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羽佳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校,山西 太原030002)
本次的課題有三個,即承受最大荷載15kg,在承受荷載的狀況下水平拉動5 mm 位移以及在形變5 mm 位移的狀況下自由振動直到停止,而且應當保持在構件不破壞的情況下重量最輕,所以本次的要求對剛度與強度都提出了要求,即豎向強度要大,而水平剛度要小,節(jié)點剛度較大,這樣才能夠較好地承擔豎向力與水平力的作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最常見到的房屋結構形式是框架結構、框筒結構與剪力墻結構,其中框架結構的水平剛度最小,而豎向承載能力差別不大,因此優(yōu)先考慮木框架結構來完成本次的模型分析。
本研究所采用的材料為桐木材料,桐木結構具有質(zhì)量輕、強度高的特性,但是具體到實際的模型制作當中,則需要考慮材料的各向異性,木材的紋理以及受力方向等,這些材料的性能直接會影響到構件的穩(wěn)定性,從而影響整個結構的受力,因此,筆者在制作之前,對結構的受力性能、重量進行了實際的量測,測量情況如下。
桐木結構的彈性模量:制作之前應當對結構材料的彈性模量進行實際量測,因為如果彈性模量不一致,那么在均勻受力的條件之下,每一根木柱的壓力相同,壓縮值不一致,就會造成整個模型的偏心受壓,產(chǎn)生傾覆力矩,導致整個模型的傾斜與坍塌,桐木結構的彈性模量用激光位移計與壓力計進行,共量測十組數(shù)據(jù),剔除異常值以后取平均值作為彈性模量的代表值,可得2 ×2 mm 的桐木桿件的彈性模量約為1 272.66 MPa,因此木條的強度是足夠支撐15 kg 的重量的。
桐木結構的重量:在實際的材料當中,同樣規(guī)格的木構件由于木材密度的分布情況不同,其重量也有差異,如果同樣做四根受力柱,那么質(zhì)量輕的一根一定是最容易產(chǎn)生形變甚至損壞的,因此在制作當中應當保證受力柱重量的一致。該組試驗當中,量測得2 ×2 mm 柱的平均重量為1.3 g,因此選取柱材料的時候,應當按照偏差不大于0.1 g 選取,而2 ×4 mm 的柱平均重量為2.5 g,所以也應當在選材時按照偏差不大于0.1 g 選取。
膠水的選擇:在市面上的502 膠水有多種品牌,但是經(jīng)過多次試驗表明,不同廠家生產(chǎn)的膠水性能差異較大,有的膠水可以在瞬間把兩個結構粘結在一起,強度也能夠保證受力需要,但是有的膠水則很難保證受力,粘結時間也較長,本次實驗經(jīng)過比選,選擇開拓者牌號的502 膠水當作試驗專用膠水,強度較大,在試驗過程中,也未出現(xiàn)過由于節(jié)點破壞而導致的試驗失敗現(xiàn)象。
根據(jù)受力計算,2 ×2 mm 的桐木條豎向受壓強度是足夠的,因此理論上15 kg 的重量,一根2 ×2 mm 的柱便可以承擔,但是在實際模型當中,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就是長細比,這與結構當中的理論也是一樣的,柱子不怕壓,但是一旦出現(xiàn)彎曲,就會產(chǎn)生二次力矩,而且一根柱子發(fā)生形變會造成整個結構的整體扭轉(zhuǎn),這樣結構就會坍塌。所以,如何保證柱不產(chǎn)生撓度、結構不發(fā)生扭轉(zhuǎn)是研究的關鍵所在。
為了保證強度以及剛度的要求,本次模型選用框架結構,采用2 ×4 mm 的角柱,共分三層,由于模型要求地上部分不大于500 mm,因此層高分別為180 mm,160 mm,160 mm,地基基礎采用條形基礎,基礎之間用2 ×2 mm 木條連接,形成整體。梁采用2 ×4 mm 的梁,由于體系剛度要求較小,因此梁不設置在柱中間,而是用粘貼的方式設置在柱外側,同時在柱頂與柱腳之間采用2 ×2 mm 的木條進行斜向連接,防止平面扭轉(zhuǎn),樓板用細木條搭設,形成受力框架模型。這樣的結構有較好的承載能力,柱的長細比也滿足受力要求,剛度也較小。
受力體系設計好以后,最為重要的就是模型的實際制作。因為所使用的材料都比較細小,因此想要加工好,需要嫻熟的技巧和不斷的練習,針對質(zhì)地比較堅硬的桐木條,應當采用工具刀不斷地切割,而對于較軟的桐木條可以使用刀用力往下按,避免來回搓動造成切割截面的損傷。為了使得不同的構件能夠很好地連接在一起,在構件截取好之后需要對端部進行仔細的加工,比如用砂紙打磨,使構件端面完整平滑,便于粘貼,或者切出斜面,能夠增加粘貼的面積,增加成功率等等。
經(jīng)過多次的加載試驗,并對比分析各次試驗結果,證實了框架結構采用角柱與斜撐體系能夠保證重量輕、受力性能優(yōu)秀等特點。從模型構件的受力體系與受力性能角度出發(fā),對結構的選型、設計、優(yōu)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指導意義。
[1]王林安,潘景龍,樊承謀.??輕型木結構規(guī)格材應力等級的檢驗方法[J].低溫建筑技術,2005,(3).
[2]劉雁,周定國.國外木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研究[J]. 世界林業(yè)研究,2005,(2).
[3]劉鎮(zhèn)波,劉一星,于海鵬,等. 木材彈性模量自動檢測的研究進展[J].林業(yè)科技,2004,(1).
[4]劉峰旗,張寧.輕型木結構房屋結構體系[J].山西建筑,2008,(25).
[5]江雪梅. 輕型木結構體系的研究[D]. 河北理工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