無限擴張,那么無論你擁有多少,與這個無限大的分母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永遠不能達成平衡,幸福自然也就遙遙無期。
積極正向的思維
有些人看問題偏于負面,遇到什么都憂心忡忡,甚至會平白無故地想出很多問題,杞人憂天即是一例。也有些人能在任何事情中發(fā)現(xiàn)有利因素和希望所在,不論環(huán)境如何,都能隨遇而安,樂在其中??梢姡覀儗κ澜绲母惺?,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認知模式?,F(xiàn)在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幫助我們訓練正向思維方式。無論面對什么,都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意義,從而挖掘自身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
從佛教角度而言,不僅要正向地看問題,更要以智慧如實觀照,所謂“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世界。當你帶著一份仇恨、對立的心看世界,會覺得所有人都在和你過意不去。反之,如果帶著慈悲、包容的心看世界,會覺得所有人都親切友好,沒有誰是你的敵人。同樣,如果我們帶著錯誤觀念看問題,時刻都會制造煩惱。而學會以智慧觀照內心,審視外境,就能在面對每一個問題時,從中學習并成長。
佛法的不同經(jīng)論,如《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等,提供了大量的人生智慧。千百年來,中國古人正是依這些經(jīng)典修身養(yǎng)性,調整心行。這些智慧同樣適用于今天的人,如《金剛經(jīng)》“所謂……即非……是名……”的三段式,《心經(jīng)》“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性思想,都可以教導我們在入世時培養(yǎng)超然、無所得的心態(tài)。
良好的心態(tài)
幸福的關鍵在于我們的心。心既是幸福的源頭,也是痛苦的源頭。當內心現(xiàn)起煩惱時,就會沒完沒了地制造痛苦?,F(xiàn)代人有了豐足的物質生活,我們今天擁有的一些享樂,是古代帝王都望塵莫及的。但我們快樂嗎?事實上,煩躁、壓力、迷茫、空虛、沒有安全感,才是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關鍵詞。而這一切的制造者,正是“心”。所以說,心就是情緒的加工廠。你有一條什么樣的生產(chǎn)線,就會加工出什么樣的產(chǎn)品。
我們什么時候最容易開心?就是內心充滿正能量的時候,也是放下壓力、沒有煩惱的時候。當我們完全放空時,才能體會到心靈深處涌現(xiàn)的歡喜。這是心本來具有的能力。就像一個泉眼,當你把遮擋它的石頭、雜草、污泥全部清理之后,清泉就會汩汩而來。
幸福是由綜合因素構成的,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也不是享樂就能獲得的,那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而已。如果想要過得幸福,一是要增加抗壓力,能夠接納不幸;二是要培植福田,使幸??沙掷m(xù)發(fā)展;三是要少欲知足,降低幸福成本;四是要正向思維,具備轉化的智慧;五是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使幸福有充分的生長空間。
成功的困惑
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標準是什么?成功的意義又是什么?現(xiàn)在有不少企業(yè)家,雖然事業(yè)有成,但過得很累。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身心都休息不下來,浮躁動蕩,片刻不停。二是缺乏安全感。我們原來覺得,沒錢沒權的人才沒有安全感,為什么擁有那么多還是沒有安全感呢?三是得不到認可,很多人追求成功,是希望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什么有錢有勢后,并沒有得到預期的尊重和認可?
