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解參加音樂學習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本研究重點分析學習音樂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音樂學習活動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的機制及其作用。在進行實證研究之前,本文首先對國內外關于音樂學習、主觀幸福感與老年人研究課題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以便為進一步對學習音樂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研究做理論積累的工作。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 音樂學習 老年人
一、主觀幸福感、音樂學習與老年人
(一)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是當代積極心理學研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1]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幸?!笔且钥陀^生活為依據,又易被個體所感知的心理狀態(tài)。個體評價是否“幸福”與兩個因素有重要的關系:一是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二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時的情緒狀態(tài)??梢姡瑢Α靶腋!钡呐袛嗝撾x不開個人的主觀愿望。
Diener.E(1984)把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定義為:“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的評價?!盵2]
筆者認為,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現(xiàn)實生活的個人需求是否滿足、生活狀態(tài)和個人真實價值的思考。
(二)音樂學習
音樂學習在本研究中指老年人參加一般老年干部學院或他業(yè)余機構開設的定期的藝術學習活動。如參加器樂、聲樂、舞蹈、聽賞、戲曲等課程的學習活動。其次,還有一些老年人參加的歌社、琴社、私伙局等的音樂學習活動。
(三)關于老年人的幸福感
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同步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與提高,物質財富的急劇積累和高出生率導致的人口激增,加速了各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據統(tǒng)計,我國65歲以上人口約為8000萬左右,70歲以上人口約為5000萬左右,80歲以上達到為1899萬(各項統(tǒng)計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及臺灣)。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比我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大幅提高了。[3]因此,政府有關機構開始著力關心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提高他們對自身生活滿意度的整體評價;老年教育工作者關注如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讓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21世紀,社會心理學等學科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空前關注。調查研究和實驗報告數(shù)據顯示,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地域性、年齡階段等影響因素導致的差別?!袄夏昃褚魳穼W”為研究音樂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指引了方向。音樂教育工作者從音樂學角度研究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研究在老年人生理健康、生活質量得到保障的情況下,音樂如何與老年人的精神活動更緊密結合,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功能調節(jié),人際交往等方面發(fā)揮它特殊的功用。
關于人們對音樂的功能在人的生理、心理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從古代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純理論、思辨層面的思考發(fā)展至今天的音樂心理學、音樂治療學、音樂教育學等科學的實證研究都從未間斷過。
(四)學科歸屬
本研究是老年社會心理學和音樂心理學學科交叉的研究,所屬音樂社會心理學(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的研究領域。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響,互相聯(lián)系的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是社會心理學的母體。[4]
“強調認知因素”理論認為:由于人類能夠用符號來思考及提出問題,因此能夠預見行為的結果,并依此來改變行為或激發(fā)某種行為?!皬娬{自我調節(jié)過程”理論認為:人的某種特定行為既對外界產生影響,也會產生自我評價的反應。行為的增強或消失來源于外界反應和自我評價,并且個體通過自我強化或自我懲罰來加強對其行為的自我控制。[5]這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習理論的兩個要點,對本研究當中所討論的老年社會學習行為與主觀幸福感的社會學關系給予了理論支持。
音樂心理學是一門研究音樂與人的行為、心理過程的互動關系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6]這一學科不僅要探索音樂活動中人的心理現(xiàn)象和行為的規(guī)律,還要分析音樂作用于人的心理功能,人的心理結構對音樂形成發(fā)展的影響。學科研究性質強調心理過程與科學兩個概念的運用,強調心理過程包括心理現(xiàn)象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科學則意味著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音樂社會心理學是企圖解釋音樂行為如何與其存在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相聯(lián)系的學科。[7]Hargreaves和North主編的《音樂社會心理學》強調從音樂心理學(Psychology of Music)和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兩個角度展現(xiàn)音樂社會心理學的特色。[8]
二、國內外的老年課題研究
(一)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課題研究
國內外有關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歸納起來還是從預測主觀幸福感的內外部因素進行研究的。
