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征
剛工作時,恰逢編輯部新老交替,我接手了“職工信箱”欄目。起初不以為難,因為這個欄目已辦了多年,有一位合作多年的專家供稿。一段時間后才發(fā)現(xiàn),我實在想簡單了。
辦“職工信箱”難在接電話、回信件郵件上。有時是問題回答起來難,因為我國很多法律是粗線條的,一部法律后面還有規(guī)章細則或者法律解釋,職工在現(xiàn)實中的遭遇千奇百怪。每次接到咨詢,我只能記下職工電話,查完法律法規(guī)細則解釋之后,才敢回電或回郵。
有時,讀者咨詢的態(tài)度讓我為難。記得一位職工打來電話,詰問我們登出的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死亡一次性撫恤金,為何與另一刊物不同。我查了文件發(fā)現(xiàn)無誤,對方卻很氣憤:“人家登的40個月,你們怎么是20個月?”后來才弄明白,他既弄錯了文件號,又把機關等同于事業(yè)單位,二者的待遇其實是不同的。
還有一個職工,自稱違反了一點小紀律就被企業(yè)開除了。后來才了解到,他與車隊司機合伙偷汽油,司機當場被抓將他供出。對他的“求助”,我只好說不??捎幸惶?,他醉醺醺打來電話:“你們?yōu)樯恫惶嫖揖S權?你們是不是怕了公安局?”我強壓怒火說,你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吧。
工作5年多,粗算郵件回了300封,電話不知接了多少個。當然,也不全都是讓人鬧心的。前幾天接到一封郵件,“你好,有關《勞動法》的問題想咨詢一下,可以嗎?如果可以,請簡單回復任何一個字,如果不行,不回也可。因為我想你們會很忙吧,不想占用你多的時間。謝謝!”我先后回了3封。
對于這樣的來信或來電,我愿意跟他/她多聊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