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華
編者按:作為南寧市的窗口學校,南寧市民主路小學自創(chuàng)建之日起便得到了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自覺肩負起教改實驗的任務。在近一個甲子的辦學實踐中,該校堅守文化自覺,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以先進的理念引領學校積極、主動、優(yōu)質、高效發(fā)展,進而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全面梳理該校的辦學經驗,我們將目光聚焦于該校的理念探索和實踐體系的建構。
學校文化作為學校的“軟實力”,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能影響師生一生的發(fā)展軌跡。建設學校文化,校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定位學校的文化理念,并為實踐這種理念建構可行的發(fā)展路徑,進而引領學校健康發(fā)展?;仡櫸倚5霓k學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我校歷任校長一直在執(zhí)著追求作為窗口學校應有的文化品位。2011年,我校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和自治區(qū)教育廳共建的“基礎教育教師素質提升綜合實驗”項目學校。繼之,南寧市教育局開始在全市中小學開展“文化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惫ぷ鳌T谛碌臅r代背景下,我校為凝煉核心文化理念、夯實文化立校根基重新啟程:廣開言路求證,孜孜不倦求索,群策群力創(chuàng)新實踐,終于構建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體系。
一、在傳承中發(fā)展,形成“恒本教育”辦學思想
作為南寧市的窗口學校,我校一直是一所緊跟時代步伐而發(fā)展壯大的學校,一直是一所忙于接受各種檢查、接待任務的學校,也一直是一所堅守文化自覺的學校。
1995年11月,我校迎來40周年校慶,時任校長曾夢璇回顧我校發(fā)展歷程,為校慶起草《南寧市民主路小學校史》,較為清晰地劃分了我校的發(fā)展階段,系統(tǒng)地總結了我校辦學40周年的經驗和成績。
1997年,時任校長趙紅旗在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時任校長廖春華的幫助下,借鑒當時深圳市福田區(qū)部分學校創(chuàng)建市級示范學校的經驗和做法,起草了《南寧市民主路小學“創(chuàng)一流,建名?!比臧l(fā)展規(guī)劃》,對我校的發(fā)展進行了整體設計。
1999年5月,正在華東師范大學校長班學習的孔雁明接任我校校長一職,她在學習結業(yè)后根據(jù)學習所得,提出了建設“高素質 高質量 高聲譽”學校的設想。
2006年,時任校長李若梅創(chuàng)建了我區(qū)首個有5位著名特級教師加盟的“名師工作室”,名師之一、廣西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系教授徐巧英負責我校教育管理方面的指導工作。徐教授抓住我校已經形成并沿用多年的具象稱謂“金色搖籃”,提出了如下辦學思想:學生在這里學習、生活六年,為自己的未來人生奠基,可謂“金色童年”;教師在這里服務學校和學生,奉獻青春,度過“金色年華”。她以“金色”為線索,串起學校、學生和教師三要素,與“金色教育”理念僅差一步之遙。
我在2008年接任校長后,開始思考“如何以文化引領學校整體發(fā)展”。在認真回顧和分析我校辦學歷史的過程中,我為我校錯失了兩次凝練辦學思想、形成學校文化的良機而深感遺憾。一次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校為慶祝建校30周年在前操場修建了一座紅領巾塑像,塑像底座上刻著南寧市教育局時任局長李茂基的題詞“春風化雨”。“春風化雨”就是潤物無聲,用來點化教育的最高境界非常契合,可惜我們沒能醞釀形成學校的“潤澤”文化。另一次是2006年,學校在管理專家徐巧英教授的指導下,以“金色”為線索,用打比方的方式,說出了“金色搖籃”“金色童年”“金色年華”,卻沒有深挖“金色”在學校管理層面的豐富內涵,因此也未能形成“金色教育”的學校文化。
我校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和自治區(qū)教育廳共建的“基礎教育教師素質提升綜合實驗”項目學校以后,首都知名校長劉永勝、劉淑蘭、李磊等陸續(xù)來到我校,指導我校的文化創(chuàng)建工作。其間劉永勝校長曾經問我:“你們學校有什么特色項目?這個項目的成功對你們有什么啟示?這種啟示對領導整個學校的工作有什么重大的影響?”這些問題像連珠炮似的提出來,一度讓我感到不知所措,繼之深思,我如醍醐灌頂,終于明白學校文化建設頂層設計的一些基本思路。不久,《南寧市教育局關于在全市中小學開展“文化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校”工作的意見》下發(fā)到各校,此時我校正在斟酌觀瀾溪谷校區(qū)的辦學問題,于是決定把我校的學校文化建設工作和新校區(qū)的籌備工作兩件大事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的思考、提煉和全面的設計、安排。
于是,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間,我校就“南寧市民主路小學辦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和該向觀瀾溪谷校區(qū)注入什么”的問題,先后組織了五輪有專家、學校老領導、在職教職工、社區(qū)代表、家長和學生代表等共同參與的大討論,總結出了我校以往成功辦學的十大經驗,并以此為基礎擬出了我校文化建設的策劃方案(明確學校的辦學思想為“幸福教育”;核心價值觀是“人人幸?!?,追求學校諸育協(xié)調發(fā)展;教育主張為“自尊、自主、自律、自強”;校訓為“研修精進 康德智能”;學校文化建設的建構元素為“民主科學育人”),同時對我校的領導班子文化、教師隊伍文化、學生文化、校園環(huán)境文化、對外宣傳文化、管理文化、服務文化、課堂文化等分別提出了具體的建設目標。
