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同民,陳 瑜
(1.軍事交通學院聯(lián)合投送系,天津300161;2.軍事交通學院國家應急交通運輸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300161;3.空軍后勤部 軍事交通運輸部,北京100720)
航空應急運輸保障裝備,不僅是軍隊戰(zhàn)略投送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處置各類突發(fā)事件最有效的物質(zhì)基礎。大型運輸機與保障裝備的配套發(fā)展,是形成航空應急運輸能力的重要物質(zhì)保證。隨著我國大型軍用運輸機、民用運輸機、運輸直升機的穩(wěn)步發(fā)展,總結歸納我軍航空運輸保障裝備發(fā)展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研究外軍航空運輸保障裝備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特點,對推動我軍航空應急運輸保障裝備的建設與發(fā)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及參考價值。
我國民航機場的地面特種車輛和專用設備配備,是按照我國民用航空行業(yè)標準MH/T5002—1996配備的,該標準規(guī)定了民航機場按照機場等級或旅客吞吐量配備機場特種車輛、專用設備的最低標準數(shù)量。各種特種車輛、專用設備主要包括場道設備16個種類,機坪設備28個種類,航站樓設備22個種類,應急救援設備12個種類。其中機坪設備主要是升降平臺車、普通客梯車、加高客梯車、罐式加油車、管線加油車、滑油車、有桿牽引車、無桿牽引車、交流電源車、直流電源車、靜變電源車、氣源車、充氧車、充氮車、污水車、清水車、航空集裝箱、航空集裝板、托平車、行李傳送車等特種車輛和設備。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近年來民航發(fā)展迅猛,但所需的民航運輸機配套的地面保障設備主要從國外購買,已陸續(xù)從國外購買了多種型號的機場升降裝卸平臺。民航大型樞紐機場配備的升降裝卸平臺裝備比較齊全,適合各種型號的民航貨機和客機的裝卸,配備數(shù)量能夠滿足民航貨運裝卸需要。但這些民用機場升降裝卸平臺都不能運載物資實施擺渡運輸,只有升降裝卸功能,多數(shù)為單件作業(yè),一次舉升一個貨盤,平臺底盤非常低,主平臺的行駛車輪直徑只有20 cm,越障能力很弱,此類平臺在機場之間實施轉場時,采用空運或地面運輸都十分困難。在應急情況下,僅使用民航配備的地面裝卸裝備,保障能力明顯不足。
我國航空軍事運輸力量由軍內(nèi)運力和民航運力構成。軍內(nèi)運力主要由空軍、海軍、陸軍的航空兵部隊組成,編配有軍用運輸機和運輸直升機,其中空軍運輸航空兵部隊是保障主力。民航大型商用運輸機可擔負人員運輸和普通物資、輕型車輛裝備運輸任務,是航空軍事運輸保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大型運輸機保障裝備主要是保障大型軍用運輸機和民航大型貨機客機的機場地面保障裝備、機載攜行保障裝備以及其他相關保障裝備。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軍相繼研制6.8噸機場升降裝卸平臺、運輸機散裝物資裝卸車[1]、10噸機場升降裝卸擺渡平臺、20噸機場升降裝卸擺渡平臺、伊爾-76航空集裝箱(托盤)等5種大型軍用運輸機保障裝備,在航空軍事運輸保障和空降兵部隊保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
隨著我軍航空運輸任務不斷拓展,建制部隊輸送、演習演練、搶險救災、反恐維穩(wěn)、援外物資運輸、維和部隊空運等多樣化軍事任務的綜合保障能力穩(wěn)步提升[2]。但同時存在航空運輸保障裝備不配套、應急情況下物資裝卸依靠人工搬運,航空應急運輸保障裝備空缺等現(xiàn)實問題,成為制約航空投送能力建設的瓶頸。
