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一詞起源于古羅馬。本義是“束棒”, 指用皮帶捆扎的一束棍杖,其中間常夾有一柄鋒刃向外的斧頭,在古羅馬是權(quán)力和威信的標志。
當時,羅馬的每一個執(zhí)政官都有12名侍衛(wèi)官,侍衛(wèi)官肩上扛著一束打人的棒,棒中間插著一把斧頭——這束棒就叫法西斯,象征著權(quán)力,也是用來處死犯人的一種刑具。倘若有人犯了嚴重罪行,執(zhí)政官宣判:“用法西斯對他處以死刑。”侍衛(wèi)官便用法西斯狠狠抽打罪人,直到打得皮開肉綻再讓他跪在地上,從法西斯中抽出斧頭,砍下頭顱。這就是“法西斯”的來歷。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國對內(nèi)取消民主,對外實行武力侵略、民族壓迫和種族滅絕,人們用“法西斯”來形容這種極端反動的專政形式。
對于法西斯,較為準確的定義是指:20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頂峰的各種崇尚暴力的國家主義和極權(quán)主義運動。而它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墨索里尼。
“臉”到底在哪兒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提到臉色、臉面,可是,人的面部除耳鼻口眼、額頰腮頷,還哪有臉可言。
魏晉以前的漢字中,是沒有“臉”字的,當時表示“臉”意的字是“面”“顏”等等。“臉”字最早出現(xiàn)時,也沒有“顏”“面”之意,只是“顏面”上的某個部位。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其中的“臉”是“瞼”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梁·簡文帝《妾薄命篇十韻》“玉貌歇紅臉,長顰串翠眉”,還有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這里的“臉”都是“頰”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沒有“臉”以前,“面”就是“臉”?!墩f文》曰:“面,顏前也。”《漢書·匈奴傳上》中的“匈奴法,漢使不去節(jié),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文中的“面”都是“臉”的意思。今天還在流傳的“面子”“面紅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臉”的意思。
到了唐代,“臉”和“面”就基本一致了。岑參的詩句“岸花仍自羞紅臉”中的“臉”已經(jīng)是今天的“臉”了?!端疂G傳》第二十一回:“婆惜也不曾睡著,聽得宋江罵時,扭過身回道:‘你不羞這臉!”此處的“臉”當然也已是臉了。
以后更為普遍,一直到明清之前,“臉”和“面”用法一致,都是書面用語。也就是說,“面”在當時依然盛行,白居易“猶抱琵琶半遮面”,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面”如果換成“臉”,就大煞風(fēng)景了。
沿襲到現(xiàn)在,臉和面范圍雖然一致,但我們通常把“臉”當作口頭用語,而把“面”當作書面用語了。 (文/劉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