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巖
在1940年7月開始的不列顛之戰(zhàn)中,德國空軍多次派出轟炸機對英國的“本土鏈”雷達站進行空襲,但在英國殲擊機的奮勇防御下,此類行動大多收效甚微。有時候,德軍已將某個雷達站摧毀,但英國技術人員會在第一時間讓發(fā)射機恢復工作,然后再慢慢修復其它部分,實際上此時的雷達是無法發(fā)揮作用的,但重新偵收到雷達信號的德軍會以為英軍已完成了雷達的的修復,他們大費周章的空襲僅能讓英國雷達癱瘓數(shù)小時,非常不劃算,所以逐漸放棄了對雷達的硬打擊戰(zhàn)術。
1940年9月,德國空軍在加萊地區(qū)的庫普爾山上設立了一個干擾站,開始進行雷達干擾試驗。干擾站采用功率為1千瓦的發(fā)射機,在與英國“本土鏈”相重合的22~50兆赫茲頻段釋放噪聲干擾。但由于干擾站位置固定,不可能對遍布英國全境的“本土鏈”進行全面壓制,只影響了一小部分“本土鏈”雷達的工作,德軍干擾的效果微乎其微,反而幫助英國培養(yǎng)出了一批擁有豐富反干擾經(jīng)驗的雷達操作員。
但德軍清楚地認識到敵方雷達對自己所造成的威脅,所以并沒有放棄對雷達進行電子干擾的技戰(zhàn)術研究。1942年2月11日至13日,在皇家海軍和空軍的眼皮底下,兩艘德國戰(zhàn)列巡洋艦,一艘重巡洋艦在數(shù)十艘掃雷艦和各類小型船只的護航下,從法國西北部的布雷斯特快速穿越英吉利海峽進入北海,其間,“沙恩霍斯特”號曾因觸雷而在海灣中拋錨半小時之久,但這艘排水量近4萬噸的巨艦仍未被任何一部英國海岸雷達所發(fā)現(xiàn),最終順利返回了德國港口。
這就是著名的“海峽沖刺”行動,一次蓄謀已久、嚴格保密且十分大膽的軍事調(diào)動。實際上,德國海軍的這幾艘主力戰(zhàn)艦已經(jīng)在布雷斯特港停泊了一年,在這一年中,英國海岸雷達網(wǎng)始終不分晝夜地對它們進行監(jiān)視。為確保對英國海岸雷達的有效壓制,德軍動用了大量地面干擾機,并采用了“溫水煮蛙”式的戰(zhàn)術,起初以很低的功率發(fā)射干擾,未引起英國雷達操作員的特別注意,隨后,德軍每天都會略微提高干擾功率,英國人仍然沒有察覺,而是將接收到的這些雜波歸咎于天氣或其它非人為因素。所以,當那幾艘巡洋艦出港時,干擾機的功率已經(jīng)足以使英國海岸雷達失去對海峽的監(jiān)視能力,而當時英國絕大部分經(jīng)驗豐富的雷達操作員都已被派往戰(zhàn)事激烈的地中海戰(zhàn)區(qū),留下的新手面對雷達屏幕上的雜波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的設備出了問題。
德軍戰(zhàn)艦可以在距離英國海岸30千米的海域活動,而且沒有被雷達發(fā)現(xiàn),這一事件給英國人帶來了巨大的震動,雖然官方宣稱是由于雷達故障所致,但他們心里比誰都明白,敵人已經(jīng)開始動用電子干擾這種全新的武器來對付自己。當時英國各類雷達幾乎都工作在200兆赫茲的頻段,如果德軍集中力量對這一頻段進行阻塞干擾,其后果將是致命的。由此,英國一方面加快了不同頻段雷達的研制進程,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尋找干擾德軍雷達的措施。
1942年,皇家空軍成立了擔負雷達干擾試驗任務的第515中隊。該中隊配備9架經(jīng)過改裝的“無畏式”雙座戰(zhàn)斗機,每架飛機都裝有一部代號為“月光”的雷達干擾機,它們的目標是德國“弗雷亞”警戒雷達。“月光”可以將接收到的“弗雷亞”雷達信號放大,然后再轉發(fā)回去,導致“弗雷亞”的屏幕上出現(xiàn)一個非常明顯的寬脈沖,看起來就像是一群密集編隊的轟炸機所產(chǎn)生的回波。8月6日,515中隊派出8架飛機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進行了第一次電子佯攻,德軍果然上當,立即派出26架戰(zhàn)機起飛迎敵,位于瑟堡的阻塞氣球也升了起來。隨后,“月光”干擾機多次完成了對美國第8航空隊的電子支援,最多的一次曾在佯動方向吸引1 700余架次德軍戰(zhàn)機升空迎戰(zhàn),而擔任主攻任務的轟炸機編隊毫發(fā)無傷。