Diener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人口學變量當中婚姻狀況、年齡、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較差,僅能解釋個體快樂差異的一部分。Argyle(1999)認為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僅能解釋幸福感15%的變異。
老人參與社會活動,可以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并可以更多的在給予和被幫助的互為交流當中獲取滿足感,研究表明,這種社會行為與主觀幸福感呈中度正相關關系。[9]
內在因素被認為是預測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國外的研究表明,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密切,老年人的外向型人格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神經質、精神質人格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自我目標的實現(xiàn)對主觀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國內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主觀幸福感研究以來,因為年齡、生理、心理結構的特殊性,老年群體是主觀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對象。由于國內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較晚,測量方法和測量工具主要是國外引進,測量工具的普適性問題,對象選取方式的不盡相同,所以很多研究的測量結果也不一致。根據學者任杰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元分析結果表明:社會支持、應對方式、人格和SCL-90的某些因子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有較好的預測作用;人口統(tǒng)計學的預測力差。[10]
我國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研究綜述、述評:如劉仁剛、龔耀先《老年人幸福感概述》(1998)等。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如項曼君, 吳曉光, 劉向紅《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1995);姜晶梅, 林玲, 孫國強《我國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探討》(1998);唐丹等《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2006);李幼穗,趙瑩,張艷《退休老人的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2008)等。具體因素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陳嘉賢《澳門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幸福感研究》(2002);羅楊眉,胡華,朱志紅,陳姣,郭慧敏《湖南老年人親子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2008);劉仁剛,龔耀先《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應激水平的相關性研究》(2007);吳捷《老年人社會支持、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2008)等等成果。
(二)老年音樂課題研究
1.老年教育在音樂方面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老年教育相當?shù)恼?guī)化并以老年大學、網絡大學、自助性教育團體、社區(qū)老年中心、社區(qū)學院等形式給予老年人各種繼續(xù)教育的形式。老年教育在音樂方面研究的案例有如:澳大利亞Monash大學的Jane Southcott在《“我當去,我愛歌唱”:歡樂流浪者樂隊,音樂與積極老年》中闡述了她對“歡樂流浪者合唱團”的研究。她發(fā)現(xiàn),音樂是老人們參與社團活動并從中給予和獲得相當大的正面效益的重要道路。Kreimer和Susan在《老年音樂課程有益于長者健康》中提到,在五個綜合大學中的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參加鍵盤課程可以減緩因衰老而造成的情感破壞。[11]
我國政府已經重視“積極老齡化”、“終身教育觀”,提倡老年事業(yè)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據《2009年度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目前,全國各類老年大學、老年學校已有40161所。2009年底,全國共有各級老年人協(xié)會436226個,參加人數(shù)4227萬人。共有各類老年社團組織(不包括老年人協(xié)會)38002個,參加人數(shù)494萬人。[12]
如何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各級政府或自助機構應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老年音樂學習行為的普及和學習效果的提高服務是目前音樂工作者工作的重點。筆者從采訪老干大學的校長王友農的筆談中獲得一個重要的信息:在目前,全國老年課程設置的調查當中,音樂課程是老年朋友進行學習的第一選擇。可見,老年音樂教育在全國已經形成規(guī)模,音樂學習活動已經成為老年教育的主要學習內容。
2.老年心理學在音樂方面的研究
隨著測量工具、可控的實驗條件的完善,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出現(xiàn)對老年群體音樂感知、認知、記憶、運動能力的研究,對音樂與老年人情緒以及腦功能發(fā)展的探索。[13]
美國《音樂心理學》雜志、《心理學與老年人》雜志、《心理音樂學》、《老年人心理學手冊》、《老年教育學》、期刊《老年人與認知加工》等國外心理學雜志和研究論著中有關老年人與音樂關系的研究熱烈。如《青年、中年、老年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對速度和慢速熟悉旋律的辨析》(Andrews,M.W.,Dowling,W.J.等,1998);《老年人與音樂移調認知的經驗》(Halpern,A.R,Bartlett,J.C.等,1995);《老年人音樂記憶的回顧》(Andrea R.Halpern, James C.Bartlett.2002);《老年人回憶與音樂相關的強烈體驗》(A.Gabrielsson.2002);《對音樂強烈的愉悅反應與大腦包括獎賞和情緒的區(qū)域相關》(Blood,Zatorre.2001);《音樂對長者的重要性》(Annabel Cohen,B.Bailey,T.Nilsson.2002);《老年人群的音樂發(fā)展》(Herbert Bruhn.2002)等學術成果。
