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新營 張寧波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眾多高級將領中的一員,陳漫遠與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帥相比,似乎沒有那么耀眼奪目。實際上,在漫長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歲月中,陳漫遠擔任過多方面的重要職務。從人民軍隊中的軍事、政治、后勤工作崗位,到黨務和政府工作崗位,都留下過他的身影。歷覽陳漫遠在人民軍隊中的履歷,稱他為“無銜上將”是當之無愧的。
戰(zhàn)爭歲月的不凡履歷
1911年12月,陳漫遠出生于廣西蒙山縣。他自幼聰慧,不足14歲就進入位于梧州的省立二中讀高中。受大革命浪潮的影響,1926年5月,不滿15歲的陳漫遠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時任中共梧州店員工會支部書記的陳漫遠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堅貞不屈。1929年6月蔣桂戰(zhàn)爭結束后,國民黨左派軍人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為與共產黨人合作,他們釋放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被關押在獄中的共產黨員及進步人士。由此,被關押兩年的陳漫遠才得以獲救出獄。不久,他加入張云逸領導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從此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
1929年12月,陳漫遠參加鄧小平、張云逸等領導的百色起義,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先后任連指導員、營政治委員,投身創(chuàng)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后隨部轉戰(zhàn)桂、湘、粵、贛等四省邊界地區(qū)。1931年7月進入中央蘇區(qū)后,他歷任紅三軍團第七軍第十九師第五十六團政治委員、紅三軍團第七軍第二十師政治委員、江西軍區(qū)新獨立第四師政治委員、粵贛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等職。在任紅二十師政治委員時,他率部參加水口戰(zhàn)役,重創(chuàng)敵軍。在獨立第四師,他和師長率部投入第四次反“圍剿”的斗爭。在粵贛軍區(qū),他協(xié)助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長工率領地方武裝,積極配合主力紅軍作戰(zhàn)。當時毛澤東被“左”傾錯誤路線領導人排斥出紅軍領導崗位,在粵贛地區(qū)作調查研究,陳漫遠到粵贛軍區(qū)任職后,有機會和毛澤東經常接觸,并深受毛澤東的賞識。
1934年1月,陳漫遠調任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部主任。此時,楊得志、鄧華、黃永勝、耿飚、楊成武等都在紅一軍團第一、第二師下屬各團擔任軍政主官。陳漫遠積極協(xié)同紅二師師長陳光、政治委員劉亞樓率部投入第五次反“圍剿”的艱苦作戰(zhàn),并身負重傷。歸隊后參加長征,歷任紅一軍團政治部敵工部部長、軍委教導師政治部主任、軍委第二縱隊第一梯隊政治部主任等職。長征到達陜北后,陳漫遠被任命為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三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紅軍東征、西征作戰(zhàn)和山城堡等戰(zhàn)役。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陳漫遠由長期從事政治工作改做軍事工作,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參謀長,協(xié)助徐海東旅長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zhàn)役。為了迅速開辟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爭,1937年11月,中央軍委命令第一一五師主力南下創(chuàng)建以呂梁山區(qū)為中心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同時成立晉察冀軍區(qū),下轄四個軍分區(qū)。陳漫遠作為第三軍分區(qū)司令員積極參與了開辟和鞏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斗爭。
1940年8月,陳漫遠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zhàn),并撰寫了戰(zhàn)斗總結《八路軍百團大戰(zhàn)的偉大勝利》,這篇文章也進一步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中共抗戰(zhàn)的廣泛關注。