“月光”造成的欺騙式干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牽制德軍防空力量的效果,但仍存在三個明顯的缺陷:一是由于當時盟軍轟炸機在夜間不會做密集編隊飛行,德軍雷達可以輕易識破“月光”發(fā)出的干擾,所以只能用來支援晝間空襲;二是每部“弗雷亞”雷達的工作頻率都略有差異,這就需要“月光”進行一對一的干擾,隨著“弗雷亞”雷達的部署數(shù)量與日俱增,對“月光”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三是干擾飛機只能在德軍地面防空部隊的視距外活動,如果雷達站與觀察部隊稍加溝通,就可以輕易分辨出雷達屏幕上的脈沖波形究竟是真正的轟炸機群還是幾架進行電子佯攻的干擾機。受制于以上缺陷,1942年10月,“月光”在進行了28次干擾任務之后被棄用。
“月光”讓盟軍飛行員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電子干擾手段的重要性。為了彌補“月光”的固有缺陷,很快,一種代號為“心軸”的干擾機被生產(chǎn)出來。與“月光”的欺騙式干擾不同,“心軸”采用噪聲干擾的方式,其信號可以將“弗雷亞”的雷達信號淹沒。1942年10月,皇家空軍515中隊的9架飛機全部換裝了“心軸”干擾機。執(zhí)行任務時,第515中隊的“無畏”式戰(zhàn)機在距敵海岸80千米、寬度320千米的航線上迂回飛行,對德軍沿?!案ダ讈啞崩走_進行遠程壓制,而突入敵縱深的每個主力轟炸機中隊都有2架飛機裝有“心軸”干擾機遂行伴隨干擾。這一戰(zhàn)術在運用初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讓皇家空軍夜間空襲的損失率下降了三分之一。為了擺脫干擾,德軍擴展了“弗雷亞”的工作頻率,而英軍的干擾機也隨之擴展頻率,雙方的這種較量一直延續(xù)了下來。
繼“弗雷亞”之后,“維爾茨堡”成為了皇家空軍更大的現(xiàn)實威脅。這種高精度雷達可以控制探照燈,給參加夜襲的英軍轟炸機飛行員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但有的英國飛行員發(fā)現(xiàn),有時候打開機上敵我識別開關,德國探照燈就會突然熄滅。這則傳言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被英軍轟炸機廣泛采用。但是,經(jīng)過技術人員的檢測,英國敵我識別器的發(fā)射頻率只有25兆赫茲,根本不可能對工作在570兆赫茲的“維爾茨堡”構成直接干擾。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敵我識別器開啟與否與雷達控制的探照燈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而且不斷發(fā)射的敵我識別信號反而可能暴露飛機的方位。但是,考慮到這種措施給飛行員帶來的積極心理暗示,英國專家還是設計了一個可以讓敵我識別器連續(xù)發(fā)射的“J”開關,此舉雖然在技術上發(fā)揮不了什么實際作用,卻大受空勤人員的歡迎。