國內研究論著《老年精神音樂學芻議》(羅小平,2006);《音樂心理學》(羅小平,黃虹,2008);《老年·精神·音樂——老年人精神音樂學在中國的應用與發(fā)展》(羅小平,余瑾等, 2011);論文《鋼琴學習在認知老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羅小平,任杰,2009);《鋼琴學習對老年人的加工速度、工作記憶及流體智力的影響》(任杰,羅小平,2009);《第10屆音樂感覺與認知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D)》(羅小平,任杰,2008);《老年人音樂聽覺能力的保持與發(fā)展》(霍橡楠,2010);《音樂學習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2010)等等,以上這些國內外論著,都在老年階段音樂活動行為中的音樂感知與認知能力各方面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并有可貴的應用價值。
三、國內外音樂學習活動研究
美國音樂教育在跨世紀教育改革運動中的主導動向及認識的基本思想所包含的六個方面:1.學習音樂是學習人類交流的一種基本形式。2.學習音樂是學習世界上的各種民族。3.學習音樂是學會學習的過程。4.學習音樂是學習想象力和自我表現(xiàn)力。5.學習音樂是學習基礎。6.學習音樂是學習藝術。[14] 以上闡釋表明音樂學習活動是廣義學習過程的基礎,具備自身的學術價值和學習價值。
另外,在21世紀前二十年,美國音樂教育的觀念和行動的綱領性文件《豪斯賴特宣言》提到:音樂具備學習的價值,因為它不僅代表著人類的基本思維和行動方式,而且是人類在意義的創(chuàng)造和共享活動中的主要途徑之一。只有通過完整和充分的學習,才能領悟其豐富的內涵。[15]這些綱領和觀點對音樂學習活動的開展及其相關的研究具有理論指導的意義。
國內外豐富的音樂教育、音樂心理學論著都有大量的案例對音樂活動及其作用進行研究與闡釋。這里筆者只選取與主觀幸福感有關的兩個角度進行歸納。
(一)音樂活動與快樂情緒的研究
國外腦科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可以證明快樂情緒的形成及其作用,紐約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家Joseph LeDoux等人發(fā)現(xiàn):“有一種類似激素的小分子(38肽)卻可以迅速激活‘環(huán)-磷酸腺苷反應成分的結合蛋白(CREB,其功能是一種基因調節(jié)蛋白,存在于細胞核內),分子生物學還發(fā)現(xiàn)激素分子可以徑直穿過細胞膜乃至核膜,鉆入核內快速激活基因調解蛋白。這個發(fā)現(xiàn)有可能解釋快樂情緒背景下長時記憶不但容易形成而且維持長久。” [16]音樂被確認作為人的一種智力形式的存在,而且音樂作為最善于直接激蕩人的情緒(通常是積極情緒),為“情緒腦”在人類認知發(fā)生發(fā)展的腦神經機制的探索中,提供著幾乎是無窮盡的研究維度。[17]
國外研究顯示,音樂能夠帶來短時的積極情緒體驗,并能夠降低攻擊性(Hills&Argyle,1998;Argyle,2001)。積極情緒與人格特質中的外向型相關,而消極情緒則與神經質相關(Waston,2000,2002)。[18]William M.Dabback在《音樂與長者的身份構成》中發(fā)現(xiàn),參加音樂活動可以使老年人獲得更健康的老年生活。國內學者黃虹在《愉悅、滿足、輕松之源》提及音樂表現(xiàn)活動是音樂審美和認知的手段和形式,它能帶來肌體、情緒的愉悅和滿足。[19]
(二)音樂學習活動與老年人關系的研究
上述當代國內外老年心理學在音樂方面的研究涉及老年人與音樂活動之間的各互為關系,并為其做了相關的論證。如Gabrielsson《老年人回憶與音樂相關的強烈體驗》一文中,探討從已知音樂可誘發(fā)人類情緒的高峰體驗研究中進一步揭示音樂元素與強烈的音樂體驗的關系,哪些因素會產生反應以及引發(fā)體驗的具體情境。[20] 羅小平、任杰在《鋼琴學習在認知老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通過實驗證明學習鋼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緩老年人認知能力的老化進程。[21]任杰、羅小平《鋼琴學習對老年人的加工速度、工作記憶及流體智力的影響》一文提及學習鋼琴的老年人在視聽覺材料工作記憶容量和聽覺材料加工速度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22]
研究者樊星的《老年人參與學習活動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雖然內容與音樂無關,但是,論文求證了參與學習活動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正相關關系,參與學習活動對主觀幸福感的積極作用。[23]
(三)音樂學習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
一些論文從音樂學習和非音樂學習群體比較分析中探討音樂學習活動對不同人群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作用,如《重慶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影響因素》(何瑛,2000);《音樂專業(y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初步研究》(吳姝,2009)。
另外,探討音樂學習群體與人格的關系,提出音樂學習群體具有外向型人格,音樂對人格有一定的影響,如《音樂專業(yè)大學生人格特點研究》(何軍,2009);《音樂與非音樂專業(yè)大學生人格特質與自尊的比較研究》(潘軼群,2008);《音樂審美偏好與人格特征及道德相關研究》(郭娜,2003);《音樂專業(yè)學生的人格特點的研究》(苗芙軍,萬梅紅,2002)。
以上一些文獻從老年音樂學習的角度,觀察老年時期學習的智力因素和其他心理因素的結合關系,了解老年人特殊時期心理發(fā)展的趨勢,給予社會支持,促成老年人應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為老年人音樂學習研究方面提供了積極的啟示。
另外通過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開展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研究大部分與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衛(wèi)生有關系。但是,具體到學科交叉的研究比較少。關于音樂學習活動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只有筆者發(fā)表的《音樂學習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陳蔓琳,2010)等寥寥數(shù)篇文章,研究基礎薄弱,資料匱乏,幾乎還沒有論著出版。
因此,深入研究音樂學習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音樂學習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形成的作用機制,豐富主觀幸福感在不同領域的探索,初步形成交叉學科研究的理論基礎,就顯現(xiàn)其重要的意義。本文作為對學習音樂的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研究的部分篇章,與整體《學習音樂的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研究》有機的結合,有助于音樂心理學視野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理論基礎的形成。
四、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對以往研究的質疑
