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源于生活本是無可置疑的,可是傳統(tǒng)中學作文教學偏偏忽略了這一點。一味追求模仿,一味注重標新立異,一味堆砌華麗詞藻,產成了一批批空洞淺薄的作文教學成果。所以,如何把學生的寫作興趣巧以激發(fā),讓學生的作品蘊含著自身的思想,生活雜陳,喜怒哀樂等等是中學教師的首要任務。而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教學理論研究經驗,認為要給學生作文插上一雙生活的翅膀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同時著手進行:
一、拿捏好生活的放大鏡
生活豐富多彩,但是為何中學生的作文總是千篇一律呢?牽涉到好人好事的題材就必定有無數篇扶奶奶過馬路,公車上讓座的類似文章;牽涉到我的老師的話題就離不開考試失敗老師鼓勵輔導的事件等等。面對作文,學生要么一籌莫展,要么老調常彈,這都是因為學生缺少一面生活的放大鏡。生活百態(tài),學生經常匆匆而過,抱怨無事可寫,無情可發(fā),卻不會拿著一面放大鏡靜靜品味生活,思考生活。再小的事,你都有可能在其中明白到人生哲理,豁然開朗,這就是生活賦予給我們的成長。所以,老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好生活的放大鏡提煉作文素材。
課內,教師可以放大課文精品和生活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走出提煉作文素材的第一步:思考生活。語文教材中的精品文章都是作者對生活的頓悟,其中無不滲透著作者的觀察方式,思維方式和情感態(tài)度。但是教師不應該神化作者,應該讓學生明白到優(yōu)秀的作家也不過是普通人,過著與大家一樣的生活,而他們的可貴之處就是他們對生活的深度思考,鼓勵學生思考生活,在生活汲取到成長的養(yǎng)分。
課間,教師可以放大生活的互動,幫助學生走出提煉作文素材的第二步:觀察生活。精力旺盛和想象力豐富是初中學生的特點,以至于初中學生的課間活動總是最豐富多彩的。當生活素材如此豐富之時,教師就應該教會學生如何觀察生活,提煉作文素材。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制作觀察卡片,把每天的課間活動的深刻事情或者感悟寫下來,其中必須包括人物事件地點時間,然后在互相傳閱,看看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出發(fā)所看到的生活體會到的情感有何不同。有了提煉積累素材這個基礎,那學生在寫好人好事,難忘的人,難忘的事等等文章時,才能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寫出新意,寫出情感。
課后,教師可以放大生活的細微末節(jié),指導學生走出提煉作文素材的第三步:體驗生活?!白魑脑从谏睢爆F實生活的寫作的唯一源泉,所以學生學會思考和觀察生活后,最重要的是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讓帶學生走進,參與和體驗生活,這樣學生的文章才脈絡分明,有血有肉。
二、保護好生活的倒影
作文其實是生活的再現,也是生活的倒影,也代表著學生的聲音。如果抄襲模仿,如果言過其實,如果缺乏真情實感,那文章所倒影出來的并不是生活原來的樣子,只是所拼湊出來的支離破碎的混亂世界。所以教導寫作時,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作文貴乎真”這個道理。
一篇作文好或者壞的衡量標準不應僅僅落腳于用詞的準確性,句子的通順性,前后的連貫性和文章的整體性等等,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學生走入“形式主義”的弊端,所寫文章空洞無物。作文的評判標準應該先落腳于是否真,再來落腳于是否順。這樣學生寫作時才能跟實際生活接軌,形成自己的觀察力,思考空間和價值觀,體現出作文教學的價值所在。請對比以下兩段學生文章片段:
片段一:父母成日工作在外,幸虧有隔壁李大媽悉心照顧我,她如同我的親人一般,會在我生病的時候關心我,在我遇到挫折的時候鼓勵我重新振作,在我犯糊涂的時候對我展開批評教育,所以我覺得她真是我成長中的明燈。
片段二:爺爺吃東西從不挑三揀四,就是每天飯桌上必須得有番薯,如果一頓不吃番薯,那無論吃得再多飯菜也覺得肚子還沒飽。如果爸媽忙于工作而忘記買番薯,爺爺就會老念叨:“瑩瑩,明天記得提醒爺爺買番薯回來?!庇写伟謰屧陲堊郎险f起現在的房價飛漲,一套房子得要50萬,爺爺一聽,脫口而出:“這么貴呀,都夠我吃幾輩子的番薯了。”
片段一雖然采取了排比的手法,意圖說明李大媽對我的關愛,但是缺乏具體事例和描寫的通篇排比難以激起讀者共鳴;而片段二從生活出發(fā),雖然語言質樸,但感情真摯,特別最后一句,極具畫面感,透露出作者對爺爺這“會過日子”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認可。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虛假敘述和虛假抒情的弊端,提倡“作文求真”的實用風。
郭春榮,教師,現居江蘇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