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怡
左:Reaksa與被收養(yǎng)的小孩右:在孤兒院床上大鬧的小孩
佛教、西哈努克、高棉的微笑、戰(zhàn)亂、貧窮,旅游者給柬埔寨貼上了形形色色的標簽。在2015年最熱的時節(jié),我來到了暹粒,參加一個孤兒院(暹粒鄉(xiāng)村兒童機構,簡稱CCO)的義教項目。
從飛機上俯瞰這個千年前曾經鼎盛一時的高棉帝國,看到的卻是一片潦倒與破敗。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里記載了當時國主出入的情景,“其后則是國主,立于象上,手持寶劍……大凡出入,必迎小金塔,金佛在其前,觀者皆當跪地頂禮,名為三罷?!蓖諝鈩菖畈募軇荩缃褚殉稍茻?。
出了機場,看到幾個黝黑的高棉人沖我手舞足蹈,領頭的是孤兒院院長的兒子Reaksa。暗淡的燈光下,只能看清雪白的名牌和泛黃的牙齒。從機場到孤兒院的路上,東南亞的熱浪裹著微風迎面而來,四周荒蕪,只有幾盞寂寥的路燈,當然,還有懸掛在頭頂的燦爛星河。到了孤兒院,十幾個赤腳的小孩子從房子里沖出來,一下抱住我,不斷向我問好。
這些孩子大多是孤兒,有的雙親因為病痛、戰(zhàn)亂過世了;有的是被Reaksa從柬埔寨與泰國的邊境撿回來的;有的老家在偏遠的山區(qū);有的從前靠著寺廟中的僧人每天分發(fā)的貢品茍活,在渾濁不堪的河流中洗澡,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
由于資金短缺,當年建立這個孤兒院的外國人,一聲不吭地扔下40個孩子走了。當時正在泰國留學的Reaksa聽到消息后,毅然回到暹粒,開始幫著他的母親變賣家產維持孤兒院的運作。
Reaksa是90后,看上去卻三十有余,也許是童年的經歷在他臉上印下了歲月的痕跡,皮膚就像一張粗糙的黑牛皮。他從小生活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7歲那年,父母離異后,軍人父親把他搶走了,帶到邊境附近的一個村莊。父親并沒有把他帶上槍林彈雨的前線,而是把他留給了鄰居照顧?!八麄冇幸活D沒一頓的,(對我)又打又罵。我經常吃不飽,每天還要趕水牛和羊?!币荒旰?,Reaksa終于受不住每天的勞役,他想上學,想回到母親的懷抱,于是逃到了附近的寺廟。僧人們聽了他的故事后,用一年時間湊夠了15美金,托付貨車司機把他帶回暹粒。
憑著兒時模糊的記憶,他回到了空無一人的家中。在通訊艱難的年代,Reaksa無法告知媽媽他回家了。一個多月后,母親回來了。原來這兩年,母親沒有一刻停止過搜索他的蹤跡。“我和媽媽終于擁抱了。”這個平時嘻嘻哈哈的大男孩,眼里已經充滿了血絲,淚水開始在眼眶中打轉。那一刻我才明白是什么驅使他砸鍋賣鐵也要救助孤兒院的孩子了。其實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柬埔寨發(fā)生。
去往孤兒院的一條直路上,有三四家兒童機構,多數是外國團體籌建的,極少有像CCO這樣依靠本地人籌集資金運作的。Reaksa說,有時候他們也會接受一些外國慈善組織的資助,而每月的開支就如同一個無底洞,他每天都煩惱著該怎么籌集更多的資金。為此,他發(fā)起了收費的義教項目,提供義工們食宿,多余的收入用來緩解孤兒院的資金緊張,但目前主要還是依賴母親賣地的錢。
然而,質疑的聲音沓來踵至。有西方團體認為Reaksa在利用孩子們賺錢。“我也很想有自己的事業(yè),我很想開一家旅行社,這是我的自由。我用自己的錢,但是他們一直在干涉?!盧eaksa無奈地表示。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權選擇做慈善的方式,為何要用質疑阻礙一位聰明的年輕人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