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琳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部前南斯拉夫影片《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風靡中國大陸,尤其是千千萬萬的中國青少年,被英勇抗擊法西斯納粹的游擊隊長瓦爾特激動得熱血沸騰,大街小巷不時可聽到有人哼唱電影主題音樂。我也曾省下零花錢,一次次走進電影院,去跟瓦爾特和他的游擊隊員們相會,時至今日還能大段背誦出影片中的人物對白。三十多年后,當我第一次踏上巴爾干半島,瓦爾特的祖國已經肢解為六個聯合國承認的主權國家(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波黑、克羅地亞、黑山、馬其頓)和一個只有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英雄城市薩拉熱窩如今是波黑的首都。
我們夫婦和另外十二位法國資深驢友(也是六對夫婦)從巴黎出發(fā),首先飛抵克羅地亞南部旅游名城斯普里特。克羅地亞南方瀕臨亞得里亞海,海岸線蜿蜒曲折,近海處島嶼眾多,被譽為“千島之岸”。由于星羅棋布的島嶼阻擋了外海洶涌澎湃的海浪,近海處就變得如同碧波蕩漾的漂亮湖泊。海邊清一色紅瓦白墻的小別墅掩映在綠色樹叢中,大多建于前南斯拉夫時期,據說此地也曾是鐵托總統(tǒng)生前最喜愛的度假勝地之一。
南斯拉夫解體后,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進行了長達六年的戰(zhàn)爭,雙方死傷無數,至今克羅地亞地下還存有尚未爆炸的地雷,威脅著老百姓生命安全。在古城杜波羅夫尼克一座八百多年的老教堂大門上方,殘留著碗口大小的炮彈痕跡。教堂內一間點著長明蠟燭的祈禱室墻上,掛著十幾幅那場戰(zhàn)爭中死難者的照片,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老教堂外面不遠處,豎立著一座“二戰(zhàn)”英雄紀念碑,紀念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為祖國南斯拉夫獨立自由而犧牲的“瓦爾特們”。我感覺心底隱隱作痛,試想如果游擊隊長瓦爾特今天來到這里,看見他和無數戰(zhàn)友們用鮮血換來的國土已分崩離析,會不會也傷心難過。陪同我們的克羅地亞導游對我說:“真的很羨慕你們中國,那么大一個國家,那么多的民族,就像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之間有什么事都在家庭內部商量解決,而不是兵戎相見,最后鬧得分家。前南斯拉夫曾經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指數上數一數二,而現在克羅地亞人民生活還沒有恢復到那個年代的水平。”導游是個中年男人,我問他是否看過《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橋》等二戰(zhàn)電影,他頓時兩眼放光:“當然看過,那時候的男孩子都想長大后成為瓦爾特。可是現在南斯拉夫解體了,此類電影也不再放映,我兒子這一代人幾乎不知道瓦爾特是誰?!?/p>
幾天后我們從克羅地亞進入波黑,大巴士在邊境線停了下來。一名波黑邊防警察上車檢查游客證件,他當場交還了十二個法國人的護照。盡管我們夫婦都持有可以多次出入境的歐洲申根簽證,但由于波黑不是歐盟國家,我們兩個中國人的護照還是被邊防警察拿下車去“研究研究”。等了大約二十分鐘,邊防警察還沒有“研究”好我們的護照,我怕耽誤其他同行者的時間,便下車去與邊防警察交涉。我告訴那位年輕警官:“三十多年前我就認識了你們國家的首都薩拉熱窩,我喜愛游擊隊長瓦爾特,會唱令人熱血沸騰的歌曲《啊,朋友,再見!》”隨即我就用中文唱起了這首歌,沒想到等在車上的那些法國驢友聽到后,跟著我一塊唱了起來,連邊境站外一位清潔工也停下掃帚加入了合唱。雖然大家用不同的語言唱著同一首歌,卻表達出同樣的激情與豪邁氣概。原來《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和《橋》這兩部電影,當年也曾在歐洲許多國家上映過,深受當時的年輕人追捧。邊防警官笑了起來,把護照交還到我手上,然后敬了個禮:“歡迎你們中國朋友,歡迎來到英雄瓦爾特的故鄉(xiāng)。”
從克羅地亞到波黑再到黑山共和國,各個國家使用的貨幣不同,語言各異。我們幾次三番出入國境線,也遇上不少麻煩和困難。然而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提起瓦爾特,總會得到當地人的熱情幫助,收獲一份柳暗花明的驚喜。認識瓦爾特三十多年后的這個夏天,當我們懷著敬意尋訪英雄的足跡,瓦爾特也在一路上陪伴我們,希望英雄的名字永遠不會隨著時光流逝被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