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杰
(內(nèi)蒙古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基礎(chǔ)部,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從古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存在很大差別,文化差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養(yǎng)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及態(tài)度,是培養(yǎng)不同文化的人互相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和交際技巧。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我國對外經(jīng)濟交往不斷擴大,參與跨文化交流機會越來越多,需要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的技能。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及產(chǎn)生的原因做簡單的論述。
當人們互相見面的時候,彼此的問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問候在人類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講英語的人和中國人有許多不同的問候方式,在英國的一些問候幾乎形成了一種獨有的固定的表達,例如“How do you do?”這是兩個人互相被介紹之后經(jīng)常使用的問候語?!癏ow are you?”這一句也是英國人經(jīng)常使用的,說話的人并不是真正關(guān)心聽者的健康,對于這個問句經(jīng)常使用的回答就是“Fine,thank you.”當兩個認識的英國人見面的時候,他們會把談論天氣作為一種問候,例如“A lovely day,isn’t it?”然而中國人經(jīng)常說:“Where are you going?”如果中國人向英國人這樣打招呼,誤解就會產(chǎn)生,英國人會認為插手他們的私事。中國人也會經(jīng)常說:“Have you had your meal?”如果你這樣問外國人,他就會認為你要請他吃飯,誤解也會產(chǎn)生。
英國人分別時經(jīng)常會說:“Good-bye”這是“God bewith you!”的縮寫,帶有宗教色彩。中國人經(jīng)常說“再見”,傳遞一種溫暖的愿望希望再次相見。
在中西方國家互相贊美是經(jīng)常會有的,由于中西方國家的文化不同做出的反應有所不同,在講英語的國家會經(jīng)常贊美自己家庭成員,然而在中國很少會在外人面前表揚或贊美家庭成員,西方人面對對方的恭維,總是欣然接受,說一聲“Thank you”以表謙虛。既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態(tài)度,又維護了自己的自尊,同時也給對方一個較為明確的答復。中國人接受恭維時,心里其實十分高興,但表面上持否定態(tài)度,關(guān)鍵的原因就是謙虛,中國人一直把謙虛當作一種美德,所以當一個人受到恭維或夸獎時,總是客氣一番,說“不敢當”“我不行”之類的話。這不符合西方人的習慣,西方人會把這個視為自卑,在人面前顯示自己是無能之輩,西方人總希望對自己的贊揚做出肯定的評價和積極的反應,說“謝謝你”鼓勵之類的話。
中國人請人吃飯時,經(jīng)常會說:“菜不是很好,請隨便吃”,中國主人宴請客人時這樣表達是很自然和合適的,但如果讓西方人聽到,他們做出的反應也許是“為什么不用好的飯菜招待我呢?”然而在西方國家請人吃飯時會說:“這是我們能提供的最好飯菜,就像在家里一樣,自便?!?/p>
丈夫、妻子和孩子在某種事情上有平等的決定權(quán)利,家庭成員之間被看成是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是平等的。在西方國家大部分老人是不和孩子居住在一起的,他們想擁抱年輕,年輕代表希望和能量。然而大部分中國家庭傾向于老人和年輕人住在一起,年輕人應該尊敬和孝順老人,還有些年輕人結(jié)婚后會住在父母家附近,這樣能夠互相照應??傮w來說,中國人比西方人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
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寶,他們是社會的棟梁、國家的未來,因此,許多父母把他們的孩子放在搖籃里并且給予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與關(guān)懷,有些父母假裝不關(guān)心他們的孩子,目的使他們要事事靠自己,事實上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西方家長尊重孩子的個性,他們經(jīng)常會思考怎樣發(fā)展才能適合孩子的性格,然而在中國,父母經(jīng)常以自己的思考方式替孩子做出決定,他們很少思考孩子的需要、欲望。美國父母經(jīng)常對孩子說:“親愛的,你已經(jīng)長成大人了,你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決定了,不是嗎?你不應該總是讓父母做決定?!痹谧鹬睾⒆舆@方面,西方人往往做得比較好。西方人跟孩子說話的方式也是特別講究的,當成年人與孩子進行交流時,他們非常認真去聽,與此同時要蹲下來與孩子進行溝通,這樣會使孩子感覺到他們是受成年人尊重的,西方人反對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如果那樣做,他們會覺得對孩子是一種傷害,有一種犯罪的感覺。孩子的父母不管是教師還是工程師,他們的孩子都不應該受到束縛,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安排自己的命運,這對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的教育模式是以訓導為主的,在過去的私塾里,老師可以搖頭給學生講課,學生是不準出聲的,讀書就是死記硬背,搞不好會受到懲罰,中國的教育模式是自上而下,居高臨下,老師就是老師。西方的教育模式有所不同,老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中國的老師如果上課講錯了,可能會繞過去,可是在國外情況就有所不同,老師講錯了或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無法解答,會很誠懇地說這個問題他不會,師生會一起進行討論,這就體現(xiàn)了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教學相長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是應試教育灌輸式教學,老師一個人完成授課過程,學生不停地記筆記。但在美國,老師上課的時候?qū)W生很自由,而且時不時會發(fā)問,老師也會很隨意與學生進行對答。這樣他們就會進行互動,學生與老師都會被對方問問題,所以他們都會把彼此的思維調(diào)動起來,通過這種辦法獲得的知識是非常牢固的。
中國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精神,一般情況下老師留給學生的作業(yè)題大多數(shù)是課本上自帶的練習題,基本不用去查閱很多資料就能順利完成,老師在給學生上課的過程中互動不是很多,所以往往在課堂上睡覺的學生會占很大的比例,在國外情況就不會是這樣的,教師會給學生出一個題目,需要學生查閱大量資料才能完成。國外的老師上課以互動為主,老師往往在講課過程中叫某個同學起來發(fā)表觀點,每位同學都得時刻準備被提問,在這種精神狀態(tài)下,學生在課堂上睡覺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中國老師由于在上課過程中互動不多,導致學生精神松懈。外國的授課方式很活潑、民主、討論也是非常熱烈的。這兩種情況收到的效果大不一樣。
中國的考試方式以答卷為主,孩子從上小學一直到大學層層考試過關(guān),美國的孩子升學考試就不一樣了,孩子們根據(jù)興趣愛好決定自己什么時候該上大學。比如一個孩子一直學習不錯,也許在他高一或者高二的時候就覺得可以達到高考水平了,他就可以去參加SAT的考試,拿到入學資格證書,然后可以進入大學。
中國的教育基本是兩大段,大學之前屬于基礎(chǔ)教育,但中國人把早教變成了“提前學習”,在幼兒園階段就學很多漢字及數(shù)學的加減法,從小就讓孩子不停地算、學,在中國話還沒說清楚就開始學習英語,其實早教應該是對孩子智力的一個早期開發(fā),是通過游戲或者其他的娛樂方式達到開發(fā)孩子智力目的,而不是提前學習,中國的基礎(chǔ)教育階段學生是非常累的,從小就跟著家長到處上補習班,目的就一個那就是考一個好的大學,等上大學后就松懈了,認為積累得差不多了。而國外的孩子從小就注重培養(yǎng)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小就開始寫論文。到了大學才是他們努力學習的時候,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總結(jié)歸納思維這個時候就被訓練出來了,他們肯定會創(chuàng)造出更厲害的東西,西方的這種教育是不分階段的,一生都是如此。
總之,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要不斷導入中西方文化差異,重視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