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名
當我21歲剛走上講臺當老師時,欣欣然率領學生布置我們的教室:我買了兩塊大泡沫,命名為“行走的墻”,讓學生安排版面,在上面貼上他們喜歡的東西?!靶凶叩膲Α鄙拾邤?,但沒掛多久就被教務主任勒令摘了下來,教室又恢復了兩面白墻、兩面黑板的狀態(tài)。來到美國后,我決定去看看他們學校的教室。
如何融入集體
好友的女兒Gucci在一所名叫康奈爾的公立小學念二年級,她的老師Mrs.King熱情地歡迎我來到“她”的教室。之所以說“她”的教室,是因為美國的教室都是以“Mrs./Mr.××s room”的方式命名的,除了體育和藝術,這間教室里的這位教師需教授這個班級的所有課程。每個教師都可以獲得一筆經費,按照自己的意愿布置教室。
Mrs.King的教室?guī)缀跣“朊鎵Χ紥鞚M了關于如何在集體中做一個好學生的貼圖和文字,這與我印象中的“美國教育=鼓勵個性”有小小的出入。離門最近的位置,“we are polite(我們有禮貌)”的貼紙上用不同的顏色寫著“早上好”“請”“謝謝你”之類的禮貌用語;往高一點的位置貼著“we respect(我們尊重)”的貼圖,圖文并茂地傳達著學生要尊重“他人的財物、他人的想法、差異、規(guī)則、環(huán)境”等意思。也許這個年齡的學生還不能很好地理解“尊重”這個詞,Mrs.King在下面加了一句解釋:表明你的尊重,就是表明你“Care(在乎)”。那么“我要在乎”什么呢?旁邊的“I care rules(我在乎規(guī)則)”告訴學生:①我們要聽對方說話;②手是用來幫助的,不是用來傷害的;③我們要用“我在乎……”這樣的語言;④我們要在乎雙方的感受;⑤我們要對我們說的和做的負責任。簡簡單單的五句話,既鄭重,又讓學生樂于接受,真正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
以上幾點似乎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一個好“孩子”,那么,怎樣做一個好“學生”呢?Mrs.King的教室有三條規(guī)則:Controls undercurrent(控制潛在傾向)、Participates(參與)、Uses self-talk(自言自語),也就是說,一個好學生要學會控制自己在課堂上某些不好的念頭和行為,如交頭接耳或去騷擾前面的同學;腦子要跟著課堂運轉,積極發(fā)表自己思考后的結果;寫作業(yè)或聽講時學會自言自語,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國內的小學教室一樣,Mrs.King的教室還貼有“認真聽講”等正兒八經的課堂規(guī)則,但他們還規(guī)定了課間活動規(guī)則。課間活動規(guī)則并不像課堂規(guī)則那樣嚴肅,而是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是不是每一個人都玩得開心?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得玩?問題是否和平地解決了?低年級學生之間很容易發(fā)生沖突,這樣的提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歷、感受和回想,建立起規(guī)則意識。
“欺負”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話題,Mrs.King的教室里醒目地警示學生:我們的教室,不準發(fā)生欺負的行為!還另文規(guī)定:我們不能欺負其他學生;我們要幫助被欺負的學生,可以報告,或找大人幫忙;我們要格外努力地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小時候,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喜歡成立自己的小團伙,還常約定“不要讓王小毛跟我們一起玩”,當王小毛委屈地站在一旁看大家玩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說也算是被“欺負”了。Mrs.King的這條規(guī)則并沒有說“不準成立小團伙”,而是告訴學生要“格外努力”地讓“所有”學生都一起玩,因此特別將“all students”加了著重號。
