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能巧妙運用“想象”這個媒介,讓學生感受想象之美,體會想象之樂,就會使課堂變得更加鮮活、精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催生想象
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夠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創(chuàng)設出合適的教學情境,就可以有效催生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產生共鳴。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二泉映月》一課中“又是一個中秋夜……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倔強的吶喊……”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真正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我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中秋月圓的畫面,同時播放樂曲《二泉映月》,烘托出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之后讓學生閉目想象阿炳是怎樣悲傷哭泣的,是怎樣傾訴和吶喊的,最后再讓學生說一說感受。
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想象,描述著阿炳可能出現(xiàn)的動作神態(tài),說出了阿炳心底的話語。此時,學生真正走進了阿炳的內心世界。
這樣教學,由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了適合的教學情境,學生的想象力就很容易被激發(fā)出來,課堂的學習氣氛十分濃厚。
二、借助插圖,激活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還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插圖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點讓學生充分想象,那么,這些靜止的畫面就會變得生動起來,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例如,蘇教版語文《最后的姿勢》一課,課文主要描寫了在汶川地震中,譚千秋老師為了救自己的學生而犧牲的故事。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材在編排時特意配了譚老師舍己救人的插圖。在教學這一課時,結合插圖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讓學生想象譚老師在救這些孩子之前會想些什么,得救孩子看到譚老師已經(jīng)永遠離開了他們時又會想些什么。
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說譚老師心里想“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我一定要和孩子們在一起”,有學生說“學生這么小,他們以后的路還很長,我不能丟下他們”,還有的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說“譚老師,您安息吧,我會以您為榜樣,去完成您未竟的事業(yè)……”此時,這些插圖仿佛被賦予了生命的色彩。
三、巧用文本,拓展想象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構建出開放的學習空間,真正做到以教材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拓展想象。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想得美”,就要在教學中給學生留足想象的空間。
例如,蘇教版語文《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課文,作者用結尾處掃路人的“30年后,我照樣請你喝茶”這句話,充分表達了掃路人積極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此為契機,在課堂結尾處,讓學生想象30年后“我”和掃路人見面時的情景,進行練筆。這樣教學,時間和空間跨度大,學生可以展開想象,暢所欲言,從而有效拓展文本內容。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