盡管這份方案具有完備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是冷靜下來思考,“幸福教育”一詞仍然缺乏我校的“個性”。于是我們繼續(xù)思考、探索,直至找到“恒本教育”這一文化標識。
我們將“恒本教育”作為我校的教育主張、教育理想和辦學思想:恒,乃恒久不變之意,表達了我校在發(fā)展中一定會堅守教育的本質,堅守學校諸育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這一恒久不變的信念;本,是教育的本質,教師的本色,人本、德本的教育理念。我們將“恒本教育”作為傳承學校文化傳統(tǒng)之后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文化符號,希望我們的辦學思想和辦學行為能夠自覺抵御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做法,在擴張中堅守教育理想,規(guī)范辦學,不斷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使學校堅持走在科學、正確的辦學之路上。
二、在特色項目的基礎之上,完善“恒本教育”的實踐內涵
口語交際教學“三中心”(口語交際教學研究中心、口語交際教學教師培訓中心、口語交際教學展示中心)是我校多年來發(fā)展形成的特色項目,始于2001年我校獨立承擔的南寧市“十五”規(guī)劃A類課題“協(xié)同開發(fā)口語潛能,形成辦學特色”;2006年4月,我校又獨立申請立項了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A類重點課題“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形成教育品牌的研究”,繼續(xù)研發(fā)小學生口語交際項目的立體空間,旨在提高我校學生以口語表達能力為基礎的綜合素質,建立起富有本校特色的口語課程。課題組成員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研究和開發(fā)小學生口語表達潛能的方法和途徑等,先后形成了11項操作性極強的研究成果。我校學生經過系統(tǒng)、科學的口語訓練,口語表達能力突出,多次承擔國家、自治區(qū)、南寧市、城區(qū)各級教學研討活動借班上課任務,出色地展示了自身的口語特長,得到了區(qū)內外名師們的廣泛贊譽。在大型參觀、接待活動中,我校學生亦表現(xiàn)得大方得體、口才出眾。經過十多年的實驗和努力,我校學生“素質全面、個性鮮明、口語出眾、適應發(fā)展”終于成為學校的一大教育品牌。
基于對我校以上特色項目的創(chuàng)建、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的思考,我們決定構建能夠指導我?!昂惚窘逃鞭k學思想落地生根并不斷發(fā)展壯大的教育實踐體系。
首先是構建“恒本教育”的思想體系?!昂惚窘逃彼枷胧腔趯嚱逃呐泻蜁r代的要求,基于對我校特色項目的深入思考,對十大成功辦學經驗精心提煉,再上溯到“堅守教育本質、教育規(guī)律”之后而得出的。因此,我們將“恒本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定位為“恒守規(guī)律,至于幸?!保骸昂闶亍斌w現(xiàn)為“四個堅持”,即堅持走科研興校、文化立校的道路,堅持多彩的、充滿生命靈動的課堂,堅持學生在學業(yè)上的拓寬發(fā)展,堅持舉辦具有幸福感的學校和教育;“幸?!保w現(xiàn)為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期待和目標,即“造就一代又一代有幸福感、具備康德智能、能夠去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人”。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文化的靈魂,處于邏輯的最高位,在它的指導下,我們將辦學目標確立為“為人類的幸福辦教育,為金色的童年辦學堂”。我們的校訓“研修精進,康德智能”,前半句是針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出的要求,后半句是針對學生素質提出的具體要求。我們的?;請D案上部為橢圓型,藍綠兩色,綠色傳達的是理想、希望、生長的寓意,藍色代表著廣闊的大海與天空。橢圓最外面一圈綠色字體是我校拼音和漢字校名的全稱,綠色圖案是學?!懊裰鳌钡谝粋€拼音字母斜著上下相對,中間是紅太陽,代表我校的孩子們在綠意盎然、和諧友善的環(huán)境中,在學校的呵護和悉心培養(yǎng)下健康成長。數(shù)字“1955”表明學校始建于1955年。橢圓下部三色帶迎風飄揚:紅色代表學校實施的恒本教育,金色代表學生的金色童年,白色代表師生共創(chuàng)幸福的教育人生。
其次是構建落實“恒本教育”辦學思想的教育實踐體系。學校要在教育實踐中書寫“恒本教育”的新篇章,關鍵是落實一個“本”字。將學校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實踐,我們主要觀照管理活動、課程與教學活動和德育活動三個方面的文化建構,并以此建構起了我校文化建設的三大實踐體系,即民主和諧的管理文化、民主多彩高效的課程與教學文化、立體育人的德育文化。我們要求師生務必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傳承人類文明,在教學主陣地上創(chuàng)造多彩的民主課堂;二是積聚生命能量,在育人方式上主張多元、立體,讓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得到充分的釋放,讓師生的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意主張都得到最大化的表現(xiàn)和積聚;三是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在辦學經驗上延展多效的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