(1)航空運輸保障裝備系統(tǒng)不完善,保障能力弱。一是保障裝備種類少、配套性不強。航空軍事運輸保障裝備覆蓋面窄、種類少,目前僅配備了航空集裝箱和集裝托盤,但由于缺乏集裝件裝運車、叉車、升降裝卸平臺等裝備,仍然無法開展集裝化作業(yè)。二是現(xiàn)有保障裝備性能不高,戰(zhàn)場環(huán)境適應性較差。主要表現(xiàn)為裝備設計荷載偏小,最大舉升質(zhì)量不高,野戰(zhàn)化程度低,伴隨保障能力不強等。三是保障裝備列裝不列編,裝備的維護、管理和使用缺乏必要的人員、經(jīng)費及場地保障,嚴重影響了裝備效能的發(fā)揮。
(2)航空運輸保障裝備軍民通用性差,交叉保障難。目前我國大型軍用運輸機、民航大型商用運輸機的機場交叉保障問題突出,不同機型的軍用機場和軍用機場地面特種車輛設備不通用,軍用機場和民用機場地面特種車輛設備也不通用,大部分軍用機場保障民航大型運輸機的保障裝備空白,軍民機場交叉保障十分困難,直接影響航空投送能力的發(fā)展。
(3)航空運力和保障裝備管理分散,規(guī)范化程度低。目前,按保障對象和使用運力不同,我軍航空運輸管理由不同部門負責,保障裝備的建設和管理難以進行有效整合,裝備標準化程度較低,技術標準不完善,部分技術標準描述籠統(tǒng),缺乏具體可操作的條文,各級管理部門標準化意識亟待加強。
美、俄等世界軍事強國,對航空運力建設十分重視,多年來一直把空中快速投送能力作為建設的重點,其航空運輸保障裝備種類齊全,性能優(yōu)良。主要用于物資裝備快速裝卸,如機場升降裝卸擺渡平臺、機場叉車、機載桁梁吊車、軍用航空集裝板、軍用航空集裝箱等裝卸保障裝備;用于超長大型裝備裝卸的加長貨橋、機載牽引絞盤、機場地面防護膠墊、裝卸輔助設備和機載設備等;用于物資裝備綁扎加固、質(zhì)量分載、物資包裝器材、桶裝物資集裝架等加固器材和包裝器材;用于輕裝人員和傷病員空運的拆裝式座椅、多層拆裝式擔架、供氧裝置、簡易廁所等;用于物資裝備空投、傘兵空降的保障裝備;用于飛機整備維護的機場特種車輛和設備等。
在國外軍隊中,美軍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制使用具有擺渡運輸功能的機場升降裝卸擺渡平臺,隨后北約各國相繼購買或者研制此類裝備,目前,機場升降裝卸擺渡平臺已經(jīng)成為463L物資系統(tǒng)中的主要裝卸裝備。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外軍性能優(yōu)良的此類裝備有美軍的25K、40K、60K等系列,西班牙的 Mod MC/TET-30,法國的PFA-50等機場升降裝卸擺渡平臺[3]。此類裝備同時具備升降裝卸功能和擺渡運輸功能,有的型號一次擺渡運輸和舉升可裝卸6個1萬磅的463L集裝托盤,裝卸效率非常高。
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的大型軍用運輸機,在空運超長、超大型裝備時,為了減小卸載貨橋的坡度,或者將超長、超大型裝備移動到貨艙外面,配備有加長貨橋。這些貨橋有鋁合金模塊拼裝式、軌道滑道式、滾輪滑道式等多種形式,用以解決超長、超大型裝備的裝卸問題。
外軍為滿足傷病員航空運輸需求,配備了用于固定臥姿傷病員擔架的多層擔架懸掛固定系統(tǒng)。多層擔架懸掛固定系統(tǒng)由貨艙壁支架、貨艙中心立柱、懸掛帶、鎖扣、擔架等器材組成,安裝拆卸方便,便于在野戰(zhàn)條件下快速組裝。另外美軍C-17和C-130軍用運輸機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多層擔架懸掛固定系統(tǒng),預留了安裝定位鎖扣、掛環(huán)、插槽等,同時預留了供電、供氧裝置,可以安裝應急醫(yī)療設備,應急情況下可以快速改裝成衛(wèi)生后送飛機空運傷病員。
外軍在使用大型軍用運輸機空運坦克、火炮、直升機、大型輪式裝備等集重裝備時,有系列配套的捆綁加固器材。航空綁扎加固器材有鈦鋁合金鏈條緊固器、尼龍綁扎帶緊固器、集裝箱加固分載架、集裝板鎖止器等,按照航空行業(yè)標準,與貨艙地板的系留環(huán)、系留槽、鎖扣、定位槽等配套使用。根據(jù)裝備綁扎加固需求,其拉力強度分為不同等級,形成系列航空綁扎加固器材。
