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上海劇藝社是“孤島”時期影響最大的話劇團體,堪稱孤島劇藝社運動(以下簡稱“劇運”)的中流砥柱?!肮聧u”的含義,時間上是從1937年11月12日國民政府撤出,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進入公共租界;空間上則包括法租界全部和大部分的公共租界。
雖然暫時安全,但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狀態(tài)是人人都可以預見的。在壓力下有的人選擇奮起抗爭,有的則沉淪于紙醉金迷。一部分“孤島”人似乎懷抱著享受末世生活的病態(tài)情緒,“孤島”的普遍人心是詭秘而矛盾的。選擇留滬的上海劇藝社的演劇家們在這樣氛圍中明確了自己的使命,“上海淪陷了,但是人心不死,我們一定要筑起一條精神上的防線”。他們要走一條文藝救國之路,與這個瘋狂、混亂而屈辱的時代進行抗爭,為鼓舞孤島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氣節(jié)而戰(zhàn)。承擔如此重責,話劇責無旁貸。與政治糾結,強調社會意義,幾乎是中國話劇與生俱來的命運。
作為典型的現(xiàn)代市民藝術, 話劇與近代遠東魔都上海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上海是文明戲的大本營, 現(xiàn)代職業(yè)演劇的發(fā)祥地,被陳白塵先生譽為“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半壁江山”。深諳宣傳鼓舞之道的中國共產黨很清楚話劇的號召力量。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前后,在尊重藝術家們的意愿前提下,組建了抗戰(zhàn)救亡的十三支演劇隊伍,于伶率領留滬的第十二隊。他是地下文委的委員,組織“孤島”劇運團體,是黨給他的明確任務,目的也是要鞏固“孤島”人民心防。于伶,原名任錫圭,字禹成,筆名尤兢、葉富根等。江蘇省宜興縣人,他集劇作家、戲劇活動家、導演、演員于一身,是上海劇藝社的核心領導者。建國后曾擔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上海市文化局局長、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等一系列職務,被贊許為“中國革命戲劇的拓荒者,革命電影事業(yè)的奠基人”。
1937 年底, 以留在上海的第十二演劇隊為基本班底, 于伶、李伯龍、吳仞之、徐渠、殷揚等人發(fā)起成立青鳥劇社。自1938 年元旦在新光大戲院舉行公演, 相繼推出《雷雨》等劇, 但不久即因內部糾紛及經濟原因宣布解散。隨后由“青鳥”分化而來的曉風劇團和上海藝術劇院也未能堅持太久, 前者因經濟來源不明、涉嫌日偽背景而無形解散;后者則因租界當局拒絕登記而被迫終止?!肮聧u”不同于大后方,劇運的開展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保護。一旦由于活動激進而觸犯租界當局,就連劇社本身也無法立足。所以繼而成立的上海劇藝社,是以中法聯(lián)誼會為依托,掛洋牌子,盡量與租界當局維持良好關系,方得以立足于“孤島”。中法聯(lián)誼會成立于1933年12月,由中國赴法國、比利時、瑞士的留學生、國內法文學堂畢業(yè)生及旅華法籍人士發(fā)起組織。它是一個中法民間文化交流機構,同時也是學習法語、交流法國文化的沙龍場所。
1938年7月17日上海劇藝社正式宣告成立。起步階段總是充滿艱辛的。自成立至1939年8月的一年間, 劇藝社處于沒有固定劇場、資金緊張、劇目匱乏、觀眾不足的艱難處境中。開始, 劇藝社只能進行不定期的業(yè)余公演,先后演出《女子公寓》、《花濺淚》、《罌粟花》等劇。1939年3月26日至6月11日,劇藝社在新光大戲院進行了12期星期早場實驗公演, 先后演出《這不過是春天》、《最先與最后》、《雪夜小景》、《武昭關》和《王佐斷臂》等劇。這段業(yè)余性質的演劇歷程雖然艱難, 但讓劇藝社打開了知名度、爭得了觀眾。1939年8月6日劇藝社在璇宮劇場首演于伶編劇的《夜上?!?, 自此擺脫了業(yè)余狀態(tài)開始了長期職業(yè)公演。璇宮劇場位于今延安中路成都路口浦東大廈底樓。前身為四姐妹舞廳,后改稱璇宮舞廳。1939年改建成璇宮劇院,為當時話劇主要演出場所之一。其中, 《夜上?!冯m賣座平平, 卻在知識階層贏得了極佳的口碑;《明末遺恨》(又名《碧血花》)則賣座極佳, 讓劇藝社得以擺脫經濟困境, 也引起了普通市民觀眾的極大興趣。
由于租金的糾葛,劇藝社從璇宮搬入劇場條件更為優(yōu)越的辣斐花園劇場, 開始第二期長期公演。這是劇藝社的一次重要轉折??梢哉f,劇藝社真正的輝煌是在辣斐創(chuàng)造的。自1939年12月21日起,劇藝社先后在此上演了《祖國》、《陳圓圓》、《戀愛與陰謀》、《女兒國》、《李秀成殉國》、《梁紅玉》、《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傳》、《正氣歌》等劇, 成為“孤島”劇運名副其實的核心力量。
法國劇《祖國》是劇藝社遷入辣斐花園劇場的首演劇目。這個話劇講述了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軍隊占領法拉芒國的不律賽爾(即布魯塞爾)后,大肆屠殺信仰新教居民。城里的居民秘密地進行武裝戰(zhàn)斗,組織了“愛國黨”,卻最終由于首領李沙西班牙籍夫人的告密而失敗的故事。情節(jié)寫實而且悲壯,寫出了英雄們的氣概。這部戲從名字到內容都蘊含強烈的愛國和反抗意味,但本身是法國劇的事實,又讓法租界當局很難作出激烈的反應。
1941年12月8日,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十天后, 劇藝社在演完《北京人》最后一場戲后宣布解散, 它在“孤島”的活動到此結束??箲?zhàn)結束后,于伶于1945年10月返滬,即開始著手上海劇藝社的重建事宜。1946年3月開始重建后的第一次演出。但環(huán)境氛圍已經改變,當時大多數(shù)劇團都難以維持。1948年2月,在公演《芳草天涯》后,上海劇藝社再次解散。劇藝社的黃金時期無疑是在孤島時期,它一共排演劇目68 部,其中“孤島”時期就占了59 部, 戰(zhàn)后僅9 部。另外, 劇藝社長達兩年多幾乎不間斷的演出,在中國話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見證上海劇藝社輝煌的辣斐花園劇場,因為名字相近,有時候會被誤認作復興中路323號的辣斐大戲院(今長城電影院)。在上海劇藝社的劇目廣告中,我們可以看到辣斐花園劇場的位置是辣斐徳路拉都路西,即今天的復興中路襄陽南路西首。辣斐大戲院作為話劇演出舞臺是在抗戰(zhàn)勝利后了。這兩個地點同在辣斐德路上,名字相近也是正常,辣斐德得自于法國著名將軍La Fayette,此君在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