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簡介: 王強,1984年獲北京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學士學位,后留校任英語系助教,講師。1993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1994年進入美國著名“貝爾傳訊研究所”工作,任軟件工程師。1996年10月回國,加入北京新東方學校創(chuàng)業(yè)團隊,先后設計并啟動了新東方學校的英語基礎培訓課程、實用英語學院課程以及計算機培訓課程。2000年10月的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瘜N慕榻B了該課程的盛況和影響力。王強先生在中國首創(chuàng)的“美語思維法”打破英語學習方法的泡沫,改變陳舊無效的傳統(tǒng)培訓方式,在幫助中國學生迅速有效地提高英文表達能力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中國英語口語培訓界“實力派大師”的殊榮。
英語是一種交流工具,但一直以來,我們卻把它當作一門知識來學,以至于學了十幾年,卻不能開口交流。個人認為,對于英語,只要掌握以下六大技能,便可把握英語的核心:
第一,用英文界定事物的技能。
界定事物是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我們傳統(tǒng)的英語口語教學卻沒有強調過這一點。我們的英語課本經常有這樣的問題:This is a glass. Where is the book? 而很少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如:What is a book? What is a glass? 。
其實,當中國人說英語卡殼的時候,大多數(shù)情況是你想告訴別人這是什么但卻不知道如何來界定它。誰都可以輕易地做出描述:Where is the book? Its on the table.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界定“書是什么”,所以學英文時要有意識地多問自己“是什么”,然后想方設法回答。
第二,用英文進行解釋的技能,也就是能夠用不同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
我們用母語可以自如地交流,原因是當我們說一件事卡殼的時候,我們總能找到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而用英文交流時,如果對方對我們所說的不太清楚時,我們就沒辦法換種方式再表達了。
其實,只要表達同一個意思,使用哪些單詞或哪種句型沒有太大關系。這就涉及到背單詞的問題。許多人只是照著單詞表很機械地背單詞的拼寫和中文意思,并沒有把單詞學活并用起來。其實記單詞應該是這樣的,記一個單詞,還要能同時說出一到兩個它的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這才叫記住單詞。
第三,用英文描述事物的技能。
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為按時間順序描述和按空間順序描述。從時間上來說,美國人習慣“開門見山”。從自我出發(fā),描述時總是把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先點出來,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慮這個東西在時間上按什么順序發(fā)生。而中國人則習慣“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強調壓軸,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這樣一來,按中國人的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給美國人描述事件,美國人很快就失去了興趣,因為他難以確定這一描述中的重點。
從空間上來說,美國人總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國人通常是遠遠地走來,一步步貼近自我。了解這些中西之間的差異,對于英文語法結構的組織就能夠游刃有余,說起英語來也才會像地道的英語。
第四,自如使用習慣用語的技能。
習語是一種語言具備某一國家或地區(qū)風格的句子。通俗地說,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是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通過學習英文中的習語,可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如果能在適當?shù)膱龊霞右赃\用的話,能讓你的口語聽起來十分地道。因此,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有用的習語是非常重要的。習語可以通過看原聲電影來學習。
第五,英文猜測能力,即與對方交流時能夠根據(jù)上下文推測對方的意思的能力。
在英語聽、說、讀、寫、譯中,大家一致反映聽和說是最難。因為這時候的內容一現(xiàn)即逝,無法慢慢推敲研究,所以猜測能力就尤為重要了。培養(yǎng)良好的猜測能力,需要不斷地練習。比如,可以每天選一段帶有一些生詞的閱讀材料,快速瀏覽,迅速掌握文章的大體意思。
第六,養(yǎng)成良好的英漢雙語轉換習慣。
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用英文交流時要遠離漢語思維。個人認為這是很難辦到的,一個人的母語是怎么也無法忘記的。語言都是有其共性的,比如漢語和英語的主謂結構就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定語和狀語的位置,漢語的定語都在所要修飾的詞之前,英語則將最重要的定語放在所要修飾的詞前,其余的都在該詞后。
因此,學英語時不要認為自己是在學一個從未接觸過的東西而產生無力感,也不要總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沒有達到能表達現(xiàn)有的漢語水平的程度而不敢開口。其實,大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所掌握的英語詞匯都足以表達目前的生活和思想,關鍵在于,不要一開始就想對應的英文怎么說,而是要降低自己的漢語水平:先拆解漢語,直到拆解成最小單位,這樣,在每個詞的意思都確定以后,然后才想英語中對應的東西。事實上,把漢語拆成最小單位的時候,英語已經在那兒等著了。比如,把“我們不是近親結婚”翻譯成英語,看起來似乎很難?,F(xiàn)在不管英語怎么說,先拆解漢語?!拔覀儭钡降字甘裁矗咳绻f話的主體是女性的話,她一定會說“my husband and I”。如果是男性的話,他一定會說“my wife and I”。當把“我們”拆解成“my husband and I”或“my wife and I”時,你會發(fā)現(xiàn)“結婚”這個概念也表達出來了,因為你不可能稱任何一個陌生的男人為“husband”,也不會叫一個陌生的女人為“wife”。接下來“不是近親”可按照“are not something”的結構來譯,而“親屬”為“relatives”,“近”為“close”,這樣整句話變成地道的英語就是“My husband and I/ My wife and I are not close relatives”。
如今,很多人都對中國英語教學現(xiàn)狀表示不滿,原因是中國的英語教學培養(yǎng)出的是一種“啞巴”英語。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學了若干年后,等到真正要開口說話時卻像啞巴一樣說不出達意的話來。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我認為,中國人把對英語的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知識掌握,而不是當成技能培訓。這讓我想起莊子說的那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的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才會派上用場。所以說,中國人學英語必須把語言和交流分開思考。換句話說,學習全部語言不是目的。語言浩瀚無際,花一輩子時間也是學不完的。但人在日常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語言,不過是語言中的滄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只花在語言學習上,試圖去征服語言的海洋,那我們就把大量的精力浪費了。而學到的東西大多是在交流中用不到的,或者說需要用的還沒有學到手。所以要學會從語言的汪洋里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而且要學會舀起哪一瓢,這兩點至關重要。如果從你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交流的大海,那就對了。
總之,學好英語的關鍵不是我們中國人之間怎樣用英語交流,而要學會英語國家之間進行交流的思維方式。只要我們掌握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我們也就真正掌握了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