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無力是的確存在的。好多年前知識是有力的,但為何當下“知識無力論”如此盛行,并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呢?如果說把讀書和非讀書(打工、做生意、混社會)看作是兩種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或路線,那么現實情況下人們會發(fā)現非讀書這個路線更有效。像我們這樣大多數的普通的人,方式方法路線很重要,知識無力就不要去讀書,多學技術也許更適合你,知識有力就多讀書,也許讀人類學都可能讓你家財萬貫。一切都是選擇,一切都是方式方法,一切都是路線問題。路對了,啥都對了。
—Kaizen(讀第10期《“知識無力論”是錯的》)
無論“新戰(zhàn)場”還是“老戰(zhàn)場”,“老虎蒼蠅一起打”還是“基層官場國有企業(yè)一起抓”,反腐要真正形成高壓態(tài)勢,肯定是離不開制定覆蓋全國“一盤棋”的嚴實、完善法治制度的。事實表明:無論是西方國家反腐的成功,還是非西方社會的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較為成功,還是廉潔指數剛過及格線的韓國反腐的比較成功,無不昭示:法治制度愈完善,反腐成功率即愈高!該定論已在西方著名高福利國家瑞典身上得到驗證。雖瑞典政府掌握著比世界上任何政府更多資源,但卻是世界上最廉潔的政府。良方何在?即在于其有覆蓋全國“一盤棋”的最縝密法治制度!
—翟峰(讀第11期封面報道《高壓反腐新戰(zhàn)場》)
畢業(yè)五六年算是職場的一個轉折點,有人絞盡腦汁考進公務員后深感無味。有人選擇創(chuàng)業(yè),路途坎坷但勁頭十足。一位師妹,辭去報社中層職位回老家做起農產品生意,現在不僅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而且整個人也完全退去了原來疲憊頹廢的狀態(tài),干勁十足。她坦言,現在的工作讓她重新找到了人生定位和生命的價值。經歷了“公務員熱”、擇業(yè)輿論喧囂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職業(yè)與個性及人生規(guī)劃的關系,擇業(yè)越來越理性,這是好現象,我們的社會,應當鼓勵這些年輕人的理智之舉,而非以不合時宜或自身經驗教條式的說教,泯滅擇業(yè)者的勇氣和信心。
—天天天藍(讀第11期《職場如人生,各花入各眼》)
這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反思身邊很多問題,作為基層工作人員,也感受到政府決策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從聰明開始,到愚蠢實施,然后就是以變壞收場?,F在政府青睞的兩件事,一個是扶貧,一個就是電商。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當中,扶貧就淪為填表、開會、檢查、上報,脫貧的工作思路。而電商,就成為上面硬性考核,強制開網店,下面想盡一切辦法刷單,追求虛假交易額的工作模式。這是政府決策之后的愚蠢。最終弄虛作假之風會在體質內生根蔓延。
—馬舉廣(讀第11期《變壞是從變蠢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