(一)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是對老年人社會學習活動心理深入探討的研究,本研究所依據的理論范疇有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發(fā)展理論、人本主義理論、音樂學習理論等。這些理論幫助筆者理清本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所屬范疇,使研究得到理論上的支撐。
主觀幸福感研究的主要依據:比較理論(社會心理學的下一級理論)、目標理論、人格特征理論、活動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是本研究的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和討論分析過程中具體運用、操作的重要理論依據。
(二)對以往研究的質疑
通過文獻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以往的研究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一是現(xiàn)有的理論只是對狹義的主觀幸福感或心理幸福感的某一角度的解釋,每一種理論都尚存解釋的不完整性,解釋模型只適用于單一的、主觀幸福感某維度的研究。
二是國內心理學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大多數(shù)的文章只限于對文獻的梳理、評價,對主觀幸福感研究測量方法的重復驗證,還一些研究只限于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的簡單探討。
三是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與各國文化、地域、被研究人群等因素密切相關,測量工具在各國使用的普適性還有待研究,且研究結論不盡相同。理論分析闡述不夠深入,沒有解構主觀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機制。
四是綜合性、整合性的主觀幸福感研究格局還未形成,縱、橫研究還未很好的結合。
五、問題的提出
研究表明,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人格特征等變量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指數(shù)相關。[24]筆者通過對廣州市老年群體日常學習生活的深入接觸和觀察,發(fā)現(xiàn)在他們當中,對音樂知識的學習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的老年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無論是在社區(qū)、公園、白云山,還是其他休閑場所,老年人三五成群有組織的合唱,私伙局演奏、演唱,社區(qū)或單位老年機構組織的比賽活動目不暇接,學習氛圍非常濃烈,老年人在他們自己的活動天地中找到了屬于他們真正的快樂!
因此,本研究提出 “用‘音樂學習作為變量,是否也和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內在聯(lián)系,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有無積極的一面?”
依據這一設想,可以引申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一:
參加音樂學習活動的老年人其主觀幸福感與參加其他學習活動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是否存在差異?也就是說,音樂是否為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問題二:
音樂學習變量究竟是對主觀幸福感的哪一(些)維度在起作用?
問題三:
是否能夠深入老年心理健康,從心理發(fā)展的角度進行解析為什么音樂活動總是與老年人的群體活動關系密切?音樂學習活動與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是否相關?
以上的前兩個問題,已經在筆者《音樂學習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2010)的實證研究過程中得出結論并給予充分的分析、討論。問題三,涉及音樂學習活動使老年人產生主觀幸福感的機制與效應(生理機制與效應、心理機制與效應),音樂學習活動提高老年人對主觀幸福感的整體評價等問題的分析與討論等,目前,筆者已經完成《學習音樂的老年主觀幸福感研究》整體研究。
注釋:
[1]任俊:《積極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8-131頁。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第542-547頁.
[3]http://www.gov.cn/index.htm
[4][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侯玉波,樂國安,張智勇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第7頁。
[5]時蓉華:《社會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18頁。
[6]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
[7]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第431-432頁。
[8]張璇:《潮州大鑼鼓的觀眾態(tài)度研究》,廣州:星海音樂學院,2008年第4期。
[9]樊星:《老年人參與學習活動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第120頁。
[10]任杰,金志成,楊秋娟:《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元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年第1期。
[11]溫亮宇:《老年音樂教育調查研究》,未刊稿,2011年。
[12]http://www.gov.cn/index.htm。
[13]羅小平,余瑾等:《老年·精神·音樂——老年人精神音樂學在中國的應用與發(fā)展》,廣州:花城出版社,2011年。
[14]劉沛:《世紀末的美國音樂教育動態(tài)述評》,《音樂世界》,1996年第1期。
[15]劉沛:《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第200頁。
[16]沈政:《腦科學與素質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8期。
[17]注:詳見劉沛譯:《音樂行為研究的新方向》,《樂府新聲》,1993年第3期。
[18]吳姝:《音樂專業(y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初步研究》,《大眾文藝》,2009年第7期。
[19]黃虹:《愉悅、滿足、輕松之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20]羅小平:《老年精神音樂學芻議》,《黃鐘》,2006年第2期。
[21]羅小平,任杰:《鋼琴學習在認知老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民音樂》,2009年第8期。
[22]任杰,羅小平:《鋼琴學習對老年人的加工速度、工作記憶及流體智力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年第4期。
[23]樊星:《老年人參與學習活動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第120頁。
[24]劉仁剛,龔耀先:《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