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去往維西的路上,過了麗江石鼓就一直沿著金沙江行走,快到塔城的時候,偶然在一片山崖下發(fā)現(xiàn)一塊碑,上書“神川鐵橋遺址”。江水依然浩蕩,橋卻已渺無蹤跡。這座建于公元680年的吊橋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永久性橋梁,當然這里的永久是相對于那些戰(zhàn)爭中臨時性的浮橋而言的,有記載最早在長江上架橋是公元35年的東漢光武帝時在宜昌作戰(zhàn)用的一座浮橋。
魏文帝曹丕伐吳失敗,面對浩浩長江喟然長嘆:“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長江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歷史上多次形成依長江割據(jù)的分裂局面,因此被人們稱為天塹。云南的北部全部被金沙江包圍,如果沒有橋,交通將受到極大的限制,難以與外界溝通。2005年,我去皎平渡采訪,看著在峽谷中奔騰咆哮的金沙江,難以想象1935年紅軍是如何在這里突破天塹的,6條小船,9天9夜,而我從新建的大橋上步行過江只用了4分鐘。再回到神川鐵橋,正因為有了這座橋,才有了茶馬古道的千年興盛。
1957年長江上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竣工,毛澤東欣然題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到如今,萬里長江上已經(jīng)有了100多座橋梁,上游沱沱河及通天河上,人煙稀少,僅有8座橋,平均每146km有一座;金沙江上橋梁明顯增多,有47座,平均每49km有一座;長江上橋梁更密,有77座,平均每37.5km有一座。正是有了如此眾多的橋梁,聯(lián)系起中國的南北交通,再加上橫貫東西的長江水運,才形成了“長江經(jīng)濟帶”。
而云南境內(nèi)有金沙江橋15座,如果算上早已消失的神川鐵橋,就是16座。從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長江橋梁——建于1879年的永勝梓里金龍橋,到2013年才落成的德欽拖頂大橋。千百年來,金沙江上的橋梁構(gòu)筑起了云南的南方絲綢之路體系,也成為今天“一帶一路”和“長江經(jīng)濟帶”的重要支撐。從古至今,橋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們在將天塹化為通途的過程中,起到的不僅僅只是溝通經(jīng)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它們的存在,文明超越了山河的險阻,得以自由地傳播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