評估系統(tǒng)的偏差。這些困惑的產(chǎn)生,是因為對成功的認識存在偏差。社會對成功的評估系統(tǒng)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福布斯之類的財富排行榜。它所關注的只是擁有多少財產(chǎn),并以這些數(shù)字作為成功標桿。這個評估系統(tǒng)的最大問題,是僅僅從做事的角度,或者說,僅僅從結果來認定成功與否,嚴重忽略了做人的部分。
事實上,做事和做人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如果單純追求做事,把擴大企業(yè)、積累財富、提高地位作為人生追求,很容易被我執(zhí)所利用,使所有努力都用于滿足自我的各種感覺。
世間的人,除了生存之外,基本都在為三種感覺而奮斗,那就是自我的重要感、優(yōu)越感和主宰欲。所謂重要感,即通過努力,使自己在某個群體中突顯出來。進一步,是努力在身份、地位、財富等各方面比別人優(yōu)越。再進一步,就希望別人都能順從于我,以我為中心,被我主宰和支配。
這些感覺,正是我執(zhí)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我們一輩子忙來忙去,到底為誰打工為誰忙呢?其實,真正的幕后主使就是這個“我執(zhí)”。所謂我執(zhí),就是我們對自己的錯誤認定。也就是說,我們都在為這個錯覺打工。
無論是誰,也無論在什么領域,要營造這樣的重要感、優(yōu)越感和主宰欲,都不是容易的事。而要維護這三種感覺,就更是辛苦!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都很優(yōu)越,都以你為中心。如果你在乎這些感覺,一旦它們受到挑戰(zhàn),焦慮、失落、挫敗等種種負面情緒就會接踵而至。所以說,這三種感覺隱含著極大的副作用。如果把它作為成功的象征來追求,注定會讓自己疲于奔命。
忽略做人的問題。除此以外,忽略做人又會帶來什么問題呢?如果把做事當做惟一目的,沒有做人的標準和底線,很可能急功近利,干出很多不該干的事情,甚至不擇手段,鋌而走險。如果這是屬于道德范圍的不良行為,就會使人良心不安,被愧疚折磨;如果這是屬于觸犯法律的犯罪行為,還會受到法律制裁,付出沉重代價。可見,單純把做事和結果作為成功標準,有著種種潛在的過患。
真正的成功,不僅體現(xiàn)在做事,還伴隨著做人。在傳統(tǒng)的東方文化中,特別重視為人處世之道,以成為君子乃至圣賢為人生目標。在佛教中,則是以成就佛菩薩品質為修行目標。也就是說,做人才是根本,做事不過是做人的一個方面,一種手段。
所以,我們應該本著做人的原則去做事。在做事過程中,完成我們的人生追求,印證我們的人生價值。如果立足于這個角度,做人和做事就能有機結合在一起
作為一個企業(yè)家,對如何做事,應該有豐富的經(jīng)驗。以下,我從佛教的角度,對一個成功人士應該具備什么素養(yǎng),提供四點建議。
有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包括信仰,也包括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相應的道德準則。說到精神追求,不少人可能覺得有點空洞,有點陌生。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大家熟悉的是物質追求,是各種產(chǎn)品的升級換代。精神追求是什么?又該如何追求?
在一千多年前,玄奘三藏靠什么支撐他穿越茫茫戈壁,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獨行萬里?除了對信仰的虔誠,還有“勤奮好學、為法忘軀、淡泊名利、臨危不懼、無我利他”的精神追求,這是他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動力所在。
人的存在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在我們內心,既有不良心理活動,也有正向心理因素,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沒有健康的身體固然痛苦,但沒有健康的心靈,更會讓人生不如死。近年來,憂郁癥患者與日俱增,不少人為此飽受折磨,走上絕路。即使看似健康的群體,也往往被焦慮、茫然、缺乏安全感所困擾,心事重重,不得自在。如果我們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或周圍人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就會真切感受到,心理健康究竟有多么重要。
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引導我們開發(fā)生命內在的良性潛質,成就健康的心態(tài)和人格。現(xiàn)代人關注的往往是“我擁有什么”,卻不重視“我是什么”。其實,一個人是什么比擁有什么重要得多。你擁有什么,和你只有暫時的關系,而你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和人格,則會長久影響你的生命。不僅在這一生,還會生生世世地產(chǎn)生作用。
改革開放后,對物質壓抑已久的渴望得到釋放。這種爆發(fā)力是如此之強,幾乎以席卷一切的態(tài)勢,沖擊著所剩無多的傳統(tǒng)道德。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流行著“道德多少錢一斤,良心多少錢一斤”的調侃。如果沒有精神追求,道德自然就一文不值。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什么?是個人心態(tài)的扭曲,是家庭倫理的喪失,是社會公德的缺位,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新聞中,觸目可見各種惡性案件,正是道德缺失后的必然結果。