1940年底,為參加中共七大,陳漫遠到達延安。由于七大延期,陳漫遠留在延安,先后任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主任、軍委二局代理局長。軍委二局負責情報工作,在陳漫遠的領導下,為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決策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軍委首長的多次表揚。從1942年7月起,陳漫遠歷任八路軍第一二師兼晉西北軍區(qū)司令部參謀處長、師副參謀長兼晉西北直屬軍分區(qū)司令員,晉綏軍區(qū)副參謀長、參謀長等職。當時的晉綏軍區(qū)與晉察冀軍區(qū)和山東軍區(qū)等一樣,都屬于一級軍區(qū)。在晉綏軍區(qū)任職期間,面臨著根據地的縮小和敵人的不斷破壞,陳漫遠協(xié)助軍區(qū)首長,積極開展大練兵運動,不斷拔除敵據點,進一步恢復和擴大了晉綏根據地,壯大了抗日力量。
抗戰(zhàn)勝利后,由于晉綏軍區(qū)司令員呂正操、政治委員林楓率部前往東北,時任軍區(qū)參謀長的陳漫遠實際主持軍區(qū)軍事工作,他和軍區(qū)代理政治委員李井泉一起積極組建二級軍區(qū)和地方武裝,有力支援了晉綏野戰(zhàn)軍的作戰(zhàn)。1948年8月,陳漫遠任華北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參謀長,協(xié)助兵團司令員徐向前參與組織指揮太原等戰(zhàn)役。他積極做好太原守敵的情報收集工作,經周密研究制訂了《進攻太原的戰(zhàn)術指示》,并狠抓貫徹落實,為確保攻克太原作出重要的貢獻。太原解放后,他任解放軍第十八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率部挺進大西北,參與組織指揮了咸陽阻擊戰(zhàn)、扶眉戰(zhàn)役和秦嶺戰(zhàn)役等。
和平年代與上將軍銜失之交臂
1949年9月,正在大西北指揮作戰(zhàn)的陳漫遠接到中央的命令,調他協(xié)助張云逸主持廣西工作。9月22日,中央決定張云逸任廣西省委書記,莫文驊、陳漫遠等任副書記。莫文驊早年也投身百色起義,曾歷任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第十四、第十三兵團政治委員。12月2日,中央批準張云逸任廣西省政府主席、陳漫遠任省政府副主席(在副主席中列第一位)。
剛剛解放的廣西,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此期間,陳漫遠協(xié)助張云逸和代理書記陶鑄領導廣西軍民剿除了危害廣西多年的嚴重匪患。同時,他積極協(xié)助領導恢復生產和開展土地改革運動。1952年7月,省委代理書記陶鑄調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四書記,而張云逸又年高多病,陳漫遠實際主持廣西省委、省政府的日常工作。1953年5月起,經中央批準,陳漫遠代理省委第一書記和省政府主席,擔負起組織領導廣西全面工作的重任。此外,他還兼任廣西軍區(qū)第二政治委員(廣西軍區(qū)當時系二級軍區(qū),兵團級,張云逸兼任第一政治委員)。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大力推進,決定實行軍銜制。1953年1月20日,解放軍總干部部根據軍委《關于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精神,發(fā)出《關于軍銜鑒定工作指示》。此后,評定軍銜的各項準備工作全面展開。后由于情況變化,解放軍軍銜制到1955年才正式實施。
廣西軍區(qū)嚴格按照軍委有關評定標準,正式上報了授銜人員名單,其中呈報授予上將軍銜的是:陳漫遠、李天佑(時任廣西軍區(qū)司令員)兩人。該上報文件至今仍然保存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里。當時軍委對評定上將軍銜標準的一般要求是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師級職務,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旅級職務,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兵團級職務。
回顧陳漫遠在上述三個歷史時期的任職,均符合授予上將軍銜的條件。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他擔任多個師政治委員,而且任師政治委員時間較早,一度還擔任省級(粵贛)軍區(qū)政治部主任,是參加百色起義人員在新中國成立初黨政軍領導崗位上職務僅次于鄧小平、張云逸的代表性人物。另據《陳漫遠傳》(解放軍出版社,2011年)記載,陳漫遠還曾短期擔任過紅三軍團第七軍政治部主任??谷諔?zhàn)爭初期,陳漫遠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參謀長,和他并肩作戰(zhàn)的第三四三旅參謀長陳士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陳漫遠曾任晉察冀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司令員,該軍分區(qū)政治委員王平、朱良才和副司令員黃永勝1955年均被授予上將軍銜。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漫遠雖然只擔任解放軍第十八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但該兵團司令員一度是由徐向前親自兼任。擔任第十八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的王新亭1955年也被授予上將軍銜,第四野戰(zhàn)軍的兵團副司令員陳伯鈞、李天佑、韓先楚、劉震、洪學智等1955年也都被授予上將軍銜。