除了這種純粹尋求心理安慰的對抗措施之外,美國也于1943年研制了一款代號為“地毯”的干擾機,并將其秘密安裝在一小部分B-17轟炸機上。但在實戰(zhàn)中這種干擾機的表現(xiàn)不佳,無法掩護整個編隊,充其量也只能被載機用于自衛(wèi)。1943年后期,“地毯”干擾機的部署數(shù)量慢慢縮減,對于壓制德軍防空部隊所發(fā)揮的作用非常有限。特別是當英國啟用了后文提到的另一種干擾措施時,“地毯”與之相比顯得更加黯然失色。
在啟用“心軸”干擾機的同時,每架英軍轟炸機還裝上了一種代號為“金屬絲”的干擾機。德軍地面站通常使用3~6兆赫茲的頻段向夜間戰(zhàn)斗機廣播實時空情態(tài)勢,而這一頻段正是“金屬絲”的干擾對象。事實上,“金屬絲”和普通的機載高頻無線電臺沒有本質(zhì)差別,只是將話筒安在了發(fā)動機艙。在飛行過程中,操作員就像聽廣播一樣調(diào)節(jié)頻率旋鈕,當找到不用英語的電臺時就按下發(fā)射鍵,這樣一來,德軍飛行員就會收聽到來自盟軍飛機活塞式發(fā)動機隆隆作響的“現(xiàn)場直播”,嚴重擾亂了德軍戰(zhàn)斗機的指揮。
不過,德國人很快找到了破解“金屬絲”干擾的方法,他們使用了功率更大的發(fā)信機,并在幾個頻率上同時進行空情播報,大大削弱了干擾的影響。然而,由于當時德軍空地通信采用短波波段,其特性是能夠被電離層反射,所以即使在英國本土也是可以收到德國空軍的無線電指揮信號。當英國偵聽站截獲敵通信后,迅速將其工作頻率通知正在奔襲的轟炸機編隊,多架轟炸機可以同時讓“金屬絲”瞄準該頻率集中實施干擾。英國本土的大功率發(fā)信臺還可以直接對納粹空軍的通信聯(lián)絡進行噪聲干擾,有些時候,它們還充當另一種角色——“幽靈”引導臺。
設立“幽靈”引導臺的初衷是向德軍飛機發(fā)布假命令,繼而將其引向錯誤的方向。但在實際運用中有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德軍的地面指揮員已令戰(zhàn)斗機在某城市上空待機,卻仍無法完全確定該城就是盟軍的主要轟炸目標,此時如果聽到英國的“幽靈”引導臺試圖將戰(zhàn)機引向其他城市的話,反而會打消他的懷疑。所以,為了避免暴露真實的進攻意圖,“幽靈”引導臺只是發(fā)布一些不利飛行的天氣預報等信息來迷惑敵人。
后來,“幽靈”電臺又開始發(fā)送一些貌似毫無意義但卻又讓德軍飛行員煩躁不安的信息。比如長時間通話測試:“1-2-3-4-5,5-4-3-2-1,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測試——測試——測試。”這些無聊冗長的通話不僅讓焦急等待地面引導命令的德軍戰(zhàn)斗機飛行員們抓狂,而且也嚴重干擾了其正常的通話測試活動。幾周后,“幽靈”電臺又開始播放歌德詩篇、哲學名句甚至希特勒的講話錄音,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干擾功率不足以淹沒德軍通信信號,也能多多少少分散飛行員的注意力。
1943年11月,不堪“幽靈”電臺騷擾的德軍開始用女性來廣播空情態(tài)勢和相關無線電指令,希望這樣能讓飛行員更容易辨別出該服從誰的命令。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皇家空軍早就招募了一批擅長德語的婦女輔助隊員,當她們從“幽靈”機臺上摘起話筒的時候,德國空軍的無線電指揮再度陷于混亂之中。
1943年3月,德國空軍夜間戰(zhàn)斗機開始使用工作在38~ 42兆赫茲頻段的FuG16機載無線電。為了壓制這個新出現(xiàn)的頻段,皇家空軍在第101中隊的“蘭開斯特”轟炸機上安裝了代號為“空中雪茄”的干擾機,并增加了一名機組人員負責設備操作?!翱罩醒┣选碧綔y到的每個信號都會在屏幕上形成一個小尖峰,當看到這些信號時,操作員首先會打開接收機,調(diào)整頻率進行偵聽,如果確認是德軍的電臺,就打開發(fā)射機將其淹沒?!翱罩醒┣选眳⒓恿?943年10月后所有的重要轟炸行動,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
