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生
作格律詩講平仄,這是眾所皆知的,也是不容置疑的?,F(xiàn)在通行的平仄格式,是對歷代詩作反復研究比較產(chǎn)生的。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感。它主要分為:五絕平起首句押韻、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五絕仄起首句押韻,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七絕平起首句押韻、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七絕仄起首句押韻、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五律平起首句押韻、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五律仄起首句押韻、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七律平起首句押韻、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七律仄起首句押韻、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一般前面是“平平”、“仄仄”或“平平平”、“仄仄仄”,最后二字為“平平”、“仄仄”,最后一字為“平”或“仄”。凡符合格律的詩,一般不出此格。格律的格即“平仄”或韻要合“格”。古往今來皆以此要求。
但縱觀詩壇,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一是過分強調(diào)按固定格式,一字不差,也不講拗救。這樣作的詩或改的詩,有些往往讀來詞不達意。為了就平仄格律,把一句很有意義的話,搞別扭了。合了格律,詞意卻牽強不行了。有的改詩為了合平仄格式,八句改掉六七句,面目全非,完全不能署原創(chuàng)者的名了。網(wǎng)上的平仄檢查就沒有拗救一說。這樣合了格律卻降了詞意詩意。另一個極端是完全不按格律,或二、四、六節(jié)奏點也不分明合律。讀起來不順口,介于格律詩與新詩之間。詩意再好也不成為好詩。為了避免兩個極端,筆者認為既不能不按格律,也不要過分死摳格律。應側(cè)重二、四、六節(jié)奏點,一三五不合的,通過拗救解決,避免一句或一首詩平聲字過多或仄聲字過多就可以了。
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詩曰“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逼涠?、四、六節(jié)奏點上,除第一句第二字“人”不合仄聲外,全部合格。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一、三、五非節(jié)奏點竟有五處不合。分別是第一句的“黃”、第二句的“三”、第三句的“碧”、第四句的“惟”和“天”。按現(xiàn)在某些死搬“平仄”,一字不差,就得有六處修改,以致面目全非,不成名篇了。再如毛澤東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逼涠牧?jié)奏上僅第七句“何”字有異議。而其余一三五中竟有五處不合。即第一句“楊”、第三句“紅”、第四句“著”、第七句“欲”、第八句“明”。其中四個皆屬平聲,基本無互救。拿到某些死摳平仄人手中,無疑是要大改的。
當然,作詩完全合格律是最好的。像毛主席的《七律·長征》就無可挑剔。僅應為仄聲的“磅礴”二字稍有爭議。但“磅”字兩種讀音,一為“平”一為“仄”。節(jié)奏點上的“礴”字在平水韻中屬入聲字及“仄”聲字。當然這是毛澤東的神來之筆,一般人沒有如此高超手法。一些人作詩時,往往想好一佳句,二四六合,一三五有不合,這樣的句子行不行?改了就遜色許多。個人認為,只要節(jié)奏點合,讀起來好聽,就不必改了。一三五可盡可能通過拗救解決。兩句相對的句子,節(jié)奏點往往“平仄平”對“仄平仄”或“平平平”對“仄仄仄”。讀起來上口。格式美、音律美。只要意境好,就是上乘的好詩,不必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