當然,陳漫遠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廣西的黨政工作,廣西軍區(qū)政治委員是兼職。不過,陳漫遠和大多數黨務干部和軍隊政工干部出身的兼職政治委員不同,他不僅在軍隊屢任要職,而且較長時間擔負著軍事指揮員職務。
就在此時,對于人民解放軍的首次授銜,越南胡志明主席也很關注韋國清(同時還兼任公安軍第二副司令員)的情況。20世紀50年代正值中國政府派軍事顧問團赴越南幫助抗法斗爭。1950年初,根據中央安排,韋國清原定離開軍隊到聯(lián)合國工作,后又確定任駐英國大使,但由于多種原因均未果。后來,他被中央選中擔任駐越軍事顧問團團長。在韋國清等的大力協(xié)助下,越南人民軍不斷發(fā)展壯大,1954年春取得奠邊府戰(zhàn)役的大捷,為越南全境解放奠定了基礎。
在越期間,胡志明和韋國清結下深厚的友情。1955年2月,韋國清被選為廣西省省長(仍在越工作)。胡志明在訪問中國期間,向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了韋國清,并談道:“為取得奠邊府大捷立下大功的韋國清同志應該評上將?!睘榇?,毛澤東將此問題批轉給時任廣西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第二政治委員(張云逸仍兼任第一政治委員)、廣西省委代理第一書記的陳漫遠。陳漫遠接到文件后立即主動表示,自己不參加評銜,讓出上將軍銜指標。
1955年7月,解放軍總干部部曾把包括陳漫遠在內的在部隊兼政治委員以及與軍隊有歷史聯(lián)系和與某一地區(qū)有聯(lián)系的部分地方領導干部名單列出,呈報中央軍委,建議評而不授軍銜。后來,上述名單中大多數人沒有授予現(xiàn)役軍銜,只有烏蘭夫、趙爾陸、葉飛、謝富治和王恩茂等5位授予現(xiàn)役軍銜。上述5人大都在內蒙古、新疆、云南等邊陲地區(qū)或福建前線地區(qū)任職。1955年9月,韋國清被授予解放軍上將軍銜。
闊別多年重返人民軍隊
1974年國慶節(jié)前,陳漫遠因病從江西云山五七干?;乇本┲委?。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和軍委工作后,準備安排一批受迫害的老干部出來工作。
陳漫遠非常留戀在軍隊工作的歲月,他直接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信,希望重新回到軍隊工作,并表達了自己對人民軍隊的無限深情。周恩來向毛澤東建議批準陳漫遠從地方重新調回軍隊工作,毛澤東批示同意。這樣,已經在江西下放勞動長達6年之久的陳漫遠重新調回軍隊工作。
1976年2月,中央軍委任命陳漫遠為軍事科學院顧問。能重新回到軍隊工作,盡管只是擔任顧問,陳漫遠也感到非常滿意。任職期間,除了參加各種必須參加的會議、活動外,他認真總結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經驗,積極撰寫回憶文章及學術著作。
1977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解放軍總參謀長鄧小平提出軍隊要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zhàn)略地位,并提議重新恢復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后勤學院三所軍事院校。隨后,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文化大革命”期間建立的軍政大學,分別組建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后勤學院。經鄧小平親自點將,12月23日,中央軍委任命陳漫遠為后勤學院院長,195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李聚奎為政治委員。1978年1月6日,中央軍委批準后勤學院行使大軍區(qū)級職權,直屬中央軍委領導。作為1955年沒有授銜的軍隊原高級將領,“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又走上軍隊大軍區(qū)級單位正職及以上領導崗位的,為數極少。查閱有關資料,除了耿飚、楊尚昆擔任中央軍委領導職務以外,陳漫遠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一人(不含兼任大軍區(qū)政治委員的地方干部及享受大軍區(qū)正職待遇者)。
