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開寶
(德宏州民族藝術研究所 云南 德宏 678400)
?
德昂族青銅佛像淺析
曹開寶
(德宏州民族藝術研究所 云南 德宏 678400)
德昂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史學界認為,在新石器石代以前,云南廣大的土地上,就居住著“濮人”、“越”、“氐羌”三大族群,德昂族的祖先就是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濮人”。漢代以前稱為“濮人”、“哀牢人”;唐宋元時期稱為“茫蠻”、“金齒人”、“蒲人”;清代以來稱為“波龍”、“崩龍”。現(xiàn)德昂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州各縣市,保山、臨滄有少量分布。1985年根據(jù)本民族的要求和意愿,改稱德昂族。
在德昂族創(chuàng)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中就得到充分描述,史詩中講述了德昂族那時非常強大,信仰原始宗教,但“人心變換多惡劣。長上無慈無所懼,下無敬信常行邪。孝悌忠信全不顧,父子兒女五倫缺。處處惹事又生非”。不僅欺壓其他民族,且與漢庭相對抗。因此導致戰(zhàn)爭的爆發(fā)。并受到了漢庭與其他民族聯(lián)合軍的攻擊而敗走南方。德昂族對自身歷史的記述,說明處在奴隸社會時期德昂族先民和其他幾個民族在各個方面是優(yōu)先于其他族群的,不僅在政治、軍事、文化上代表這一地區(qū),而且長時間的統(tǒng)轄這一地區(qū)。德昂族創(chuàng)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是關于德昂族的歷史發(fā)展脈絡的一部古詩,記述著德昂族曾經(jīng)的輝煌,并在沒落后真誠的總結的歷史教訓。古詩記述德昂族一路向西南遷徙,經(jīng)楚雄過大理,越不韋(保山)到達德宏地區(qū)。在歷史典籍中,中原戰(zhàn)國七雄走向鐵器時代時,昆明人還正處于青銅時代的高峰。出土的大量銅器表明,那時云南本土的青銅制作技藝已達到了巔峰。精美的銅鼓、銅扣飾、儲貝器等等銅制品傳達出青銅文化的輝煌。在青銅物件上也反應了許多德昂族先民特有的生產(chǎn)生活身影,以及干欄式建筑的樣式也留在青銅器上面。如今德昂族依舊沿襲這樣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比如席地而坐織布、用額頭頂背籮、干欄式房屋建筑等等。由此可知,德昂族先民也許就是古代云南青銅文化創(chuàng)造上曾經(jīng)的一員。(如下圖)
德昂族退居德宏地區(qū)后,公元十二世紀左右,上座部佛教傳入德宏地區(qū),根據(jù)傣族資料《隴川史》記載,公元929年德昂族的一支“曼人”建都于隴川跌撒,于佛歷1580(公元1036年)在曼弄建造佛寺,還在廣罕建了一座佛塔?!峨]川史》說:當時傣族還不信仰佛教,人們只是去看熱鬧,這說明,德昂族是最早信奉佛教的民族。在德宏境內(nèi)的許多地方,先后發(fā)現(xiàn)了很多德昂族祖先遺址,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制品,有漢白玉質(zhì)的、陶制的,銀質(zhì)的、木質(zhì)和青銅質(zhì)的,青銅質(zhì)的數(shù)量較少。2001年瑞麗文物管理所在雷奘相(佛寺)原地宮中出土了311件佛教造像,其中有29件的青銅質(zhì)造像,9尊為佛像,高6—13厘米間,人物像16件,高7—19厘米,動物造像2件,約2—5厘米。這些青銅造像以單范制作,屬實心體。內(nèi)容表現(xiàn)佛祖成道前靜修,成道、渡筏傳法、說法、濕磐;人物有抱亡子問佛的婦女像,奏樂、吹法螺、提水壺、執(zhí)經(jīng)卷,執(zhí)缽,跪拜禮佛和以身為佛搭橋的人。