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10月24日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絡報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日。這原本是臺灣最重要的歷史紀念日,卻因“國家認同”分歧而銷聲匿跡,“張燈結(jié)彩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這首早年耳熟能詳?shù)母?,也隨著臺灣光復節(jié)的消逝而走入歷史。
超過3500萬中國軍民犧牲生命,最后總算擊退侵華的日本帝國軍隊,把臺灣從日寇手中收復。當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傳到臺灣的時候,臺灣人民無不欣喜若狂,慶賀重回祖國懷抱。大街小巷的國語學習班如雨后春筍般地成立,希望能盡快找回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及文化。
臺灣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這是“臺獨”支持者都無法改變或否認的事實,畢竟人為的政治立場是無法改變既定的血緣傳承。美國與英國打了一仗而獨立,卻沒有抹煞早期多數(shù)美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后裔的事實。
原本政治對立不該影響對國家民族的認同,亦不該扭曲歷史真相。臺灣卻有少部分的人,抱持著“寧為鷹犬”的無恥心態(tài),甘愿認賊作父,以做“皇民”為榮,即便被日本當為次等民族也甘之如飴。放眼古今中外,這樣的心態(tài)不但絕無僅有,更是空前絕后,難怪會被日本人瞧不起。
撇開大陸不談,韓國對日本篡改二戰(zhàn)歷史的反彈聲浪之強,簡直會讓臺灣人羞愧至極。以色列總理內(nèi)塔尼亞胡是出了名的鷹派,他在拜會德國總理默克爾時,就公開聲稱,納粹德國本沒有進行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受到巴勒斯坦大祭司侯賽因的慫恿而發(fā)動。但默克爾立刻反駁他的發(fā)言說,“德國必須為納粹大屠殺負責”。德國人至今仍不避諱談及納粹德國的歷史,也認為現(xiàn)在的德國人必須為當年犯下的大錯贖罪。這是德國今天能贏得世人敬重、恢復其歐洲領導地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