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到了這年歲末,辛棄疾勸說耿京歸依南宋朝廷。春節(jié)過后,受耿京委托,辛棄疾等人渡江抵達建康城,面見宋高宗。被金兵嚇得心膽俱裂的高宗趙構(gòu),見中原大地上突然沖出了一支奇兵,自是歡喜不已,順嘴說了一些勉勵的話,隨即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知東平府,兼節(jié)制京東河北忠義軍馬,辛棄疾為右承務(wù)郎。至此,這支威震中原的“天平軍”,終于得到了南宋朝廷的認可。高宗的幾句夸獎,令辛棄疾滿懷忠義如烈焰騰空,他要克日返回北方駐地,斬賊立功,走到海州,卻驚聞噩耗:“天平軍”內(nèi)奸張安國,殺害了首領(lǐng)耿京,已經(jīng)率部降金,被任命為濟州(今山東巨野)知府了!辛棄疾聞訊,怒發(fā)沖冠,立即率領(lǐng)50名鐵騎,直奔濟州金兵營地。
濟州大營駐有金兵數(shù)萬人,其首領(lǐng)聽聞如狼似虎的“天平軍”意外覆滅,紛紛彈冠相慶,設(shè)宴狂歡。酒宴上,金酋咧嘴大笑,吆五喝六,張安國奴顏媚骨,舉杯邀寵……突然,一隊?wèi)?zhàn)馬猶如滾滾鐵流突入大營,一個彪形大漢闖入帳內(nèi),滿座金酋面面相覷,張安國更是驚得目瞪口呆——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大漢像老鷹抓小雞一樣,一把擄過叛徒,繩捆索勒,疾奔而出,隨著噠噠噠噠一陣響徹天空的馬蹄聲,滾滾鐵流席卷著張安國呼嘯而去,等金兵喧嘯而起殺聲震天時,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做出這一驚天壯舉時,辛棄疾只有23歲。他率領(lǐng)部屬,將叛賊張安國押解渡江。這時候,宋高宗已被金兵追擊得神不守舍,從建康逃到了臨安。辛棄疾率眾兼程南下,獻俘于臨安宮闕,高宗命將叛賊張安國斬于市。辛棄疾由此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任命他為江陰簽判,他就此離開了中原大地,此后娶湖州長興丞范邦彥之女為妻,開始了長達45年的南宋仕宦生涯。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fēng)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辭?!吩疲骸谤Y鴂,即子規(guī)、杜鵑”。古代樂圣師曠譜曲之余著《禽經(jīng)》,說鵜鴂鳴唳,草木衰微。詞中的“將軍”,指漢武帝時期率軍出擊匈奴,因兵敗投降而身敗名裂的漢將李陵。這首《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沉郁悲涼,跳躍動蕩”(王國維《人間詞話》),英雄之沉淪,泣血之呼喚——正是辛棄疾此后的人生寫照。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辛棄疾南歸不久,高宗禪位,孝宗登基,改元隆興。銳意復(fù)興的孝宗任命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兩路軍馬,出兵北伐。張浚令濠州李顯忠部、泗州邵宏淵部分兩路北上,下靈璧,奪虹縣,克宿州,捷報頻傳。孝宗龍顏大悅,任命李顯忠為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豈料這一任命,引起心胸狹窄的邵宏淵嫉恨,導(dǎo)致兩將失和。金兵反攻宿州,李顯忠部被圍困,金國援兵洶涌而來,宿州危在旦夕,李顯忠派人墜城突圍求援,邵宏淵竟拒絕救援,作壁上觀,宋軍全線潰敗,退至符離,便一哄而散了,史稱“符離慘敗”。
這場慘敗,導(dǎo)致孝宗決心動搖,張浚被貶,秦檜的余黨湯思退之流登臺,主戰(zhàn)派紛紛被逐。雖然此后不久張浚重掌軍權(quán),立志雪恥,但在湯思退之流的鼓噪之下,孝宗很快就變卦了,張浚再一次被貶福州,不久病亡??杀涡⒆?,空懷大志,卻沒有王霸之才,一生在抗戰(zhàn)與和議之間游移不定。所謂中興大業(yè),由此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辛棄疾滿懷冰雪忠貞南歸宋廷,迎接他的,并不是美酒與鮮花,而是猜忌與戒備。那時候,自中原淪陷區(qū)南歸的文臣武將,統(tǒng)稱“歸正人”。南宋趙升《朝野類要》指出,“歸正,謂原系本朝軍人,因陷蕃后來歸本朝”?!皻w正人”這一稱呼,政治含義十分微妙,含有明確的輕視意味。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是:舉凡“歸正人”,無論才華高低、貢獻大小,一般只安排有職無權(quán)的閑差。辛棄疾出任江陰簽判,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辛棄疾心頭的抗金之火,雖然被兜頭澆下一盆冷水,卻依然熊熊燃燒。盡管官職卑微,他仍不斷向朝廷進獻抗金方略。乾道元年(1165年),他向孝宗皇帝進獻《美芹十論》,“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宋史·辛棄疾傳》),提出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戰(zhàn)略舉措。孝宗讀罷《美芹十論》作何反應(yīng),不得而知;但此時的他,抗金之志猶存,雪恥之意尚在。萬乘之尊,撫有四海,卻做金人的“侄皇帝”,他豈能甘心!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孝宗又任命抗金老將虞允文為右相兼樞密使,督造軍器,訓(xùn)練士卒,積極備戰(zhàn),并派遣著名詩人范成大至金朝,索要河南祖宗陵寢,并改定“授書禮”,為出兵北伐尋找借口。虞允文動身北上前夕,君臣二人甚至約定了會師之地。天空里雷霆大作,大地上萬馬齊鳴。一場雪恥大戰(zhàn),眼看就要爆發(fā)。然而,虞允文入川不久,竟積勞成疾,赍志而歿,抱恨九泉。孝宗聞訊,淚如泉涌,他的北伐之夢,再一次宣告破滅了!
在孝宗與虞允文謀劃北伐的關(guān)鍵時刻,辛棄疾作《九議》上書虞相,圍繞用人、攻守、伐謀、遷都、團結(ji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一步闡述了《美芹十論》的豐富戰(zhàn)略內(nèi)涵。他以劉邦、項羽統(tǒng)率吳楚子弟誅滅強秦之史實,駁斥所謂“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中原”的謬論;用“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之兵法原理,痛斥那些借口“符離慘敗”“欲終世而諱兵”的投降派?!妒摗放c《九議》,表現(xiàn)了辛棄疾非凡的軍事謀略與政治才能,是由宋一代流傳下來的重要思想財富。可惜,他的這些遠見卓識,根本沒有得到貫徹落實的歷史機遇。
(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