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安
民國時,一山村住著兩戶人家,一東一西,大門對著大門。東邊的這一家,當家的姓趙名尚農,是個莊稼漢;西邊的這一家,當家的姓錢名聚財,是個買賣人。
有一回過大年,趙尚農把大半輩子勤儉持家的經驗總結起來,編成一副對聯(lián),貼在大門兩邊:
父慈子孝發(fā)家寶;
兄寬弟讓致富經。
本來,這副對聯(lián)盡是吉利話,但讓對面的錢聚財看了,卻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因為,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世:當年由于他和父母吵了架,跟兄弟動了手,才帶著平素積攢下的錢,背井離鄉(xiāng),流落到這個老山溝里來。生性多疑的他誤以為尚農是在借對聯(lián)夸己諷人,便暗暗下了決心,明年一定要回敬一副。
光陰似箭,轉眼又是一年。剛過臘月二十三,錢聚財就把早就寫好的一副對聯(lián)貼了出去:
算盤珠子嘩嘩響;
金銀財寶源源來。
趙尚農看了,好嘛,這是顯你買賣人能耐,夸你錢家有錢。于是,便把早已寫好的一副對聯(lián)撂在一邊,重寫了一副貼了出去:
鋤頭落地咚咚響;
米糧歸倉滾滾來。
從此,兩家貌合神離,都以對聯(lián)為武器,年年過年年年斗,斗得難解難分。
這一年,錢聚財貼出的對聯(lián)是:
花綢錦緞一柜一柜;
好酒香油一缸一缸。
針鋒相對,趙家貼出的對聯(lián)是:
稻麥黍豆一囤一囤;
騾馬牛羊一群一群。
又到年底了,錢聚財反復琢磨,編出一副自以為叫對門趙家憋死也答對不上的對聯(lián),搶先貼了出去:
生意興隆通四海嘗盡四海美味;
財源茂盛達三江穿遍三江綾羅。
趙尚農一看,心里說,只顧享受,只圖快活,什么德性?便照搬過來兩句現(xiàn)成的話,作為上下聯(lián),寫了出來,貼了出去,意在奉勸錢聚財莫忘根本。聯(lián)云: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錢聚財沒想到趙老漢還有這么一手,反倒叫自己憋了一口氣。這口氣足足憋了一年。又到年底了,該出出這口氣了,便寫了這么一副對聯(lián)貼了出去:
人在后,牛在前,前后不過五尺遠近;
臉朝地,背朝天,天地只有半丈方圓。
趙尚農老漢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心里說:你膽大包天,竟敢糟踐咱們莊戶人,說咱們莊戶人腿短眼小,沒經過啥世面,沒見過啥稀罕!于是,他把旱煙鍋啪啪啪一磕,拿起筆,寫出了這么一副:
打也傷人,罵也傷人,傷人不知輕重;
說你有錢,道你有錢,有錢便是東西。
趙老漢的這副對聯(lián)著實厲害,既尖刻又辛辣。上聯(lián)看起來是好話,勸人不要打人罵人,其實,這“傷人”是“商人”的串音。意思是說,打的是商人,罵的是商人,商人連輕重也不知道。下聯(lián)看起來也對,有錢不是就能夠買到東西嗎?其實,“有錢便是東西”,是說對面大門里的老錢不是人,是東西。
眾人看了,說:真想不到這兩戶人家竟然因為寫對子就結了這么大的仇!本村一教書先生則連連搖頭,心里說:一個尊農輕商,一個尊商輕農,都不對呀!農商本來就是一家嘛,應該農商并重,商農攜手才是啊!正好,教書先生的家與趙、錢兩家成“品”字形,他在那兩家大門的中間貼出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
南來北往,貨物流通,遂成東鎮(zhèn)西市;
春耕夏鋤,禾苗生長,才有秋收冬藏。
趙、錢兩家看了教書先生貼出的這副對聯(lián),都感到羞愧。年三十晚上,各自都悄悄地把原來貼出的那一副扯了,換了一副新聯(lián)。大年初一早上,村里人看見老錢家大門上的對聯(lián)是:
闖東西南北苦經營,也好也好;
忘春夏秋冬勤耕耘,不該不該。
人們轉過身來,又見老趙家大門上的對聯(lián)是:
重春夏秋冬勤耕耘,也好也好;
輕東西南北苦經營,不該不該。
從此兩家盡釋前嫌,和睦相處,互相幫襯,齊頭并進,共同致富。
(編輯 常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