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
《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于老子的觀念。
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征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yǎng)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涌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chuàng)造,始于一畫。
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chuàng)之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于藝術創(chuàng)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
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chuàng)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chuàng)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guī),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于創(chuàng)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并明確獨創(chuàng)意識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tǒng)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tǒng)束縛,“識拘于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此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于《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笔瘽褪恰耙苑ǚo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chuàng)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chuàng)造。
此章重點還在于石濤高揚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鑒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于“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筆墨章》主談筆墨。筆墨問題,作為中國畫史繪畫理論的論題,在石濤之前早有人論及。董其昌《畫旨》談何為無墨無筆;唐岱《繪事發(fā)微》則從繪畫技法層面談有筆無墨和有墨無筆。石濤則在此論題上“接著講”而非“照著講”。此章中,石濤以蒙養(yǎng)與生活作為筆精墨妙的前提條件(“墨非蒙養(yǎng)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同時也作為有無筆墨的評判標準(“能受蒙養(yǎng)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yǎng)之靈,是有筆無墨也”)?!懊绅B(yǎng)”“生活”二詞究竟何意,學人亦多歧見。朱良志先生謂石濤“蒙養(yǎng)”思想主要受張載影響,而“生活”思想則源出于程朱理學,此論較有說服力。
值得說明的是,石濤才情橫溢,所具多詩意情懷,《石濤畫語錄》即使完稿于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時,該文本自身的文學性敘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邏輯嚴謹、有條不紊、名正言順、循名責實的理性論述比例較少。這也是其畫語讓人覺得“玄妙難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詮釋學觀點看,“追溯原意”幾無可能,然借多學科視角及知識,盡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詮釋,還是各有價值的。
《運腕章》主張以運腕之法,來打破繪譜畫訓提供給畫家的程式化圖式與筆墨陳規(guī)。一個畫家,既要有遠見卓識,也要能切問而近思,這樣才能克服方隅之識。石濤認為當繪畫的運腕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種繪畫過程中的問題:形勢固化、畫法老套、修養(yǎng)不足、山林表現缺乏實感。
此章可謂石濤在運腕技巧上的經驗之談,他以虛實、正仄、疾遲、變化、神奇等詞來形容運腕熟練所能達到的繪畫效果。對運腕的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受”,因手腕之靈動熟練,畫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呈現他的藝術理想。
《絪缊章》主述畫家的藝術獨立性與其文化價值。“絪缊”語出《易傳》,張載將其深化為哲學概念,石濤在此則借以說明繪畫藝術的絕美效果與超逸境界。一個優(yōu)秀畫家,就是一個“辟混沌手”,他依靠智慧而“得筆墨之會,解絪缊之分”,作品可傳諸古今,自成一家。
畫家的文化價值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一個杰出的藝術家,會用自身的藝術精神、繪畫技能與文化才情,讓自己的作品煥發(fā)出生命的生機,會用筆墨的靈動奇異之美去照亮每一善感的心靈。
《山川章》主要討論山川繪畫理念與技法,兼述畫家、作品以及作為表現對象的山川的辯證關系。其行文辯證思維及敘述方式,乃從《易傳》中來。開篇說明,畫家兼得乾坤之理與筆墨之法,才能完美表現山川之質與飾(其意與《論語》之“文質彬彬”近似)。
石濤還闡述了天地、風云、水石與山川的動態(tài)相互關系。同時以《一畫章》開篇所創(chuàng)的“一畫”概念(主張畫家遵從自由而內在的直覺感受),作為山川繪畫理念的最高法則——“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正因為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積累,石濤與山川之間才能夠達到“神遇而跡化”的境界。
《皴法章》主要探討具體的繪畫技法:皴法。文中羅列了各種皴法及自然界存在的各類山峰,并闡述皴法與山峰的關系:峰之變與不變,在于皴之現與不現。
此章還對《筆墨章》中筆墨、蒙養(yǎng)、生活的關系進行進一步闡發(fā),并提出另有深意的“操持”一詞,表其邏輯關系:畫之蒙養(yǎng)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善于使用皴法的畫家(善操運者),能得蒙養(yǎng)之靈,運用之神,把握好虛實的度,使心理感受與皴法表現完美相契。
《境界章》主述山水畫構圖程式化的問題,石濤對“分疆三疊兩段”進行了闡釋,并指出其弊端:固化的三疊,猶如刻印,毫無生機。
而如何借鑒傳統(tǒng)程式的同時又能不落窠臼呢?石濤認為,首先要使地樹山三者貫通一氣,其次要敢于突破陳規(guī),三是盡量摒棄俗跡,若能兼顧三者,哪怕細節(jié)稍有不足,也無大礙。
石濤在《蹊徑章》中,主要對“蹊徑六則”進行了闡釋,即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這六個概念進行簡單說明。
此章意在討論繪畫構思立意及畫面構圖的主次關系的處理問題。只有用筆松活,畫面的奇險脫俗之妙方能表現出來。
《林木章》是在繪畫技法層面,圍繞具體的寫樹之法展開討論,由繪畫技法延伸到審美意趣的傳達。
石濤畫樹,有兩大特征,一是將林木擬人化,以人體舞蹈的動態(tài)之美(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躚排宕)作為畫樹的方針;二是以寫石之法寫樹,依靠“虛而靈,空而妙”的靈活筆力腕力,體現出生辣奇崛的藝術效果。
《海濤章》以自然形態(tài)中的山與海的相似及對應關系為例,討論山水畫構圖中的布局搭配問題,此章之海,指波濤汪洋,也有云海之意。
石濤根據自身繪畫實踐,提出“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故此,石濤畫作中常見蒼山似海,煙波微茫,起伏多姿。其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出神入化的精彩表現,皆因其超凡的感悟力與筆墨造詣。
《四時章》主要談中國畫中題畫詩與畫作之間的關系。當繪畫中需要表現四時之景時,除了通過山石林木等物象及濃淡干濕、皴擦點染的筆墨技法,還需要借助于詩詞的文學表現力。以詩詞來豐富畫意,以繪畫來表現詩情,石濤尤擅此道(“予拈詩意以為畫意,未有景不隨時者”)。
王文治《快雨堂題跋》中贊曰:“清湘最善模擬古人詩意。余舊藏太白詩意小冊……皆極形容,造微入妙?!边@種對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效果的追求,源自宋代以蘇軾為代表的文人畫傾向。正是由于有了士大夫文化品格和詩意才情的介入,中國畫發(fā)展到了石濤這里,才煥發(fā)出更大的文化魅力。石濤天分極高,詩情洋溢,其題畫詩信手拈來,與畫作渾然一體,超峻絕倫。石濤有一則專門談及詩畫關系的題跋:“詩中畫,性情中來者也,則畫不是可以擬張擬李而后作詩;畫中詩,乃境趣時生者也,則詩不是生吞生剝而后成畫。真識相觸,如鏡寫影,初何容心?!苯庾x石濤畫語,由其題跋而得啟悟,可見陳師曾所言不謬。
《遠塵章》的文眼在“夫畫貴乎思”,藝術家貴在有脫俗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力與藝術創(chuàng)造力,思想專注更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激情,從而使畫境精微。
最能體現石濤性格的是此章最后一句:“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發(fā)之?!笔瘽J為“畫乃人之所有,一畫人所未有”,對自己所創(chuàng)的“一畫”論,頗為自得。關于如何使畫家及畫作遠塵脫俗,石濤有個簡單有效的辦法——心不勞則有畫矣。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水畫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