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去沈陽找張震前,我覺得應該給自己做一些心理建設。
一個連續(xù)18年只講鬼故事的人原本是什么樣的,現(xiàn)在又變成什么樣呢?反正我沒把他跟陽光、活潑一類的詞聯(lián)系起來。何況,大家一直在傳他被自己講的鬼故事嚇死了。
中國人對鬼怪之事總有一些避諱。因為從未見過或難以解釋而產(chǎn)生了一層隔膜。這層隔膜是張震的創(chuàng)作空間。他不只是講鬼故事。見到他之后,他說鬼故事只是他創(chuàng)作中的一部分,他寫得更多的是恐怖、懸疑類故事。這樣的解釋并沒有什么用,對于受眾來說,他們更愿意把二者混為一談,或者干脆統(tǒng)稱“鬼故事”。
盛夏的沈陽難得涼爽。張震長著一張娃娃臉,嘴邊常掛著微笑。他的語速很快,有時講到重點部分會轉(zhuǎn)過去看他太太,那眼神像是在尋求肯定,有時就哈哈笑著問:我可以這么說吧?問他創(chuàng)作鬼故事的秘訣時,他剛講了半句話,就哈哈大笑,問太太,這個我可以說吧?往往只是問一問,他就攔也攔不住地接著講。講漏的,太太就在旁邊溫柔地說,“我插一句?!碧撬慕?jīng)紀人,從同事到幫忙配音到幫忙打理版權,順理成章成了一家人,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上幼兒園,小女兒剛滿8個月。因為每天都在一起生活、工作,兩人的氣質(zhì)越來越像,連笑起來的弧度、溫度和時間都是一樣的。這幾乎就能概括張震這18年來的全部生活了。中間最大的偏差就是兩人決定去北京發(fā)展,經(jīng)歷過一段沒有固定收入的艱難日子。
太太很犯愁。隨著《張震講故事》大電影的播出,媒體蜂擁而至,張震并不喜歡在臺前暴露太多。他覺得應該保持神秘感。不被打擾的生活也是他喜歡的。有個記者說想了解他的日常生活。基于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的一般概論,人們想象他的生活中總會發(fā)生怪異之事。張震大概會讓他們失望。他現(xiàn)在最大的社會活動就是從家走到幼兒園接大女兒放學。
張震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他不用手機,不混圈子,也不常跟最親密的朋友見面。他喜歡跟出租車司機聊天,喜歡看車水馬龍和對面樓的窗,他喜歡躲進拉起全部窗簾的書房和半夜的花園,喜歡點著雪茄讓它們獨自燃盡。這就是他全部的創(chuàng)作空間了。有些人并未遇見鬼怪之事,也并未身處恐怖意境,但就是有一種笑著讓人覺得恐怖的氣質(zhì)。
他常在聊天中講到創(chuàng)作靈感從何而來。任何物體都會成為他的恐怖意象。我們從午后聊到深夜,明媚的陽關從咖啡館的這頭躲到那頭,直到看不見。張震指著墻上的一幅裝飾畫,那幅畫大概是畫了一棵樹,黑黑的看不清細節(jié)。他悠悠地說,你看——它突然掉下來了。“突然”這個詞給了他恐怖意境的開端。他所有的故事架構和邏輯,都在試圖解釋“為什么突然掉下來”。這就好比,我躲在一個角落里等你出現(xiàn)時突然嚇你一跳,你覺得好害怕;第二次,我又這樣突然嚇你一跳;第三次,你可能還沒到角落時就已經(jīng)張望一下我是不是又準備嚇你了。張震覺得這樣的“嚇人”沒有技術含量。
拍照時,張震從沙發(fā)上站起來,看到墻上置物架上擺著一個相框大小的沙畫。沙畫的內(nèi)容像花又像草,更像一個抽象物。他拿起來又擺回去。攝影師讓他坐在沙發(fā)上拍一張,因為此時陽光和燈光交織在一起,可以將他的臉變得一明一暗。他坐下又站起來,伸手拿起沙畫,抖平了,很慎重地把自己的右手模型刻在上面。他又重新擺回去。從攝影師的取景框里看去,那個手掌特別醒目,有型的物體頓時多了一絲靈性,仿佛覺得下一秒它就要動起來了。
我問他信仰什么。太太說,我們沒加入什么邪教?!芭e頭三尺有神明?!彼f。
回到北京,我偶爾還會想起沙畫里的手掌。很多細節(jié)越來越模糊,只有手掌。有一次,我從東二環(huán)徒步到東三環(huán),邊走邊想起那個手掌。左手邊一座大宅子有一股說不清的氣場襲來,黑暗、陳舊而龐大——復古建筑、大鐵門、空落落的院子。我快速往前走,只看右邊。等我轉(zhuǎn)過來看左邊時,一家商鋪門牌上寫著——朝內(nèi)79號。
我原本不知道,那就是江湖上傳說的朝內(nèi)81號。
圖/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