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兵(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臺州 318000)
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武術課程教學推進機制的構建①
李岳兵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臺州318000)
摘要: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站在文化傳承與教育互動關系的立場上,重點分析高校武術課程推進體系構建,闡釋了高校武術課程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是與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地方主流文化相融合;構建運行體系、服務體系、推廣體系來推進武術課程教學;提出以太極拳大會為核心平臺,以平臺驅動項目的實施,聯(lián)動部門人文文化,帶動校園文化和各部門的融合與發(fā)展。
關鍵詞:傳承武術課程推進機制人才培養(yǎng)
文化傳承是包括對文化的保存和繼承,以及在保存和繼承基礎上對文化的正確理解,更加關鍵在保持和繼承的基礎上挖掘和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文化傳承視角下的高校武術課程教學推進體系的構建,是形成在校學生文化自覺和素質教育自覺的一種途徑,是可建設、可發(fā)展的明線。地方高校對繼承區(qū)域文化傳統(tǒng)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其區(qū)域內向外傳承地方文化的同時,也在傳播中國文化。從另一層面思考,地方高校特色項目的推進還必須與地方文化的相融合,使地方高校的特色項目成為地方文化傳承的載體,使地方文化成為高校特色項目推進系統(tǒng)體系的立足之本。地方高校的職能之一就是服務地方,結合學校的特點開展各項社會服務,根植地方、面向地方首先就要融入地方文化。浙江省各市地文化特性明顯,如寧波商幫文化、紹興吳越文化、溫州漁民文化、臺州和合文化等等。
作為一所堅持立足地方的高職院校,學校開展以武術教學為抓手武術(太極拳)特色項目,其根是天臺山和合文化,學校的五和文化“和諧管理、和諧發(fā)展、和諧團隊、和諧文化、和諧環(huán)境”賦予了特色項目生存的空氣和土壤。天臺山作為和合文化的發(fā)祥地,其和合文化的資源相當豐富,根植在和合文化中的特色項目,表現(xiàn)為:(自然)人與天和合、人與地和合;(社會)人與人和合,既天、地、人合一,這是生存的本土文化理念;太極拳就像是這個文化理念派生出的樹干,強調內外三合:肩胯相合、肘膝相合、手足相合、以及力與氣合、氣與意合、意與心合,是人自身相合的具體表現(xiàn)。它的“中和”理念與臺州地方的“和合”文化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拳理中的“舍己從人”更是和合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傳承視覺下、在拳的理念中讓學生體悟地方文化精髓以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責任心,在思想上提升全體學生對傳統(tǒng)的愛護與探索之情,在行動上提升學生對接納校園文化的踐行,在實踐專業(yè)學習中助推人文素質的提升。在文化自覺和素質教育自覺的指引下,武術課程教學的建設推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是傳承中華文化、崇德尚武內外兼修和諧發(fā)展的教育。
武術教學積淀形成武術特色項目是需要推進機制的一項龐大系統(tǒng)工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定位的目標要進行反復的實踐、多次去偽存真、不斷地充實修正,使其科學有序,然后進行推進,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形成規(guī)模化、更加系統(tǒng)化。武術項目繁多,從中抽取任何一個流派都可以成為教學項目,將太極拳引入課堂教學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傳承文化。教學積淀到一定程度就思考學校的體育課教學應與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相匹配,由此注重太極文化和臺州地方文化、校園文化相契合的思考,多年的實踐形成在文化傳承的視角下,太極拳融入學?!皩又鲗Мa業(yè)和融合地方文化同步”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吸收校園五和文化,不斷壯大最終形成規(guī)?;陌l(fā)展,其成果也是根植地方文化、弘揚地方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
武術課程教學的推進體系總體目標是傳承中華文化、強身健體,貫穿著整個校園文化開展的實施,是統(tǒng)領整個項目的精髓,是在學校長期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經(jīng)歷了“孕育、發(fā)展、升華、完善”四個過程,是全校師生共同認可的一種目標。其具有長期性、地域性、穩(wěn)定性以及優(yōu)質性等明顯特征,是發(fā)揮學校教學優(yōu)勢以及和學??傮w人文素質相一致的特性。結構目標的實施包括可以實施的平臺,為此綜合武術教學、檢驗、參與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組成以太極拳大會為實施平臺。它是文化傳承、教學展示、強身健體的一個平臺,是實施結構性目標的核心平臺。