到后勤學院任職,陳漫遠年已66歲,而且離開他曾熟悉的人民軍隊也已20多年。但他沒有絲毫的松懈,而是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新時期人民軍隊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進程中。
“文化大革命”期間,軍隊中高級干部的系統(tǒng)教育體制被破壞,為此中央軍委要求三大學院在復建后立即招生開訓。后勤學院以原軍政大學后勤系和總后管理局為基礎組建。原后勤學院自1969年被撤銷后,干部、教員流散全國各地;教材、圖書資料大量散失;原校舍被數十家單位占用,許多教室、試驗室被改做宿舍,一時很難騰出來;原來集中存放的教具、營具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種種原因損毀殆盡。
面對種種困難,陳漫遠和李聚奎等院領導一邊組織擬定編制方案和第一期招生計劃,一邊派員到各大軍區(qū)及各軍兵種選調干部、教員。各教研室則邊組建、邊擬制第一期教學大綱。院務部門則一面與占用單位商議搬遷事宜,一面加緊維修營房、購置營具及教具。經過各方不懈努力,后勤學院終于在1978年2月開訓。
后勤學院開訓后,陳漫遠提出狠抓教學要務,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上。他強調后勤學院作為全軍后勤的最高學府,一定要有能適應當前軍事發(fā)展新形勢需要的高標準教學。首先要有高質量的教材,他要求各教研室抓緊編寫新教材。對于主要教材,他還親自參加討論和審查,并強調要克服教學內容陳舊的問題,盡可能地充實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有關內容。
陳漫遠非常重視開展學術研究。建院之初,他就提出將“科學研究室”更名為“學術研究部”,確定主要任務是研究我軍、外軍后勤工作經驗和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后勤保障。隨后制訂了1978年至1982年學術研究規(guī)劃,在5年內完成了44項重大科研課題。不久,中央軍委明確,后勤學院學術研究部承擔全軍后勤學術研究工作,總后勤部不再設立后勤學術研究機構。
任職期間,陳漫遠反復強調學院要以教學為中心,各項工作都應該為教學服務。學院復建之初,由于大批干部教員調入,宿舍奇缺,有的一家老少幾口擠在一間房子里。他心急如焚,與李聚奎一起共同向總后報告,爭取建房指標。后來他又親自出面協(xié)調,把著名的北京第六建筑公司請來施工。不久,8棟宿舍樓拔地而起,帶家屬的營以上干部教員大都住上了單元房。那一時期,北京燃氣供應非常緊張,陳漫遠又親自找到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林乎加,為學院爭取到了足夠的煤氣指標和煤氣灶具,解決了全院吃飯難的問題。陳漫遠說:“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小平同志說過,要給大家做好‘后勤部長’。我這個后勤學院院長,更要身體力行,做好學院全體職工的‘后勤部長’嘛。”同時,他在待遇上也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作為大軍區(qū)級正職干部,可以配備一個警衛(wèi)班。但他堅持只配備一個警衛(wèi)員、一個通訊員、一個炊事員。
在復建后勤學院之后三年多的日子里,陳漫遠嘔心瀝血,不負重托,使學院的各項建設日益走上正規(guī)化的軌道,為人民軍隊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后勤干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81年3月,陳漫遠因年屆70歲,不再擔任后勤學院院長,退居二線。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他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退居二線后,他仍積極撰寫相關回憶資料,回顧總結人民軍隊的光輝歷程和斗爭經驗。
1986年11月22日,陳漫遠因病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75年的壯麗人生。彌留之際,他還牽掛著人民軍隊的建設和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戰(zhàn)友們。12月6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駐京部隊指戰(zhàn)員向陳漫遠沉痛告別。陳漫遠的老戰(zhàn)友、原解放軍第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來了,黨和國家的許多領導同志來了。在告別大廳,將星璀璨,當年浴血沙場、此時年逾古稀的老戰(zhàn)友云集。人民解放軍三總部負責人楊得志、余秋里、洪學智來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來了,秦基偉、王震、宋任窮、王平、伍修權、李德生、宋時輪、陳錫聯(lián)、葉飛、廖漢生、楊成武、陳再道等一大批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來了。他們飽含深情,依依不舍,為老戰(zhàn)友陳漫遠作最后的送行。
責任編輯 吳自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