為了幫助學生觀察身邊的同學是否被欺負了,Mrs.King詳細地總結了被欺負后的反應并貼在墻上:有些孩子性格比較懦弱,被欺負后不敢違抗,屬于“Cold”類型;有些孩子性格暴躁,被欺負后就會捋起袖子反擊,屬于“Hot”類型;而在“Cool”類型中,有幾點“Cool thoughts”非常值得思考:①他們欺負“我”,“我”就不再繼續(xù)搭理他們,放松、呼吸,忽略這些人。②他們欺負“我”的行為是不是危險的?如果不是,“我”為何不“酷”一點?③如果是危險的,“我”需要馬上離開,立刻尋求幫助。這些具體的描述給了學生實用的指導,教會他們用正確的心態(tài)和行為去應對被欺負的行為。
方法指導更重要
Mrs.King的教室分為學生課桌區(qū)、教學活動開展區(qū)、數(shù)學區(qū)、電腦區(qū)、閱讀區(qū)、展覽區(qū)以及教師的辦公區(qū),每個區(qū)域都有相應的學習材料和方法指導。
閱讀區(qū)設置在白板的前面、教師教課區(qū)域的后面,是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不同顏色的盒子里擺放著各種類別的圖書,有按照作家的姓名分類的,如某位作家出版的一系列圖書,也有按照題材分類的,如動物小說、幻想小說等,側面的架子上則擺放著當月重點推薦的圖書。地上兩只松軟的靠墊吸引了我,它讓我想起小時候無數(shù)次窩在被窩里看書的情形。我猜想,也許學生累了的時候都渴望靠在這樣一個靠墊上,彼時手里要是有一本書那更是愜意。Gucci特別喜歡這個角落,一次午飯休息時她的媽媽來到學校,看到Gucci正窩在這里安靜地看書。
如何正確地閱讀呢?墻上的“閱讀指導”告訴學生,一個好的讀者,閱讀前會問自己:“我覺得這本書(從題目看)會是關于什么的呢?我能不能猜得出來下面會發(fā)生什么?關于這個話題或者故事,我事先都知道了些什么?”在閱讀的過程中則思考:“我讀到的這些是不是合情合理的?那些詞語的意思我都明白嗎?我的腦子是不是能勾畫得出來書里講的東西?”閱讀結束后則對照:“我之前的預測對不對呢?我有沒有學到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我能夠復述這個故事嗎?我能夠概括書里信息的大意嗎?”“聯(lián)系、預測、勾畫(想象)、提問、概括、評價”,這些措辭及其先后順序與學習語文的幾個經典步驟如此相近,如果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進行這些思考,他在獲得閱讀快樂的同時,還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的學生一個學期在語文課上大約要學二三十篇課文,而Gucci和她的同學,一個學期能夠讀三四十本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們自己在這個小小的閱讀區(qū)內完成的。
自然科學區(qū)擺放著小魚、烏龜、寄居蟹等小寵物,每天都有學生負責給這些小寵物喂食,旁邊還放著小本子給學生做工作的記錄。這里配備了兩臺電腦,旁邊放著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光碟,擺放著許多自然科學類讀物,其中多半是雜志,有《國家地理世界》、《國家地理》兒童版、《發(fā)現(xiàn)》兒童版、《時代》兒童版,體育運動繪本雜志,動物類、植物類、昆蟲類雜志……與閱讀區(qū)相同,除了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之外,照例還有生動的學習方法。我到美國讀研究生時才學到做社會研究的嚴謹步驟,而看到“The Scientific Me-
thod”的貼圖時,愕然發(fā)現(xiàn)這些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在接受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了。這個貼圖寫著“我能用科學的方法描述在一次實驗中的任何東西,我可以與他人進行交流”,然后引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向學生說明科學方法的步驟:①提出問題——“哪一杯水在太陽下會變得更熱,黑杯子中的還是白杯子中的?”②進行假設——我認為黑杯子中的水在太陽下會變得更熱。③實驗所需材料和過程設計——兩個溫度計、用于記錄數(shù)據(jù)的紙筆。④結果——我的假設是正確的,黑杯子中的水果然比白杯子中的水更熱。⑤得出結論——黑色比白色能吸收更多的太陽光熱。有趣的是,在這張描述科學方法的貼圖中,兩張對比效果的照片占據(jù)了2/3的畫幅:穿黑衣服去踢球的女孩哭喪著臉,穿白衣服的女孩卻眉開眼笑,它給這些二年級的學生一個直觀而親切的感覺——科學的方法有時并不是書面的東西,而是與自己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室里的“小道具”