這些青銅像,是較早的德昂族佛教制品,也許是德昂族遷徙之后在青銅制作上的一個沿襲,但后來的青銅制作由于受到材料和工藝、制作藝人、其他新材料的運用和替代,制約了青銅制作的發(fā)展,使得青銅制作促步走向衰落。在德昂族佛像制作上,不難看出佛像制作的發(fā)展連線,首先是陶泥佛像,后在陶泥上制作陶范再制作青銅佛像,后來因銀質(zhì)佛像的大量出現(xiàn)而中斷了青銅的發(fā)展。佛像的制作需求上,信徒當然認為以最有價值的材料才顯得越虔誠,銀質(zhì)佛像替代了銅質(zhì)佛像是必然的,加上德昂族先民有大量銀和銀的生產(chǎn),正如史書中提及德昂族先民埋藏銀的地方“上七丘,下七丘,如能找得到,買得起一個騰越州?!?/p>
出土的這些青雕佛像,是德昂族為數(shù)不多的青銅佛像制品,而這些青銅佛像正有力的反應了德昂族信仰佛教后,融合本民族的審美特點和當時運用的材料制成的佛教制品。這批出土的青銅佛像以單范制作,單范是只做外模,青銅澆注成實心體,質(zhì)量很重。從器件上可以看出,在凹進去的地方,因為后期難以加工打磨,加上銅汁與陶泥相混雜在一起,部分陶泥至今仍然保留在器物上。有的是在澆注青銅汁時,因溫度很高使陶泥崩塌,造成銅像局部缺失,難以形成相關的左右對稱。但是在整體上特點很突出,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佛成道前的靜修像更顯得精美。
佛成道前的靜修像,是在南傳上座部佛教造像中沒有見過的形像,其造形獨特,大手筆的概括和夸張著實令人驚嘆。佛靜修像,以傳統(tǒng)佛輪王為坐姿,一腿平放,一腿彎曲,雙手抱膝,下額墊于膝上,身著袈裟,目微閉沉思,頭上站立一只小鳥。
佛靜修像,在細部上不刻意雕著刻畫,形體上方圓廉用,特別是手臂,多呈方型,面部刻畫神態(tài)安詳,突出的是鼻梁的刻畫,以倒Y字型為鼻梁,鼻梁邊沿刻凹線,這種鼻梁的形態(tài)刻畫可以說世界獨一無二的,讓人費解而感嘆德昂族祖先獨特的族群和獨特的審美形式。也許對悉達多太子(佛出家前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太子名悉達多)喻以不一般的人物的理解吧。整個雕像給人以隨意性的特點。比例上看猶如孩童般,大頭圓耳,加之微微傾斜的頭部動態(tài),生動而恰到其分的刻畫了佛成佛前修行的靜秘,已是入甚深禪定之中(佛法修行方式),那怕是小鳥也不知是何物而飛來站立于頭上。
此件作品,對塑造師而言,也定是一個精通佛法佛理的人,其以大巧若拙的手法刻畫了佛祖大智若愚的神態(tài),不僅詼諧而幽默,且生動再現(xiàn)了佛祖內(nèi)心世界。圓覺經(jīng)里云:“三世諸佛,皆因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金鋼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佛性本體),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做兔有角想,亦不做牛有角想;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又言,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依經(jīng)典述說,修行的過程,無為法是不粘著的意思,不粘著色、香、聲、味、觸、法的六識和針對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意。這是內(nèi)在境界,外不貧圖名利,努力作對眾生有利的事。佛法深奧,但此件青銅像給人顯示出明在心中月在天,天、心無二差別的內(nèi)在明凈的精神世界。
