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明
將三十年間的詩,挑挑揀揀,分門別類,從歲月沉暗的抽屜里重新拿出來晾曬,讓大家再次長長眼,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自信。而對于寫作的歷史來說,誰都逃脫不了時間和詩學的雙重“減法”。甚至這本詩選也沒有收入邱華棟在新疆時期受到新邊塞詩群影響的早期詩作,因為在他看來那是帶有“虛假的浪漫和豪情”的。但其實也未必盡然。這顯示出詩人對自我的嚴格要求,但“悔其少作”似乎是很多作家都難以掙脫的類似于魔咒的法則。而對于一個詩人或作家而言,早期的詩和現(xiàn)在的詩有時候很難一刀切開,說這一段是現(xiàn)在的,那一段是歷史的。實際上二者更像是一條河流的關系,現(xiàn)在的詩歌無論風浪多大氣象如何蔚然,總歸有你最初源頭的元素或斑駁的影子。當然對于一本詩選來說,“減法”是必然的。但要想知道三十年來邱華棟整體的“詩人形象”,他早期的詩歌也不容錯過。其實,這些早期的詩很值得重讀。轉眼,與邱華棟相識也有十幾年的光景了。據(jù)他說,我還是第一個給他的詩歌寫評論的人,時間大約是在2005年的6月份。實際上,我還曾給邱華棟做過一次訪談,后來收入到2008年他出版的詩集《光之變》中。時間的深處,唯有詩歌碎片還在暗夜里閃亮,偶爾刺痛你的中年神經(jīng)。
邱華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當代小說家,而我作為一個詩歌閱讀者多年來卻一直讀他的詩。2005年6月在花園村讀完他的《18年詩選》。此后他也經(jīng)常自印“限量版”的詩歌冊子。每次都是在參加文學會議的人群中迅速地塞給我。這多像當年的地下黨接頭!而這正是詩歌的秘密,讀詩帶來的是朋友間的歡娛。我認為這是兄弟間的詩歌信任。記得在2013年的春天,紹興。江南的雨不大不小地斜落下來。在去沈園的路上,邱華棟又從懷里迅速掏出一本自己剛剛出爐的熱氣騰騰的詩集。一看封面,更讓人期待——《情為何》。這本詩集與江南的沈園氣氛如此融洽。那是一本火熱而沉靜的愛情詩選,那一瞬間煙雨的沈園似乎已經(jīng)被邱華棟灼灼的情詩燙傷。
邱華棟曾是志得意滿的少年詩人,趕上了那個火熱的詩歌黃金時代。他是幸運的,這在很多業(yè)內人士看來是如此。但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詩學的挑戰(zhàn)。在一個風起云涌的詩歌年代,在大學生詩歌和校園詩歌以及先鋒詩歌的熱潮中,能堅持下來并能夠獲得最終認可的詩人最終也寥寥無幾。而邱華棟幸運地找到了那匹鬃毛發(fā)亮的詩歌黑馬。邱華棟成了懂得各種騎術且最終找到了確定了自己詩歌方向的騎手。而對于邱華棟而言,他比之其他詩人還具有另一種寫作的難度和挑戰(zhàn)。有時候,詩歌與“知識”和“閱讀”之間并非是進化論式的相互促進。當然這并不是說“知識”和“閱讀”對詩人和詩歌寫作沒有裨益,而是說其中存在的潛在危險。自古“詩有別才”“詩有別趣”,即使詩歌與“知識”有關也必然是“特殊的知識”。邱華棟是小說家中閱讀西方文學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有可能可以去掉這個“之一”?),反正其閱讀量驚人。甚至這種閱讀差不多已經(jīng)與西方的文學進行時達成了同步。華棟的家里有三個空間。一個空間是大量的書籍,一個空間是紅酒,一個空間是放置的自己的詩稿和古今中外大量詩集。我能夠想象深夜的時候邱華棟從外散步或約會回來,在房間里一邊品著紅酒一邊讀書一邊寫詩的“資產(chǎn)階級高大上生活”。而大量的西方小說和文學閱讀以及小說寫作,對于詩歌的影響則是正負利弊多方面的。即使90年代以來詩歌界津津樂道的“敘事性”與小說的敘事也完全是兩回事。況且閱讀成為慣性之后很容易導致詩歌陷入到“性情”“趣味”“抒情”“吟詠”之外的套路或桎梏中去。而我重新翻檢閱讀邱華棟的詩歌,我之所以說這是一個難得的詩人,一個具有寫作難度和個性的詩人,這完全來自于他的“詩人形象”的自我塑造。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剛才說到的他并沒有墜入到“小說家詩人”的路向上去。而就是一個“詩人”在寫作。這至關重要,而邱華棟深得其法。
重讀這本三十年詩選,我是從后向前讀完的。這樣能夠更清晰地回溯邱華棟詩歌的成長軌跡和自我完成的過程?!罢Z言的敏感度”,邱華棟深諳此道。這是詩人成長和成熟最關鍵的所在。語言,實際上關乎詩歌整體的和全部的紋理、肌質和構架。語言不單是技巧和修辭,而是一首詩“完成度”的核心。因為語言不僅是一個詩人的表達習慣,語言還涉及到一個詩人經(jīng)驗、情感、想象的視域和極限。而幾十年能夠在書桌上擺放這張“語言敏感度”的字條并且能夠在寫作中踐行的詩人,是可靠的。這種可靠必然是詩學層面上的。
讀完三十年的詩,我最強烈的一個感受或者一個問題是,“輕型”的詩與“精神體量龐大”的詩是一種什么關系?在很多專業(yè)讀者和評論者那里二者很容易被指認為兩個截然的陣營。但是,邱華棟則剛好通過詩歌完成了這一詩學疑問。在邱華棟這里,他的詩歌幾十年來幾乎不涉及龐大和宏旨的詩歌主題,也就是在慣常意義上看來是屬于“輕體量”的寫作——輕小、細微、日常。但是這些詩歌卻在多個層次上打通和抵達了“精神體量”的龐大。這實際上也并不是簡單的“以小搏大”,而是通過一個個細小的針尖一樣的點陣完成了共時體一般的震動與沖擊。具體到這些詩歌,我提出更為細小的幾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不僅是來自于邱華棟的個人寫作,他平衡地非常好,而且還在于這些關鍵詞與每個詩人甚至整體性的時代寫作都會有著切實的參照和啟示性。這些關鍵詞如果能夠調節(jié)和踐行到詩歌中,詩歌將會呈現(xiàn)出重要性的質素。這些關鍵詞組是“看見”與“寫出”的關系,“冥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抒情”與“深度”的關系,“個人”與“歷史”的關系,“細節(jié)”與“場域”的關系,“行走”與“根系”的關系,“純詩”與“倫理”的關系,“體式”與“氣象”的關系。這些關鍵詞組實際上正好構成了一組組的詩學矛盾。也就是每一組內部都很容易成為寫作上的矛盾和對抗關系。而只有優(yōu)秀的詩人才能予以平衡和相互打通。當然并不是說邱華棟在每一個關鍵詞組上都能夠做到?jīng)]有缺陷,而是說他的寫作讓我們提出了這些重要問題。
這是一個在黃昏回家的路上,透過車窗清點冬日樹上鳥巢的詩人。這是清點,也必將是時間的挽歌和語言的生命“鄉(xiāng)愁”。
也許,再過十年,三十年,這個詩人仍然會再次打開抽屜,清點那些詩歌。然后在一個清晨或黃昏,在喧鬧的人群中走近我迅速從懷里抽出一本散發(fā)著溫度的詩集。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