只有重建高尚的精神追求,我們才會知道道德的重要性。作為企業(yè)家來說,雖然要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但同時應該有精神追求,并具備相應的道德修養(yǎng)。因為道德是鍛造人格的原材料。只有通過對道德的踐行,才能成就健康的心靈,高尚的生命品質。這種精神財富是物質不可比擬的,是每個生命需要的,也是整個社會需要的。
合法經(jīng)營 生財有道
如果單純以做事為導向,人們就會以牟利作為壓倒一切的標準。結果是,工廠生產(chǎn)假貨,農(nóng)民濫用農(nóng)藥,商家欺詐銷售,甚至連醫(yī)院、學校都想方設法地創(chuàng)收。當一切都在向錢看的時候,我們都成了受害者或施害者,并使整個社會陷入人人自危的惡性循環(huán)中。
怎樣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要將做事和做人結合起來,以做人的成功為導向。作為企業(yè)家,我們的行為不僅關系到自己,也直接影響到許許多多的人。如果在遵循道德的前提下合法經(jīng)營,經(jīng)營企業(yè)就是自利利他的善行,既能使自己獲利,也能使員工受惠,還能為社會提供產(chǎn)品,創(chuàng)造財富。這是保證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因為大家信任你,社會需要你。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可以讓內心坦蕩,沒有任何不安和愧疚。如果為利益不擇手段,做了不該做的事,就像埋下一個隱患,隨時要擔心它的爆發(fā)。即使沒有遭受法律懲罰,也會受到良心譴責,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話,即使賺得再多,或是成了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又有什么快樂可言?就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那樣,終有一天,會因真相暴露而遭人唾棄。
保有超然的心態(tài)?,F(xiàn)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么?無非是因為貪著,因為心對外境粘得太緊,對財富和權力粘得太緊。當我們有十分在乎時,會帶來十分的壓力;而當我們有一百分在乎時,就會帶來一百分的壓力;當這種在乎超過一百分時,我們就會被自己制造的在乎徹底壓垮?;蛟S有人會說,做企業(yè)就意味著各種身不由己的責任,隨便一句“放下”,不是不負責任嗎?須知,不粘著不等于不努力,而是在積極努力的同時,不被結果和成敗所轉。
《金剛經(jīng)》有個著名的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碑斘覀冇眠@種智慧來審視事業(yè)、情感、家庭和人際關系時,內心就會多一些超然物外的豁達。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我們一樣可以積極開拓事業(yè),一樣可以承擔家庭責任,一樣可以處理人際關系。當所有這些不再對你形成干擾,人生才會因此自在。
總之,不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佛法智慧對我們都有莫大助益。順境時,讓我們有努力的方向;逆境時,讓我們有超然的心態(tài)。所以,對于比常人有更多責任的企業(yè)家來說,尤其應該學一些佛法智慧,才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超然之心看風云變幻。
什么是做人的成功標準?我覺得,首先是生活過得開心、幸福、有質量,而不是讓工作占據(jù)生活的全部,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壓力重重,疲憊不堪。其次是家庭和諧,妻賢子孝,并對家人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因為忙于工作應酬,甚至自身品行不端令親人感到痛苦。第三是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這主要取決于你的公益心和利他心,是否愿意將所得回饋社會,惠及大眾。第四是身心健康,有相應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而不是為了事業(yè)失去健康,甚至出賣良心。第五是事業(yè)有成,使員工因為你的企業(yè)而成長,使大眾因為你的企業(yè)而受益。
總之,對成功來說,做人和做事不可偏廢,其中又以做人為根本?,F(xiàn)在的人為什么對成功產(chǎn)生困惑?就是因為對成功的定義從開始就錯了,單純追求做事的成功,忽略做人的成功。結果把事情做成后,卻發(fā)現(xiàn)健康問題、人生問題、家庭問題乃至社會問題接踵而至。身體不健康,就無法享用物質財富;心靈不健康,無論擁有什么依然煩惱重重,不得自在。如果一個人身心不健康,即使擁有再多財富,在別人眼里再“成功”,又有什么意義呢?(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