武術課程教學結構目標的實施需要向配套的結構性框架。該框架(如圖1)包含了運行體系,服務體系、推廣體系。
4.1武術課程教學運行體系的構建
圖1 武術課程教學推進機制的框架
圖2 武術教學的三級模式
4.1.1課堂教學
課堂是武術傳承的主陣地,只有滲入到課堂,通過課堂教育才可以現(xiàn)實其想要的結果,所以將武術的內容列入教學計劃,確保了在全校學生中實施武術課程教學。將傳統(tǒng)武術列入課堂教學,首先要對武術傳承方式進行改革,在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突出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下,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武術課程教學優(yōu)點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和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武術本質的民族性、地方性、文化傳承性等特點。突出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突出學生“武俠”情結,使學生的體育夢中有“武俠夢”,實施的關鍵是建立過程性評價體系,使學生在長期的運動中得到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從傳承中華文化的角度構建武術課程的內涵教學,彌補單一技術教學的枯燥、單調,由此不但傳承了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也可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快樂,并在享受中提高了體質。為了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將武術課程作為選項課的必選內容列入教學計劃,每年實行武術教學成果的展演(集中考試,教考分離),以保證項目實施的效果。
4.1.2課外社團
課外社團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高校的學生社團項目多、內容豐富,組織形式靈活,武術項目吸引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的,為此學校的各部門高度重視,實行每個院系由體育部組織成立太極拳表演方隊,每年將1/3的新生納入表演方隊,由校太極拳協(xié)會的骨干成員進行指導和各院系的體育部進行管理,各院系根據(jù)需要給予參與學生相應的學分和補助,確保特色項目推廣的群體性。為了使特色項目更加的深入人心,教工在工會的支持下也成立相應的教工社團,對各院系喜歡太極拳的老師,每周有固定的時間,進行特色項目的教學與活動,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4.1.3業(yè)余訓練
業(yè)余訓練隊建立是提高武術專項水平為目的,在全校普及特色項目的基礎上挖掘和培養(yǎng)高水平業(yè)余運動員,也是學校參加大學生運動會的主力軍,最終形成如圖2的結構。
4.2武術課程教學服務體系的構建
4.2.1太極拳大會
服務體系是武術課程教學運行的保障,要達到相應的高度必須要建立配套的平臺。誠然要想把武術做成特色項目靠一兩項政策是很難深入群體的,特別是一個具有龐大群體的高校,用什么平臺來驅動這個項目的實施?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學校創(chuàng)辦太極拳大會。用一個平臺來推動特色項目的發(fā)展,所以太極拳大會的定位是一個服務的平臺,這個服務平臺也是一個多部門聯(lián)合構建的一個傳承的平臺、交流的平臺、展演的平臺。學校每年參與這個平臺的人數(shù)達2000余人,他是以服務全校學生身心健康為宗旨,為傳承文化為目的,通過書法、攝影、征文、徽標設計等文體活動為抓手、以千人太極拳展示和個人太極拳錦標賽為體悟載體,使在校學生形成對武術課程文化的反思與超越,從而達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同時這也是多部門通力協(xié)調的一個平臺,學校的各個院系、團委、學生處、教務處、財務處等各部門形成了載體聯(lián)動機制。太極拳大會是一個聚集和培養(yǎng)大眾太極拳愛好者,開展教學、傳承文化、展演為主要特征,以提高師生身心健康和繁榮校園文化為核心,提供高質量的校內外文化活動為使命的服務性平臺。
4.2.2科研研究和基地建設
學??蒲械哪康氖菫榻虒W服務,學校至始至終有一批師生為特色項目推進和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科研研究也是領導進行頂層設計的理論依據(jù)。學校每年都要舉行“我與太極拳”、“太極拳給我的大學生活”、“太極拳與我的專業(yè)”等專題的征文比賽,每年可以收到近200篇的相關文章。盡管水平參差不齊,但是活動的影響力大,期間也有不少的金點子,為制度的制定和項目的推動提供參考。