除此之外,德國軍用廣播臺“安妮—瑪利亞”也受到了英軍的強烈干擾。此前,通過大量的偵聽,英國人發(fā)現(xiàn)“安妮—瑪利亞”電臺播放的節(jié)目與盟軍的空襲存在一定規(guī)律性,當盟軍轟炸機出現(xiàn)在慕尼黑時,播放的是華爾茲圓舞曲,當轟炸機飛抵柏林時,該電臺播放爵士樂,諸如此類,教堂音樂暗示明斯特,萊茵曲意味著科隆,而當盟軍轟炸機返航時,電臺則播放老戰(zhàn)友進行曲。當英國人識破這種隱晦的指揮手段時,立即使用一臺代號為“鏢靶”的大功率專用干擾機對“安妮—瑪利亞”播放的音樂進行連續(xù)噪聲干擾。
忍無可忍的德軍不得不使出最后一招,開始用莫爾斯碼來傳遞指令。莫爾斯碼比話音更難被冒充或干擾,但德軍夜間戰(zhàn)斗機部隊中訓練有素的報務員很少,在激烈的空戰(zhàn)中從容地拍發(fā)與抄收報文也絕非易事,這項新的反干擾措施并沒有發(fā)揮出預想中的作用。英國很快啟用了代號為“鼓槌”的干擾機,在德軍通信頻率上不斷發(fā)射無意義的莫爾斯碼進行干擾。
到1944年初,在英國多種干擾設備的聯(lián)合攻勢下,德軍戰(zhàn)斗機的地空通信聯(lián)絡遭到了極大程度地擾亂,加上雷達干擾的影響,對盟軍轟炸機損失率的下降發(fā)揮了很大作用。然而,相對于這些有源干擾手段,一種全新的干擾樣式更為有效地保護了大批盟軍飛行員安全返航,它就是——箔條。
與復雜的有源干擾方式相比,在空中布撒大量金屬物以雜亂反射雷達波的無源干擾方式顯然更加簡單。早在二戰(zhàn)之前,英國專家就提出了用氣球懸掛金屬偶極子來干擾德軍雷達的方案,所謂的偶極子,其實就是長度等于雷達發(fā)射波長二分之一的金屬線。每條金屬線可以產(chǎn)生相當于一架飛機的回波,將這些線懸掛在氣球下,或者系在小型降落傘下由飛機拋灑,就可以在敵雷達屏幕上制造出大量回波信號。
1941年,英軍正式展開了使用金屬條進行雷達干擾的試驗,代號為“窗口”。通過17次投放箔條的試驗飛行,技術人員獲得了初步成果。試驗證明,一捆240條尺寸為22厘米×14厘米的錫箔紙可以產(chǎn)生1架“布倫海姆”轟炸機的回波,在3 000米高空投放時,“窗口”云的持續(xù)影響時間可達10分鐘,在1.6千米縱深內(nèi)投放10捆這樣的箔條包就可以讓雷達屏幕飽和。
試驗是成功的,英國轟炸機司令部開始擬制使用箔條支援空襲行動的相關戰(zhàn)術。箔條的生產(chǎn)商被要求在1942年5月前趕制出足夠的產(chǎn)品,計劃在千機轟炸科隆的行動中啟用。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之中。
然而,就在這些箔條即將交付之時,一紙禁令將其投入作戰(zhàn)的時間無限期推遲。
這種對抗措施如此簡單,卻能對雷達產(chǎn)生致命性影響,正因如此,英軍擔憂如果敵人拾獲這些箔條后會迅速仿制用于干擾英軍雷達,而英國對這種干擾方式同樣沒有任何反制之道。所以,“窗口”仍被列為高度機密,規(guī)定只有在影響戰(zhàn)爭全局的大規(guī)模行動或找到反干擾措施之后方可啟用。
英國人并不知道,幾乎在同一時期,多個國家都在不約而同地做著類似的研究。德國在柏林附近的杜培爾莊園開展了一系列箔條干擾試驗,“杜培爾”也就成為了德國對金屬箔條的秘密代號。1942年,德軍在波羅的海上空進行了箔條的空投,試驗同樣證實了箔條對于雷達網(wǎng)的毀滅性干擾效果。戈林在看到相關報告后十分震驚,當即要求采取最嚴格的保密措施,不讓英國人獲知該項目的一絲信息。一切關于“杜培爾”的討論與研究都被勒令停止,有關文件被銷毀,后續(xù)的反干擾試驗也一并取消。美國也在1942年7月進行了箔條試驗,得出了同樣震撼性的結果后,也立即凍結了該項試驗。