和國內教師有另外的辦公室不同,美國的小學甚至初中教師的辦公室就在自己班級的一角,既方便教師觀察學生,也方便學生目睹教師如何為他們辛苦工作,或有問題時能及時尋求幫助。
Mrs.King的辦公桌面上擺著滿滿當當?shù)馁Y料柜,可見她的工作著實不輕松。為了使工作有序和高效,Mrs.King準備了很多小道具來幫助自己。第一個是“取號臺”(Teachers busy, take a number.老師正在忙,請取號等候),若有幾個學生有問題需要老師幫助,不會一窩蜂地擁在老師的辦公桌邊,而是一個人拿一個號,就像他們長大后去銀行、餐館、郵局排隊等候一樣。第二個是桌上擺著的紅蘋果、綠梨等樣子的“定時器”,這些本來是廚房用品,但用在教室里也有妙處:任何定時的活動,只要定時器一響,學生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老師不用扯著嗓子喊,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學會遵守時間,遵守規(guī)定。第三個是“幸運簽”,Mrs.King將一把原先空白的“棒冰棍”制成了“幸運簽”,貼上所有學生的名字,裝在一個小桶里。當需要決定由誰來執(zhí)行某項任務而選擇標準并不那么確定的時候,如果教師“欽點”,學生很容易會“怨聲四起”——為什么不選我?這時,Mrs.King會拿出“幸運簽”來搖一搖,讓“上天”來決定選誰,這樣學生非常樂于接受,對維持課堂秩序作用很大。第四個是“快速作業(yè)批改印章”。雖然Mrs.King的班上只有15個學生,但所有課的作業(yè)加起來也是不小的工作量,這些快速作業(yè)批改印章蓋一下只需1秒鐘,評價等級包括:super(超級)、very good(非常好)、good work(做得不錯)、great work(做得棒極了)、please correct and rerurn(請修改后交回)、this is bet-ter(這次好多了)、good thinking(有思想)。除此之外,旁邊還有日期轉輪印章和其他好玩的印章,它們都是Mrs.King增進工作效率的好幫手。
美國小學的班級并沒有像國內那樣的小組長、科代表之類的班干部,那么學生是如何幫助老師的呢?在Mrs.King的教室進門處有一個“作業(yè)箱”,每兩個學生一格,學生每天早上來到教室后,都會主動把自己的作業(yè)放入“作業(yè)箱”,哪個學生沒有交作業(yè)能一目了然,沒交的學生會主動向老師解釋。Mrs.King說,之所以沒有班干部,是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能力承擔某項工作,而且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在教室門口的“好幫手”大蘋果貼圖上,每周都會有不同的學生幫助她分擔不同的工作,包括擦黑板、整理儲物柜、削鉛筆、澆花、更換日歷、倒垃圾、整理電腦區(qū)、拉門、發(fā)作業(yè)、整理圖書區(qū)、分發(fā)午餐、當信使、擦桌子、領隊、喂寵物等。除了學生,每個周五因為工作繁多,Mrs.King還會提前安排家長前來幫忙,請他們把每門課批改過的作業(yè)和新的作業(yè)整理好,分別放進每個學生的作業(yè)文件夾里。這些不太需要“技術含量”的工作都由學生和家長解決,教師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教育教學上。
教室是學生每天學習和生活的地方,用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將良好的習慣和實用的行為指導、方法指導展示在他們每天目光所及之處,比一周一次班會、苦口婆心長篇大論或讓學生學習學生手冊要有效得多。Mrs.King的教室里還有一張可愛的搖椅——是啊,教師為什么不可以坐在搖椅上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呢?從它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溫暖,以及作為一名教師而獲得的尊重和幸福。
(作者系美國密西根州愛心傳遞慈善基金會主席,2008年發(fā)起“蒲公英鄉(xiāng)村圖書館”項目。本文摘編自作者的新浪博客,有刪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