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
據(jù)國際電信聯(lián)盟最新消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平均每百人中就有86人擁有手機,全球手機用戶達到60億,僅中國就有近10億。特別是智能手機問世以來,很多人機不離手。生存在由手機編織的龐大關系網(wǎng)下的我們,不得不靜下來反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信息社會學教授謝里·特克爾說過的那句話:“我們每日花更多的時間與更多的人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卻讓我們更孤獨?!?/p>
“被手機綁架”的生活
在充分享受智能手機給我們帶來便捷和快樂的同時,也明顯感受到,這小小的手機正在把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深深“迷住”,乘車、行走等自不用說,哪怕就是在親人團聚的餐桌上,老師傳授知識的課堂上,也不肯“放過”手機。于是,身體受威脅,學業(yè)遭影響,與人的交流被忽視,這不僅破壞了親情、友情,更危及人的正常交際能力。但是,“手機迷”們一旦出門忘帶手機便惴惴不安,好像丟了魂一樣;一上午手機鈴聲沒響,就感到異常失落,總以為手機出了毛??;手機刷微博、玩游戲是睡前和醒來時候的“必修課”;上班、開會、等車、飯局上、朋友聚會上,總是低頭玩手機……
據(jù)《城市信報》報道,青島市民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弟弟和妹妹吃飽后轉身拿起手機繼續(xù)玩游戲,張先生時不時地回復朋友的微博。老人受到冷落,說了一句“你們就和手機過吧”,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張先生說,他切身體會到了網(wǎng)上流傳很廣的那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p>
和朋友約好自駕游的姜女士更是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失落。“事先憧憬的欣賞美景、一路歡笑的場景完全沒有出現(xiàn)。旅行途中、休息間隙、吃飯空檔,哪怕僅幾分鐘,大家都會低頭拿出手機擺弄?!苯空f,這次度假已經(jīng)變成“大家換了個地方玩手機”,眼前的風景和旅伴都顯得那樣平淡。
張先生因為工作關系,手機使用頻率非常高,由于智能手機的新功能層出不窮,看電子書、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戲、淘寶購物等等,張先生逐漸被自己的手機所“奴役”。糟糕的是,張先生最近發(fā)現(xiàn),自己手機沒帶在身邊就心煩意亂,無法認真工作;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他總會下意識地看一下鈴聲設置是否正確;聽到別人手機鈴聲響起時,他就會條件反射地拿起自己的手機。于是,這指尖上的“毒癮”不但攪亂了張先生的身心,也把他的家庭生活攪成一團亂麻。張先生的老婆經(jīng)常為玩手機的事跟他鬧別扭,女兒也跟他疏遠了許多。為此,張先生苦惱加煩惱,多次想遏制看手機的沖動,但就是控制不了……
如今,許多國人正過著“被手機綁架”的生活:上下班途中抱著手機玩一路;回到家和家人沒有交流,拿著手機或電腦上網(wǎng)沖浪、聊天;朋友間約好逛街吃飯聊天,更像是手機和手機的聚會;在餐館等著上菜的間隙,所有人都掏出手機擺弄;就連回家陪父母的短暫時間,都會不停地被手機鈴聲打擾……法新社曾經(jīng)在一篇報道中這樣描述中國年輕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中國的公共汽車上,你會看到年輕人都在玩手機,或是打游戲、玩微博,或是發(fā)短信,又或是上網(wǎng),手機就是他們的全部……”
手機給我們帶來了福音,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便了我們的工作;然而,手機也給我們人類帶來了麻煩,因為千千萬萬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正在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手機奴”。
“手機依賴癥”困擾現(xiàn)代人
現(xiàn)在,沉溺于手機的不僅是中國人,“手機依賴癥”已在全世界蔓延。美國曾做過一個調查,當問到“如果你的手機被扔到惡臭的垃圾堆里,你還會去找嗎”,超過63%的美國人回答“會”,另有25%的美國人會和偷手機的小偷打架,55%的美國女性“寧可不化妝出門,但必須帶上手機”。
全球十大市場調查公司之一的思緯市場研究公司在對11個國家8000多名受訪者調查后發(fā)現(xiàn),有四分之三的人會隨身攜帶手機,四分之一的人認為手機比錢包更重要,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在睡覺時不會關機,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表示“離開手機無法生活”。按照全球60億手機用戶來計算,目前至少有20億人每天和手機“捆綁”著過日子。
如今,許多人不管在哪里,都經(jīng)常會感覺自己的手機在響,但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短信或來電。有的人要是哪天不小心把手機落在家里,感覺就像少了什么似的,一整天都坐立不安、無比郁悶,這被稱為手機強迫癥。
按摩舒郁
據(jù)悉,長期迷戀手機的人容易抑郁,時間久了,便被抑郁癥“相中”。患抑郁癥是心靈的感冒,是極為常見的疾病,如果在初期很好地應對,抑郁癥就會像感冒一樣容易被治愈。中醫(yī)認為,抑郁屬“郁證”范疇。腦為元神之府,神為腦所主。當腦(神)受到某種刺激時便會出現(xiàn)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方面的異常表現(xiàn)。而抑郁與肝郁氣滯、氣血失調造成腦(神)的生理功能失衡有關。治療應以舒肝健脾、調和氣血為主。
按摩療法是中醫(yī)治療“郁證”諸方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頭部在內的許多穴位均有調神、舒肝、健脾、調氣、和血的功效。可選取神庭(在頭正中線上,入前發(fā)際半指節(jié)處)、內關(腕橫紋上3橫指兩肌腱之間)、三陰交(位于足內踝高點上4橫指,脛骨內側面后緣)、足三里(位于外起膝眼下4橫指處)、太沖(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間凹陷中)、神聰(在百會前、后、左、右各開1指節(jié)處,因共有四穴,故又名四神聰)、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橫指)、神門(位于手腕部位,手腕關節(jié)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等穴。
頭頸部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神經(jīng)末梢。經(jīng)常按摩頭部,加強對頭頸部的摩擦,能疏通血脈,改善頭頸部血液循環(huán),使頭頸部毛孔開泄,“廢物”外排,經(jīng)絡暢達,氣血宣通,陰陽平衡。通過按摩揉擦頭部,可刺激頭皮的神經(jīng)末梢和穴位,并通過神經(jīng)和經(jīng)絡的傳導,作用于大腦皮層,調節(jié)經(jīng)絡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松弛頭頸部神經(jīng)的緊張狀態(tài),解除頭頸部肌肉痙攣等,從而改善大腦的血液和氧的供給,因而使頭部清爽,清除大腦疲勞,對防治抑郁癥、高血壓、頸椎病等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具體操作如下:
(1)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兩手掌心分置頭顳部兩側,用力按揉數(shù)分鐘。
(2)用一手拇、食指按揉前頂(百會穴前2橫指)、百會(即頭頂兩耳上緣連線中點)、后頂穴數(shù)分鐘。
(3)用兩手四指彎曲叩打前額發(fā)際,向上后方沿頭頂至后發(fā)際止數(shù)分鐘。
另外,可按摩點揉內關、三陰交、足三里、太沖、神門、關元等穴位,每次20~30分鐘,每天1~2次,每周5~10次,連續(xù)20~30次為1個療程。
神庭、四神聰、神門均為傳統(tǒng)的醒神開竅、寧神定驚穴位。太沖為足厥陰肝經(jīng)腧穴,手法按揉可起到舒肝解郁的效果。 (摘自《科學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