外軍配備的這些航空運輸保障裝備,均具備航空應急運輸保障功能。運輸性好,可使用大型軍用運輸機實施空運轉場;基地化配置,可以隨時支援危機地區(qū)和應急運輸保障機場;通用性強,可裝載不同種類的軍用和民用托盤,舉升高度既可滿足軍用運輸機使用,也可滿足民航貨機要求,使用范圍廣;裝卸效率高,大大縮短了大型運輸機的地面等待時間,進而提高航空應急運輸能力。
總的來看,外軍航空運輸保障裝備注重配套建設、系統(tǒng)發(fā)展,軍民通用性強,非常重視新技術新材料的開發(fā)及應用,同時使用管理制度完備,保證了航空運輸保障裝備性能的充分發(fā)揮。
適應新形勢軍隊使命任務拓展需要,加速推進我軍航空運輸能力建設,對航空應急運輸保障裝備的科學發(fā)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針對當前我軍航空運輸保障裝備存在的問題,結合我國大型運輸機、運輸直升機發(fā)展趨勢,借鑒外軍航空運輸保障裝備的發(fā)展經(jīng)驗,提出推進我軍航空應急運輸保障裝備的發(fā)展建議。
充分認清加強航空應急運輸保障裝備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立軍民融合的保障裝備需求論證和性能評測管理機構,加強保障裝備配套建設的組織領導和發(fā)展指導;同時積極探索軍民融合發(fā)展模式,針對不同種類保障裝備的技術結構特點和發(fā)展情況,建立信息共享、協(xié)作研制、產(chǎn)品認證、市場化采購等一系列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技術標準,逐步形成科學規(guī)范的保障裝備建設管理運行機制。
航空應急運輸能力的快速形成,依賴于載運工具及其保障裝備的相互配合。裝備之間配套性好、互操作性強,裝備性能就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當前應積極抓住國家加速發(fā)展大型運輸機和運輸直升機的良好機遇,科學籌劃配套的保障裝備體系建設;本著功能實用、軍民通用、齊全配套的原則,針對民航大型貨機、客機在軍用機場的保障,民航客機改裝衛(wèi)生飛機和機場保障,大型軍用運輸機的集裝化運輸保障,大型重裝備遠程投送和直升機應急救援等現(xiàn)實問題,構建配套的保障裝備體系;同時充分發(fā)揮軍事航空運輸需求牽引和地方企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優(yōu)勢,有計劃且有步驟地展開各種保障裝備的立項、總體技術方案論證、樣機研制和相關試驗,加快航空運輸保障裝備的集成配套建設。
資源軍民兩用、功能一體化集成是軍民融合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加速推進航空應急運輸保障裝備標準化建設,不僅是提升保障能力、提高保障效益的必然途徑,也是深化航空應急運輸軍民融合的基本要求。美軍實施標準化改革戰(zhàn)略,通過優(yōu)先選用民用標準,改變了過去較為封閉的軍用標準體系,一方面可以使先進的民用標準及時被軍方采用,另一方面可以把軍方要求及時反映到民用標準中,使軍方吸納和運用先進技術的能力更強,更好地運用民用資源為軍方服務。我軍在推進航空應急運輸裝備標準化建設中,應牢固樹立軍民融合建設發(fā)展理念,以技術標準為橋梁,提高軍民通用性,推動航空應急運輸保障裝備的加速發(fā)展。
[1] 馬忠俊,苑德春,劉垚.航空軍事運輸裝卸裝備發(fā)展現(xiàn)狀、需求及對策研究[J].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09,7(1):9-11.
[2] 王鐵牛,海軍,王愛勇,等.做好新時期航空軍事運輸工作的思考[J].國防交通,2012(3):27-29.
[3] 安紅,陳志崎,王碩.外軍空運集裝物資擺渡裝卸裝備研究[J].徐州空軍學院學報,2012(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