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瓊
2012、2013年審查通過的一、二年級人教版教科書是依據(jù)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編寫的。作為首批使用該套新教材的一線教師,我摸爬式地連續(xù)進行了一、二年級新教材的教學,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現(xiàn)就如何用好新教材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要讀透教材,明確《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找出新舊教材區(qū)別,理解教材的編排思路,把好教學的度
在進行教學前,教師應提前通讀整冊書,做一做書本中的練習題,利用《教學用書》了解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關鍵,對新教材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免受舊教材以及舊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把握教學度時出現(xiàn)失誤或使知識斷層。如,新教材在某些教學內容上難度有所下調:一年級上冊弱化了以誰為主體去判斷“左”“右”方向的要求,只要求以本人看到的情況判斷“左”“右”;二年級下冊對稱圖形內容取消了畫出原圖形平移幾格后的圖形;一年級下冊人民幣的計算取消了復名數(shù)退一作10再減的要求。(如,15元6角-9角=14元16角-9角=14元7角)假如老師不了解清楚,還是以舊標準要求學生,就會出現(xiàn)拔苗助長的情況。除此,新教材在年段編排上也出現(xiàn)了調整,如,在學完了表內除法后,緊接著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以及用有余數(shù)的除法解決問題,這樣編排使知識更連貫、更系統(tǒng)了。教師心里面應建立好這座知識的金字塔。
二、充分利用好例題提供的“想”和“圖例”,指導學生解題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新教材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在例題中通過“想”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新知的方向。學生可以按照這個方向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索新知,并用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不像以前,不同的老師對知識有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達方式,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對同一個知識的學習也就五花八門了。在學習列豎式計算有余數(shù)除法時,我在給學生作了鋪墊:括號里最大能填幾后,再讓學生根據(jù)“想”:7和幾相乘的積接近43,而且小于43,求出商,最后讓學生用語言規(guī)范地表達想法。學生很快找到了求商的鑰匙,順利求出商。另外,我還能配合新教材,重視解題方法多樣化以及解法優(yōu)化的呈現(xiàn)。例如,在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時,學生可利用“想加算減”計算,也可根據(jù)擺學具的情況,用“破十法”計算,從而明白了條條大道通羅馬,增加了學習的信心。在學習解決問題時,畫圖也是一種較直觀的學習方法,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充分發(fā)揮畫圖的優(yōu)勢。
三、教材中加入了有趣的數(shù)學圖形方面的一些元素,我們可以借助這些元素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新教材中增加了用七巧板拼圖形、剪出對稱圖形、制作數(shù)字轉盤等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但老師不應僅僅把傳授知識局限在課堂上,其實學生對這些知識都很感興趣,但時間關系不能深入涉獵。為了讓學生能對圖形內容有充分的感悟,我還讓學生在假期以“有趣的七巧板”“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為主題,制作手抄報,在班內評出優(yōu)秀作品并在課室內展示,讓課室也成為一個數(shù)學的樂園,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四、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把它回歸到生活中去
新教材在更多的知識領域中增加了解決問題的內容。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等余問題時,我以孩子們到流花湖公園租船游湖引入,在孩子們通過畫圖、列式等明白了解決這個問題要用“進一法”后,孩子們又相繼解決了運貨、買面包的問題,通過對比知道并非所有問題都要用到“進一法”。繼而我讓孩子們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要用進一法,哪些是不用進一法的問題。學生自然把學習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加深了印象。另外,我還以數(shù)學日記的形式讓孩子們適時把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記錄下來,加以積累。
新教材反映了基礎教育教科書研究與實驗的成果,凝聚了參與課改實驗的教育專家、學科專家、教研人員以及一線教師的集體智慧。作為使用新教材的一線教師,我們必須把教材從厚讀到薄,又從薄讀到厚,深刻領會新教材的思路和方向。學會挖掘新教材的內在精華,用好新教材提供的優(yōu)質素材和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化難為簡,使他們會學、樂學并能學以致用。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