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1943年秋天,在中國華北某地,幾名日本侵略軍士兵拎著搶來的雞正向炮樓走去。突然天空中響起炮彈下落的呼嘯聲,日軍士兵嚇得立即扔掉手中的東西就地臥倒。落地的炮彈炸傷了一人,他抱著腿哭爹喊娘地叫了起來,炸傷他的炮彈是由八路軍的一門20式迫擊炮發(fā)射的。
法國來的迫擊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殘酷的壕溝戰(zhàn)成為戰(zhàn)爭的主要形式,挖壕對峙讓迫擊炮有了用武之地。為了有效打擊對面戰(zhàn)壕里的敵人,各國都開始積極研制迫擊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國發(fā)明家斯托克斯在1915年研制的81毫米迫擊炮,這種迫擊炮可以分為3部分,便于攜帶和作戰(zhàn),已經具備了現代迫擊炮的結構特點。
法國設計師布朗德在1927年對斯托克斯迫擊炮進行改進,他以緩沖結構替代了原有的炮身與炮架的剛性連接,這一改進大大提高了迫擊炮的性能。布朗德的設計成為著名的Mle27型迫擊炮,這種性能優(yōu)異的武器不僅裝備法軍,還出口到意大利、希臘和中國。1931年,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廠開始仿制布朗德Mle27型迫擊炮,設計師將原來的81毫米口徑擴大至82毫米。由于1931年正是中華民國20年,于是這種迫擊炮被命名為20式迫擊炮。
結構簡單火力猛
20式迫擊炮全長1.3米、重69千克,高低射界45度至60度,方向射界18度,可以分為3個部分:炮管、底座和腳架,其中炮管用于戰(zhàn)斗,底座和腳架用于固定迫擊炮體和承受發(fā)射時的后坐力。
作為一種曲射火炮,迫擊炮的結構和發(fā)射原理與我們常見的榴彈炮、加農炮都不同。迫擊炮是從炮口裝填炮彈,炮手將炮彈從炮口放入,炮彈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動并撞擊炮彈底部的撞針,從而點燃炮彈尾部的藥管并隨之引燃附加藥包,藥包燃燒產生的氣體膨脹形成很大的膛內壓力,將炮彈推向空中。由于炮管中沒有刻膛線,炮彈飛出后并不是旋轉飛行的,為了保證其穩(wěn)定性,炮彈底部加有尾翼結構。
20式迫擊炮的重量能達69千克,這相當于一個成年男子的體重,使用上需要包括指揮官、射手和副射手3人組成的戰(zhàn)斗小組。戰(zhàn)斗時,指揮官負責觀察目標,測算距離并下達命令;射手負責瞄準和裝彈;副射手負責運輸彈藥。當行軍時,20式迫擊炮可以拆分為3個部分,由迫擊炮小組的3人肩扛。
20式迫擊炮能夠發(fā)射3.8千克的榴彈和4千克的黃磷彈,炮口初速196米/秒,射程在1000~2800米之間。由于炮彈的重量較輕,士兵們能夠更快地裝填彈藥,使每分鐘的炮彈發(fā)射達到20~30發(fā)。
榴彈炮
是一種身管較短,彈道比較彎曲,適合于打擊隱蔽目標和地面目標的野戰(zhàn)炮。
加農炮
是指炮管較長,發(fā)射仰角較小,彈道低平,可直瞄射擊,常用于前敵部隊的攻堅戰(zhàn)中。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和海岸炮也屬加農炮類型。
抗戰(zhàn)神炮殺敵多
由于當時的工業(yè)落后,迫擊炮便成為中國在艱苦的抗日戰(zhàn)爭中唯一能夠大量生產的“重武器”。20式迫擊炮在1935年開始正式量產,第一年的產量達到180門,炮彈約1.5萬發(fā)。1935~1947年,20式迫擊炮的產量達到了11211門,其成為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軍隊的主要壓制武器。
由于迫擊炮能夠隔山打牛一般擊中障礙物后面的敵人,老百姓也稱其為“吊炮”??谷諔?zhàn)爭中,八路軍手中的20式迫擊炮和炮彈的數量都很少。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八路軍的迫擊炮射手們勤學苦練,不斷提高射擊精度,出現了一大批“神炮手”,在黃土嶺戰(zhàn)役中以4發(fā)炮彈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guī)秀的李二喜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實戰(zhàn)過程中,八路軍還將迫擊炮平射使用,專門攻打日軍的炮樓和堡壘等目標。據統(tǒng)計,在中國戰(zhàn)場上損失的日軍中有大約60%是被迫擊炮殺傷的。
自研迫擊炮
?2015年9月3日出現在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上05式120毫米自行迫擊炮
新中國建立之后,解放軍逐漸告別了手里裝備的各國生產的不同口徑型號的迫擊炮,由我國自主研發(fā)生產的迫擊炮開始裝備部隊。今天,解放軍裝備的迫擊炮主要包括我們自行研制的60毫米、82毫米、100毫米、120毫米及160毫米這五大系列。與抗日戰(zhàn)爭時期相比,現在解放軍裝備的迫擊炮無論是性能還是質量等方面都位于世界前列水平。
在技術飛速進步、武器不斷革新的今天,迫擊炮卻像個“老古董”保持其誕生時的基本模樣。作為最有效的近戰(zhàn)壓制兵器之一,迫擊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會繼續(xù)活躍于各國的軍隊中,它們的曲射傳奇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