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18日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蘇聯(lián),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上升2號
1969年7月20日
人類首次登陸地外天體—月球,完成第一次月面行走。
美國,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
阿波羅11號
第一次進行空間站(天空實驗室)太空行走。航天員們在后續(xù)的出艙活動中拯救了天空實驗室空間站。
美國,韋茨,天空實驗室號指令艙
1984年4月8日
第一次通過太空行走捕獲一顆需修理的衛(wèi)星。
美國,納爾遜/范·霍芬,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太陽峰年衛(wèi)星
1971年8月5日
首次在月球軌道附近進行的深空出艙活動。
美國,沃登/歐文,阿波羅15號指令艙
1983年4月7日
首次通過航天飛機出艙。
美國,馬斯格雷夫/彼得森,
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
第100次太空行走。首次3人同時出艙的太空行走。
美國,索特/希貝/埃克斯,奮進號航天飛機
1993年12月5日
首次為修復哈勃空間望遠鏡而進行的太空行走。
美國,霍夫曼/馬斯格雷夫,奮進號航天飛機
創(chuàng)下太空行走的單次時長紀錄,用時共8小時56分,迄今未被打破。
美國,沃斯/赫爾姆斯,
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
中國實現(xiàn)太空行走零的突破。
在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指
令長翟志剛成為中國太空行
走第一人,中國成為世界上
第三個有能力獨力實現(xiàn)太空
行走的國家。
首次為建設國際空間站而進行的太空行走。
美國,羅斯/紐曼,
奮進號航天飛機
兩位俄羅斯航天員攜帶索契冬奧會火炬進行太空行走,這是奧運火炬第一次進入太空。
科托夫/拉扎斯基,國際空間站
“太空行走”也叫“出艙活動”(EVA),是指航天員離開太空飛船,在艙外進行活動的過程。狹義的太空行走指航天員在太空中的出艙活動,廣義的太空行走還包括航天員在地球以外的其他天體,如月球和未來在火星表面的活動。航天員在太空中處于失重狀態(tài),身體移動靠的不是擺動雙腿,而是靠載人機動設備或雙手(依靠安全索)來提供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只是移動了身體,其實并非“行走”,不過人們約定俗成地使用太空行走來描述他們的艙外活動。
太空行走時,航天員離開了飛船的保護,穿著艙外航天服進入太空。艙外航天服為航天員提供氧氣,保持內部的溫度、濕度和壓力,通過機動裝置讓航天員行動自如,實際上是一顆小型的載人航天器。由于航天服內的壓力比飛船內部低,航天員出艙時必須經(jīng)過吸氧排氮的過程,以免溶解在體內的氮氣在低壓下形成氣泡,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從2006年起,國際空間站開始采用讓航天員事先在減壓艙中度過一夜再開始吸氧的程序,有效地縮短了出艙前所需的吸氧時間。
太空行走在載人航天行動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是一項技術標桿,代表著航天服、飛船、航天員訓練等各方面的技術保障都已達到要求。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具備獨立實現(xiàn)太空行走的技術。其次,大量的太空作業(yè)必須通過太空行走來完成,如在軌航天器的建造、檢查和維修,微型衛(wèi)星的施放,還有安放月面設備和采集樣本。如果航天員不能出艙進行太空行走,載人航天的價值就降低了一大截。在未來載人重返月球和遠征火星的航天活動中,更需要航天員進行大量、長期的出艙作業(yè)。隨著航天服、艙外機動裝置和太空醫(yī)療技術的持續(xù)進展,太空行走的各項紀錄未來還將被不斷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