基地建設上,扎根臺州的“和”文化,以武博廳為主、網(wǎng)上資源庫為輔,形成網(wǎng)上網(wǎng)下多種資源的基地聯(lián)動機制。武博廳是學校重點建設的教學基地和訓練基地,同時也是展示武術文化的窗口,包括訓練廳、展示廳和書法室。展示廳陳列刀槍劍戟等十八般武器以及各種武術圖籍、雜志和音像資料,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網(wǎng)絡資源為輔,依托部門網(wǎng)站、56網(wǎng)站平臺,對太極拳以及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拳種,進行網(wǎng)上視頻演練,實現(xiàn)了虛實聯(lián)動,是學生本位的根本表現(xiàn)。
4.3武術課程教學推廣體系的構建
一種文化的形成和維持,需要持續(xù)地生產和再生產。特色項目的推進體系中,不斷創(chuàng)新他的推廣模式,使得這種文化在學校具備了自我增強的能力。培養(yǎng)一屆一屆的學生骨干參與到文化的創(chuàng)建,使得太極拳活動超越了課堂技術教學的范圍,成為學長和學弟、學妹之間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學生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被激活。
4.3.1品牌的形成
體育特色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學校主流文化的支撐,將體育特色項目提升到校園文化品牌的層次,進而用校園文化品牌來宣傳特色項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從而達到特色項目推進體系的完美構建。根據(jù)校園文化品牌鑒定要求,將特色項目做到“能夠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師生、服務學校、推動發(fā)展的作用,通過文化活動平臺,激發(fā)師生員工成才和發(fā)展的需求”。使之成為校園主流文化之一。
4.3.2媒體推廣形成窗口效應
多層次的媒體推廣。在推廣的過程中采用現(xiàn)代傳媒的廣泛性,大眾性、及時性等特點,進行快速的傳播和推廣。如學校的第五屆太極拳大會、第六屆太極拳大會均在中國武術在線等武術文化類大型門戶網(wǎng)站上成功推廣,特別是第六屆太極拳大會被全球功夫網(wǎng)轉載,僅一天的點擊次數(shù)達到110多萬次,充分反應了媒體推廣的廣泛性和大眾性。地方媒體的多次報道,提升了學校美譽度也展示了大學生健康的精神風貌。
4.3.3社會服務是文化自覺和素質自覺的表現(xiàn)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學校充分發(fā)揮人才資源優(yōu)勢,在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為當?shù)氐拇迕褚约傲羰貎和瘋鞑ヌ珮O拳以及太極文化,傳播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化自覺的表現(xiàn)。
為保證武術課程教學的質量,將課程內容列入教學計劃,能夠面向全校學生開展教學,是實施的核心;將課程教學與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主流文化相融合,是實現(xiàn)武術課程教學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搭建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可踐習、可宣傳的綜合型的服務平臺是激活課程教學的關鍵。課程教學推廣體系的構建是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
[1]王經(jīng)石.太極圖譜解釋[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2]張義敬,張宏.太極拳理傳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3]李庚全,張玉田.和諧社會建設中體育價值評價研究[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1):13-15,31.
[4]偉人關注太極拳[EB/OL].http://q.sohu.com/forum/4/ topic/101462.
[5]李岳兵.武術課程實踐模式構建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1 (5):118-120,128.
[6]李岳兵.太極拳和諧健身方法的實踐研究[J].南方論刊,2010 (2):87-88,86.
[7]傅巧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6).
[8]楊靜.論太極拳理論的文化淵源[J].北京體育大學學,2008(5).
[9]劉強.課程文化的反思及超越——從工具主義到本體主義[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b)-0068-02
課題來源:①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體育專項)研究課題:zgt201316。
作者簡介:李岳兵(1977—),男,浙江臺州人,副教授,碩士,中國武術六段,研究方向:體育教育,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