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在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中,有一首題名極為別致的樂府詩,叫做《楊白花》: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fēng)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愿銜楊花入巢里。
郭茂倩據(jù)《梁書》《南史》記載做了解題,稱楊白花實為一男子姓名。這首樂府詩的本事是一個有始無終的愛情悲劇。悲劇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是楊白花和北魏胡太后。
事情得先從胡太后說起。
胡太后本名胡充華,安定臨涇(今寧夏固原)人,北魏司徒胡國珍的女兒。史載胡充華降生之際,紅光四射,其父胡國珍因此倍加珍愛,自幼教習(xí)琴棋書畫,更兼經(jīng)史子集。至其長成,文武兼具,姿容秀美。胡太后的姑姑是位精通佛學(xué)的尼姑,經(jīng)常被請入皇宮講授佛法。這位頗有心計的尼姑趁著講佛法,收買了宣武帝元恪的手下,讓他們到處宣揚胡充華的國色天香。宣武帝聽聞胡充華美貌,便把她召入掖庭,冊封為承華世婦,寵愛非常。
北魏王朝是塞北鮮卑拓跋部建立,他們有感中原諸朝不斷出現(xiàn)外戚專權(quán),干政亂國之事,所以仿照漢武帝劉徹時鉤弋夫人和太子劉弗陵“留犢去母”故事,嚴格執(zhí)行“后宮產(chǎn)子將為儲君,其母皆賜死”(《魏書皇后列傳》)的政策,一旦妃嬪生子被封為太子,無論生母是皇后還是妃嬪,一律處死。這項政策在漢代不過是偶爾施行,在北魏卻被作為一項祖制執(zhí)行。因為存在這樣殘酷的制度,北魏后宮妃嬪多不愿生子,即使受孕也偷偷墮胎;甚至祈禱告祝,只愿生諸王、公主,不愿生子被立為太子。再加上宣武帝的高皇后特別強悍,一些妃子進宮后連被臨幸的機會都沒有,北魏面臨著皇嗣斷絕的困境。而胡充華的出現(xiàn)卻打破了這一僵局,她表現(xiàn)比其他妃嬪高出一籌的遠見卓識。當(dāng)受寵的她毫無懸念的懷孕后,有好心人提醒她盡快流產(chǎn),保命要緊??伤幕卮饏s非常地大義凜然:“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意思是說,我們怎么能因為自己怕死而讓皇帝絕后呢?而且她還經(jīng)常暗中祈禱:“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dāng)長子,子生身死,所不辭也?!笔钦f,一定要讓我生個兒子,然后成為太子,這樣就算我死了,也在所不惜。
皇天不負有心人,胡充華果然一胎誕下龍兒。頻喪皇子的宣武帝大喜過望,為皇子取名詡,著專人謹慎養(yǎng)護,即使皇后都不能撫視,三歲時便立為太子。宣武帝不但沒有遵照舊制將胡充華賜死,反而晉封她為貴嬪。這大大出乎了靜待好戲的后宮妃嬪們的意料,也讓皇后高氏極為憤怒。至此,實行了一百多年的“留犢去母”制度終于告一段落。但胡充華后來的作為卻喜劇地證明,先人的制度確實有其存在的合理成分。
宣武帝在兒子出生的第五年(公元515年)就離開了人世,時年不過33歲。各懷異志的權(quán)臣們清算了高皇后的家族,皇后高氏被削發(fā)為尼,永居洛陽瑤光寺。胡充華進而在政治斗爭中獲利。宣武帝駕崩后,太子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胡氏成為皇太后。由于皇帝幼小,胡太后得到妹夫元叉、宦官劉騰等人的支持,開始垂簾聽政,成為北魏帝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她臨朝聽政達13年之久,位總機要,手握王權(quán),下詔行事。她外結(jié)元氏諸王,內(nèi)拉權(quán)臣,委胡氏親屬以心腹之任,終于初步穩(wěn)固了統(tǒng)治地位。胡太后既重文治,又精武功。在西林園中,諸大臣射箭皆不中,太后“自射針孔,中之。”