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原文
親愛的父母親:
別了,現(xiàn)在什么也不能阻撓我投筆從戎了。我知道父母親一向是通情達理的,對于女兒的行動,是不會有異議的,我之所以不別而行,這是女兒勇氣不夠的緣故……此去雖然千山萬水,未卜安危,但是,以有用之軀,在有用之日,尤其是在祖國危難的時刻,正是青年奮發(fā)效力的時機。
……
走之前,我是難過極了,在每分鐘內(nèi),我的心起著跌宕數(shù)次的矛盾沖突。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和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所以,雖然幾次的猶疑躊躇,到底我是懷著悲傷的情緒,含著辛酸的眼淚踏上征途了。雖然我的力簡直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能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女兒雪樵留書
民國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
家書故事
白雪樵,又名白雪嬌,祖籍福建安溪,生于馬來西亞檳城一個富商家庭。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日軍開始封鎖沿海交通通道。1938年10月以后,從香港至廣州和廣西的兩條國際通道均被切斷,滯留在香港的2萬多噸軍火,必須轉(zhuǎn)從剛建的滇緬公路運入。因滇緬公路崎嶇不平,地勢極為險惡,沒有熟練技術(shù)的駕駛員是無法勝任的,而國內(nèi)缺此方面人才。1939年,國民政府即向“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呼吁,招募熟練的司機及機工回國服務(wù)抗日,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隨即發(fā)出招募通告。此時,僑居馬來西亞檳城的白雪樵,看到南僑總會發(fā)出的通告后想報名參加,但她心想自己是女性,父母一定不會答應(yīng),于是瞞著父母,化名施夏圭報名應(yīng)征。出發(fā)前,白雪樵悄悄寫下一封家書,囑咐同事在她出發(fā)后寄給父母。家書最終沒有發(fā)出,卻被當(dāng)?shù)厝A文報紙《光華日報》發(fā)現(xiàn),全文登載,一時轟動南洋。此時,白雪樵已在奔赴滇緬公路的列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