在各國都對箔條的研究實行嚴格保密的政策時,日本海軍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43年5月,在所羅門群島戰(zhàn)役后期,日本轟炸機在美軍雷達探測范圍內(nèi)投放了大量以金屬網(wǎng)主材,背面用紙襯墊的“欺瞞紙”,以此掩護夜間空襲行動。據(jù)日本海軍報道,在使用該戰(zhàn)術之后,自身損失大為減少。與此同時,德軍的U型潛艇也開始裝備代號為“蝴蝶”的雷達欺騙浮標,每套浮標由1只氫氣球和3條長約5米的鋁箔組成,其作用機理與英國的“窗口”沒什么兩樣。
隨著AMES-2型地面雷達、馬克-10機載雷達的研制成功以及訂購的美制SCR-720雷達陸續(xù)到貨,英國人擁有了在箔條干擾環(huán)境下不會完全失效的雷達系統(tǒng)。同時,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也大大改變了東線戰(zhàn)場的形勢,德軍在西線每晚最多只能派出15~20架次轟炸機,對英國的空防壓力很小,西西里登陸計劃也指日可待,“窗口”的啟用時機已日漸成熟。自1942年后期開始,箔條的生產(chǎn)就已經(jīng)全速啟動,轟炸機指揮部每月可以接收超過400噸、約10億根箔條,此時已擁有支援大規(guī)??找u作戰(zhàn)的足夠儲備。
1943年6月23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親自下令——“打開‘窗口’”。
7月24日夜,大批英軍轟炸機攜帶著40噸“窗口”,向德國第二大城市、歐洲最大的港口——漢堡飛去。這些箔條被裁為長30厘米、寬1.5厘米的帶狀,為避免被探照燈照射時引起明顯的反光,它們背襯黑紙,金屬面也經(jīng)過煙熏處理。每2 000根箔條為一捆,在空中散開后即可形成一架轟炸機大小的虛假回波,每架負責投放“窗口”的轟炸機自飛抵東經(jīng)8.5度起,至返航時穿越東經(jīng)8度止,每分鐘都要投放一捆這樣的箔條。
午夜時分,位于赫爾果蘭島上的一座代號為“蜂鳴”的德軍雷達站發(fā)出了第一份空襲預警。然而,緊盯著雷達屏幕的德軍操作員驚愕地發(fā)現(xiàn),飛機的回波突然開始迅速“繁殖”,746架飛機的回波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上萬架,任憑如何努力,也無法從中分辨出哪些是真目標。一時間,納粹空軍的通信頻段中充斥著驚呼和求助聲,夜間戰(zhàn)斗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地面引導,只能圍著信標臺一圈圈盤旋。凌晨1時02分,英軍第一攻擊波110架“蘭開斯特”轟炸機抵達漢堡上空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以往恐怖而精準的淡藍色探照燈正漫無目的地在夜空中亂掃,德軍的防空炮火也無法瞄準目標,只能向預估的來襲方向組織彈藥消耗量巨大的攔阻射擊。在“窗口”的保護下,此次大規(guī)??找u只有12架轟炸機被擊落,損失率1.5%,相比此前6%的平均值有了大幅下降。
在戰(zhàn)爭初期,任何一方在無線電對抗領域的領先都是暫時的,電子斗爭形勢此消彼長,各有勝負,但隨著東線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的勝利和盟軍西線西西里登陸的成功,戰(zhàn)局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要的轉折,一場更大規(guī)模的登陸作戰(zhàn)正在醞釀之中,而相應的無線電進攻計劃也在高度機密的環(huán)境下緊鑼密鼓地籌劃準備。請關注下期文章——《“霸王”行動中的電子攻勢》。
[編輯/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