(《魏書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對南朝蕭梁的壽陰一戰(zhàn),太后親自指揮部署,用人得當(dāng),捷報頻傳,直至大獲全勝。這些作為都使得她在文官武將中威望大起。與此同時,太后也特別注意取信于民:減少徭役,扶農(nóng)賑濟,撫恤將士,清明律法,量才用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曾飭令制造一輛“申訟車”,設(shè)座車內(nèi),外垂簾幕,定期出巡云龍門及千秋門等繁華地區(qū),接受吏民訴訟,當(dāng)即裁判或交有司妥為處理,此舉獲得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
在她的治理下,北魏政局穩(wěn)定,國力漸趨強盛。胡太后輕松了許多,于是開始追尋情欲之樂。她的面首先后有元懌、楊白花、鄭儼、李神軌等。而楊白花也許是其中最讓她傷心的一個。
楊白花,武都仇池人,北魏名將楊大眼之子。他武藝出眾,相貌魁偉。胡太后一見難忘,逼迫他與自己私通,恨不得就此與楊白花長相廝守,再不分開。可楊白花終究與一般佞臣不同,他出身名門,只是懾于太后威勢暫且權(quán)宜,卻恐日后東窗事發(fā),壞了的不僅是名聲,還會賠上性命。于是,他無時無刻不在思量脫身之計。終于,在一次領(lǐng)兵巡邊時,他率部曲投奔了南朝梁國,奔梁后改名楊華。在中國歷史上,楊白花可能是第一個為了逃避做面首的命運而逃到別國的將軍。
權(quán)傾一國的太后毫無預(yù)兆地失戀了!在相思不能自控時,她寫下了這首凄婉的《楊白花》,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
《楊白花》是一首至情至性的失戀之歌。至尊太后像普通少女一樣熱烈地傾訴著,在絕望的悲傷中飽含著熱切的情感。那隨風(fēng)飄逝的楊花,恰好與棄她而去的情人名字相同,于是,貌似句句寫楊花,實則又句句訴相思。詩從楊花開放的繁盛寫起,語氣中仿佛帶著些許感嘆。然而,對于無常而又不幸的命運來說,繁盛卻正是衰落的開始。一夜之間刮起了春風(fēng),那楊花就被無情的春風(fēng)帶走了。從天而降的不幸,來得突然而又不可阻擋。含情出門去,不僅無路而且無力。失戀就像疾病一樣,剎那間讓生命失去了力量,使她雙腳無力,難以自支。在俯身拾起楊花的瞬間,悲傷的身體就像注滿淚水的容器,不經(jīng)意間溢了出來。她對他熱烈的感情就像滔天巨浪一樣撲向他,他被嚇得逃開了。他率部曲投奔南朝,不僅背棄了愛情,而且也背叛了國家。盡管那么熱切地期盼他能回來,可是實際上明明知道他是不可能再回來了。希望從南方歸來的燕子把楊花帶回故巢的隱喻,本身就顯示了愿望的幻想本質(zhì),也表現(xiàn)了相思的無望和癡迷。而成雙的燕子秋去春回,其來有信,則更映照出她索居的孤寂和相思的悵惘。
胡太后本不是詩人,卻寫出了一首非凡的詩。這讓那些秉持儒家教條的夫子們,也不由得忽略了《楊白花》背后那違背倫理綱常的本事,而忍不住贊出聲來。明代王夫之《船山古詩評選》評價道:“胡婦媒詞,乃賢于南朝天子遠甚。”清代沈德潛《古詩源》也說:“音韻纏綿,令讀者忘其穢褻?!?/p>
后人往往會訝異于胡太后感情表達的熾熱!她思念得正大光明,表達得磊落坦誠。每每想起一國太后,命宮人踏著楊花徹夜唱著她寫給情郎的歌,就忍不住激賞她的率性坦然。這時,至情至性的內(nèi)容已在其次,那份勇于表達的膽識才是真正讓人嘆服的!
有始無終的愛情終以悲劇結(jié)束,但《楊白花》所承載的那段風(fēng)流韻事卻流傳了開來。因為《楊白花》的流傳,胡太后終以穢亂宮帷的罪名,連同小皇帝一起,被權(quán)臣爾朱榮丟進黃河溺斃。其實,胡太后應(yīng)該慶幸:楊白花的離去讓他躲開了生死劫難,她最心愛的情郎最終不必像她一樣命隕黃河!楊白花應(yīng)該慶幸:及時地抽身而退,不僅保住了清名,也保全了性命!后人應(yīng)該慶幸:沒有楊白花的果斷離去,就不會有這首傳世的樂府歌辭,這段歷史也會少了許多可供玩味的余地!
作者: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文學(xu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