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鈺, 翁鵬飛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200062)
隨著毫米波技術在現(xiàn)代無線通訊系統(tǒng)中的廣泛應用,對各種高性能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微帶線是現(xiàn)有毫米波集成電路中最基本的傳輸線形式,各個MMIC 單片主要采用微帶線相連接。 然而由于金屬波導具有高功率容量和高Q 值的特性,因此是毫米波亞毫米波頻段進行端口連接和傳出的重要結構。 在毫米波電路和系統(tǒng)中經常需要進行這兩種傳輸線形式的轉換。 這些轉換裝置要實現(xiàn)阻抗變換和過渡連接的功能。 因此,設計寬頻帶、低損耗及結構緊湊的微帶波導轉換結構是進行毫米波MMIC 電路研究的基礎。
文中從工程實際出發(fā),對各種波導微帶過渡方式進行理論分析和比較, 最終采用H 面的波導微帶探針轉換結構,并使用三維電磁仿真軟件HFSS 對Ka 波段全帶寬的背靠背的波導微帶轉換結構[1-2]進行了仿真。 仿真結果表明在26.5-40 GHz 的波導全帶寬內,端口的反射系數(shù)小于-20 dB,帶內損耗小于0.3 dB。
標準的矩形波導與微帶轉換結構有多種轉換形式[3-6],分別對各頻段波導微帶的過渡結構進行相應的研究設計。 波導到微帶的過渡方式根據過渡方式的不同有如下幾種:波導微帶開槽過渡、波導微帶鰭線過渡和波導微帶探針過渡。 下面分別對以上幾種過渡方式進行相應的簡單理論分析。 實際上微帶探針型波導微帶探針過渡結構是從同軸探針結構發(fā)展而來的, 同軸探針過渡結構如圖1 所示。 由于工作頻率,損耗,駐波等限制,在實際工程中逐漸應用波導微帶探針過渡結構代替同軸波導過渡結構。
圖1 同軸微帶過渡結構Fig. 1 Coaxial-microstrip transition structure
在波導微帶過渡的結構中,波導微帶鰭線過渡結構是一種比較常用的過渡結構,如圖2 所示。 該過渡結構是采用對級鰭線實現(xiàn)的,是微帶和波導進行場轉換以及阻抗匹配的一種共軸過渡結構。 鰭線方式的過渡具有結構簡單,帶寬較寬等特點。 過渡的鰭線結構線型可選擇為指數(shù)型曲線、余弦型曲線或其它曲線結構。 波導微帶脊波導過渡是采用從波導寬邊延伸出的脊波導作為波導到微帶的阻抗變換一種過渡方式,該過渡形式損耗較小、帶寬較寬,然而由于脊波導過渡對機械加工的要求很高,其性能很大程度依賴于脊波導過渡末端金屬脊和微帶的接觸,導致實際裝配中很難保證重復性和一致性, 因此這種過渡方式很難保證過渡性能的一致性,實際的工程應用中一般不采用該過渡方式。 基于電磁場耦合的波導微帶探針過渡是目前毫米波頻段使用最為廣泛的過渡形式,因為其具有插損小、結構簡單、尺寸小、帶寬寬等特點,它是將微帶探針通過波導寬邊或窄邊開孔插人波導腔中,通過插入波導腔中微帶探針把波導中的電磁場耦合到微帶上,如圖3 所示。 矩形波導中距離過渡探針的四分之一波長的短路面起到保證探針在波導內處于最大電壓,即電場最強位置的作用。 它的優(yōu)點是插入損耗低,具有較大工作帶寬,且其結構緊湊,加工方便,裝卸容易。
圖2 波導微帶鰭線過渡結構Fig. 2 Waveguide-microstrip fin line transition structure
圖3 波導微帶過渡結構Fig. 3 Waveguide-microstrip transition structure
微帶探針型波導微帶探針過渡結構是從同軸探針結構發(fā)展而來,通過一段起耦合探針作用的微帶線把波導中的電場耦合到微帶線中,然后利用高感抗線與四分之一波長的阻抗變換器實現(xiàn)探針與微帶線的阻抗匹配。 通常為減小由于阻抗不匹配帶來的過渡結構插損過大的影響和增加過渡結構的工作帶寬,通常采用如圖4 所示的結構。
圖4 探針過渡阻抗?jié)u變結構Fig. 4 Probe gradual transition impedance structure
根據傳統(tǒng)的波導微帶結構模型, 在Ka 波段為了實現(xiàn)全帶寬低插損、結構緊湊的波導微帶過渡結構,本論文選用H面波導微帶探針過渡結構,并在探針過渡處采用阻抗?jié)u變的方式以增加該結構的工作帶寬,如圖5 所示。 介質基片穿過矩形波導安裝,已提供一個波導窗并提供定位保證,從而構成一種密封的過渡結構。 在該過渡結構中,微帶探針與整個微帶電路制作在一塊PCB 電路板上,具有結構簡單,重復性好的特點。
圖5 本文設計的波導微帶過渡結構Fig. 5 Design of our waveguide-microstrip transition structure
在該結構中,微帶線導體帶面向波導短路面放置,進入波導的微帶線截至底面無金屬層,50 歐姆的微帶線通過阻抗變換線過渡到高阻線,進而過渡到低阻線,經過兩次阻抗變換實現(xiàn)探針的過渡。 采用高阻線可以減小微帶線與波導縫隙之間的耦合電容,高阻線兩端采用漸進過渡的方式完成阻抗匹配,以達到寬頻帶工作的目的。
采用三維電磁仿真軟件對該波導微帶探針進行建模仿真和優(yōu)化。 該背靠背的H 面波導微帶探針過渡如圖6 所示,仿真曲線如圖7 所示。 從仿真結果可以看出,該波導微帶過渡在Ka 波段的全帶寬內達到了很好的仿真結果。 該波導微帶過渡在26 到40 GHz 的全頻段范圍
內的反射系數(shù)小于-20 dB,插損小于-0.3 dB,該結構的仿真結果可以很好地滿足實際工程的指標需求。
圖6 波導微帶過渡結構Fig. 6 Waveguide-microstrip transition structure
圖7 波導微帶過渡結構的仿真結果Fig. 7 Simulation results of Waveguide-microstrip transition structure
本文對Ka 波段全帶寬的H 面波導微帶探針過渡結構進行了仿真設計,實現(xiàn)了在Ka 波段全帶寬范圍內良好的效果,利用三維電磁仿真軟件HFSS 對該結構進行了仿真設計和優(yōu)化,仿真結果表明:背靠背的H 面波導微帶過渡結構實現(xiàn)了在全頻帶26.5-40 GHz 的頻段內實現(xiàn)了插損小于0.3 dB,端口反射系數(shù)小于20 dB 的設計結果。 該結構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具有很高的工程使用價值。
[1] Grabherr W,Huddcr B,Menzel W. Microstrip to Waveguide Transition Compatible with mm-Wave Integrated Circuit [J].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Technology,1994,42(9):1820-1843.
[2] Leong YC,Weinreb S. Full Band Waveguide-to-Microstrip Probe Transitions[C].IEEE MTT-S Digest,1999:1435-1438.
[3] 梁新輝,韓良,王蹨儀. 毫米波波導到微帶轉換的研究[J].微波學報,1991(4):44-51.
[4] 張春燕. K波段波導-微帶轉換裝置的設計[J]. 真空電子技術,2013(2):39-42.
[5] 田兵. Ka頻段寬帶波導微帶過渡設計 [J]. 數(shù)字技術與應用, 2013(12):138-139.
[6] 黨章. Ku頻段高效大功率合成放大器設計[D].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