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群
【摘要】語文課不僅要教學生生字、生詞,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語文課的講授,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因此,必須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教材,審視學生,真正讓語文課堂“動”起來,讓自己的教法“新”起來,讓學生們“活”起來。
【關鍵詞】創(chuàng)新 語文 課堂 氣氛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059-01
語文課難上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普遍感受,尤其是課改以后,新版教材在課文的選材上更廣泛,課文自身所包含的信息量更豐富,在給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要求教師不能滿足于“硬件”知識的簡單傳授,也不能停留在現有的、老舊的教學模式上徘徊不前,而是必須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教材,審視學生,審視教法,真正讓課堂“動”起來,讓自己的教法“新”起來,讓學生們“活”起來。
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要解決好教師自身的問題,要讓教師的思維先“動”起來,要突破以往固有的模式,不再以整齊劃一要求語文課堂,不再按統(tǒng)一模式打造、培養(yǎng)每一個鮮活生命,而是要想法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課堂真正“動”起來,教師就不能再做修枝剪葉的園丁,就不能囿于成見,要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真正把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動成效益重視起來,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敢于批判,敢講真話、實話,解放學生的思想和思維,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樂觀、和諧的現代師生關系。
其次,要有能讓課堂“動”起來的教學手段。在多數教學過程中,形式比較單調,教師能用的手段也比較貧乏,除了板書、郎讀、分析課文之外其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展示、互動討論等較少采用,往往是教師講自己的,講得索然;學生聽自己的,聽得乏味,教與學幾近脫節(jié),教只為了考試,學也為了考試,完全背離了語文教育的宗旨。因此,要讓課堂動起來,就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并能在整節(jié)課上保持興奮,思維和情緒始終和教師保持同步。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必須善于調動并在一節(jié)課上始終調動學生的情緒和思維。讓語文課“動”起來,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之外,還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自由、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例如允許學生離開座位,上講臺、上黑板寫;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同桌,自由組成討論小組;允許學生自由發(fā)言;甚至允許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同時,還應把一些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如生字、生詞等“硬件”知識多留在預習過程中,在課堂上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以自己設計的重點為中心,該討論則重點討論,該朗讀則重點朗讀,盡量把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們充分地、盡情地展示自己,搭建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
第三,要有能讓課堂真正“動”起來的教學內容。教材是基本的語文信息載體,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內容,但我們還應該看到,新版教材本身所傳遞的信息量是極其豐富的,僅限于課文所提供的內容,一則無法達到教學目的,另外也很難滿足當代小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就需要教師開拓更為豐富的內容空間,把課內課外有機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語文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從而為提高課堂效益打下基礎。在平時,教師也應多從生活的角度提出一些小專題,讓學生進行“課余調查”,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又可以為教師活躍課堂氣氛提供更多的支撐和空間。
讓語文課真正“動”起來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很多,但再多的方法還得靠教師去體現和運用。作為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實踐精神,要終生勤學,刻苦鉆研,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完善知識結構,做到授人滴水,己有桶水。惟如此,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才能在日常教學中縱橫辟闔,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