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第四中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痹诮虒W過程中,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課堂交流中善于傾聽,長于合作,積極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不斷有創(chuàng)新的火花迸發(fā),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在學習和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真誠交流,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關愛、激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采用多種手段,開放課堂,協(xié)調配合,能夠實現(xiàn)有效互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為學生建立廣闊的“智力背景”,要求教師“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教師應該和學生分享各自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求知識和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這樣才能達到情感上的民主,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課改呼喚充滿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xiàn)、參與熱情、情感體驗等。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環(huán)境中才能思路開闊、弘揚個性。要建立這種民主關系,家長、學生都應打破對權威的崇拜,而教師則應打破自我權威的崇拜。只有讓學生明白老師也不是無所不知的,他們才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想法;只有讓老師明白在當今時代自己不應再是一桶水而應是源源不斷的自來水,才能降下自身的權威地位向別人學習。
有一次聽一位老師上課,他把“確鑿”讀成què zuó,這時一位女同學怯生生的舉起手,老師看著這名同學示意她站起來發(fā)言,女孩臉有點紅說了句:老師,這個詞原來是按照您這樣讀,但按照新的字典注音應讀成què záo。這時班級靜極了,大家都想老師肯定會來一番駁斥,但事實卻相反,老師有禮貌的請這位同學坐下,并慈愛地對全班同學說:謝謝這位同學的提醒,這說明她有認真聽我講課,也能夠善于鉆研,也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向她學習。正是學生的勇敢才使得教師的知識得到增長,也正是教師的民主才給了學生自信和尊嚴。我們應該在課堂中自始自終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的寬松環(huán)境,給學生以心理安全和精神鼓勵,把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自信心確立起來。
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即使學生的觀點有所偏差,教師也不可一概否定。如果為了捍衛(wèi)所謂的“標準答案”,將學生獨特的理解視為“異類”而一棍子打死,那么,要發(fā)展學生的辨證思維就是空頭支票了。瑞吉歐有這么一句名言:“接過孩子拋來的球?!彼嬖V我們,教師應成為學生的伙伴,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全身心地關注、傾聽孩子們的心聲,隨時參與他們的討論,做好向導,引導孩子們深入、細致地研究學習。
吳晗的《談骨氣》歷來被人們看作是一曲蕩氣回腸的正氣贊歌。但就是這樣一篇被多少人仰視了多年的文章,在我的教學中也同樣遇到了“尷尬”。其中的導火索就是那位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的窮人。這位學生說:“大丈夫能屈能伸,當務之急是活命呀,管它是什么之食,先拿來吃了活命再說!”我正待要張口反駁時,他卻又不客氣地“扔”出了一個“重磅炸彈”:“越王勾踐兵敗之后,屈尊向吳王求和,替吳王喂馬,回國之后,臥薪嘗膽,磨礪意志,思考制勝對策;如果他兵敗之后,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如何做到振興越國而不再受人欺侮呢?”聽了這番話,我不得不為他精彩的辯論喝彩。一個學生無意中的質疑,卻變成了教師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源頭,提問的學生得到老師的激勵,更積極地參與課堂當中,其他學生有機會可以幫助他人,自信心更強,學習興趣更濃。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關愛、激勵每一個學生,不斷地喚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平等對話,不但有言語的溝通,還滲透著心靈的交融,使課堂充滿了“人情味”。學生變的樂于回答問題,敢于回答問題,思維開放,智慧互相碰撞,實現(xiàn)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一種適應課文教學的情景中學習。實現(xiàn)師生互動,更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直觀性是一種發(fā)展觀察力和思維的力量,它能給認識帶來一種情緒色彩”。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實物、投影、錄音、錄像、多媒體軟件等教學手段,用朗誦、唱歌、講故事、游戲、編排課本劇等形式增強直觀性,讓學生在游戲、玩耍的輕松氛圍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分析能力。
語文學科的情感力量和語言藝術,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最主要和最強大的誘因,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把認知與情感合而為一,從中獲取學習的動力。如學習《安塞腰鼓》時,我通過多媒體放映安塞腰鼓的場景,不僅讓學生看到場景、聽到聲音,還引導學生感受黃土高原上的人民那雄渾、壯闊和豪邁的精神風貌。學習《黃河頌》,先帶領學生聽聽《黃河大合唱》組曲,從而營造了一種慷慨激昂的氛圍。這些靈活的教學方法的運用,都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驅使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開放語文課堂”,可以這樣理解:在啟發(fā)指導中,教師要啟迪學生思維,須奮其志,激其情,理其思,點撥方式不拘一格?;虬l(fā)散,多角度思考;或整合,歸納不同意見;或歸謬,有意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極端,使其另辟蹊徑;或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想辦法打開思維的匣子。譬如對于《蘇州園林》的教學,找準一個研究點:建筑風格、文化氛圍;對聯(lián)、詩詞;水池、飛檐等等。讓學生上網(wǎng)、上圖書館查閱,做專題研究,學生樂在其中,收獲也在其中。這種實踐性的探究既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應用,也加強了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的能力,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
當教育已經(jīng)進入一個高度關注人的生命發(fā)展的新世紀時,作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語文課堂,我們語文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取,還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命發(fā)展,讓我們創(chuàng)設更多的有效互動方式,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