此件作品,意義非凡,在我國北方,有說唱陶俑、其表現(xiàn)人物極樂之神態(tài),生動而充滿激情,做工手法補實無華,丑中見美?;羧ゲ∧沟氖袢合?,大刀闊斧的再現(xiàn)北方粗曠豪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佛修行青銅像,和我國北方的許多雕像一樣,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但如果不細微刻畫,又很難做到神似。此青銅像做到了沒有細微刻畫就能達到了傳神的效果,從藝術角度來看,可以說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此件作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我國后到至今獨一無二的佛的造型,一般出家人修行皆結跏趺而坐,而這尊銅像則打破常規(guī),在佛教造像史中也顯得彌足的珍貴。
這尊佛靜修像,獨特的造型特點,一般人很難理解是佛成佛前的形象,因為人們在視覺上習慣了現(xiàn)在的佛像特征,由于時間的跨度和民族審美的區(qū)別,乍一看是很難看出。細細觀后才知銅像身著袈裟,才明白是出家人;第二是聯(lián)系和它一起出土的其它佛像與佛教故事人物一起看,就很明顯的說明了就是佛成佛前修行的形象。在德宏,德昂族或傣族的佛教故事畫(稱但聽)都著重的描繪佛祖本生故事為重點,從佛出世、成婚、出家、修行、成佛、涅槃等連貫的故事畫作為弘揚佛法來傳教,佛的雕像也不例外,只是出現(xiàn)的不太多。與佛靜修像同出土的如下圖,
圖1是在菩提樹下覺悟大道的釋迦牟尼佛,圖2是佛乘筏渡河傳道,圖3是佛祖涅槃,圖4是信徒以身為佛搭橋,圖5是懷抱亡子求佛為其說法的婦女,圖6、圖7為供養(yǎng)人像。其它的有奏樂、吹法螺、執(zhí)經(jīng)卷、執(zhí)缽的人物,還有佛龕佛像、龍龕佛像、神獸一只。(下圖示)
德昂族青銅佛教造像是德昂族西遷后,在戰(zhàn)爭給本民族帶來巨大的犧牲和痛苦煎熬,一個文化末落和遺失的民族經(jīng)過漫長的生息安定后,接觸到了佛的光芒的民族,受到了佛光的洗禮,洗心革面重塑了本民族新的一個開端和起點,平和的融入了當?shù)仄渌褡宓纳畹赜颍@是戰(zhàn)爭的教訓或是深深懺悔后獲得的新生?還是佛法的恩賜?讓人深思。佛修行青銅像,充分體現(xiàn)了德昂族古代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內(nèi)修自己,外化他人的人生追求。詮示了信仰佛教的德昂族以人為善,處地不爭的本質(zhì),這種本質(zhì),在我國現(xiàn)在推行的建設美好家園,打造和諧社會是一致的,是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所在,是社會文明和人類內(nèi)心文明的一種體現(xiàn)。
德昂族青銅佛教造像,是十二世紀佛教傳入后德昂族在族群中弘揚佛法的像教(佛在世時是正法時期,以佛像傳法為像法時期,最后是末法時期)制品,與它有驚人類似的是在前一個時期的云南青銅器,特別是云南出土的青銅器儲貝器和青銅扣飾上的人物。皆以夸張的造型,大開大合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體貌特征。當然云南青銅器儲貝器和青銅扣飾上的人物制作上更顯得精細些,德昂族青銅佛教造像顯得粗糟些。儲貝器和青銅扣飾上的人物表現(xiàn)的大多是奴隸社會的崇尚武力和社會等級劃分,德昂族青銅佛教造像體現(xiàn)的是佛教平和慈愛的教義。是否云南青銅器和德昂族青銅造像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還是德昂族在漫長遷徙后的一種記憶中的青銅文化繼承?或許直接是德昂族青銅器再現(xiàn)了云南古青銅文化沒落后的末梢碎片?這值得人們進一步的深思與探討。
曹開寶,男,漢,江西人,工作單位: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藝術研究所。1970年6月生于越南,1978年回國,1990年考入云南藝術學院美術系,1992進入本系油畫本科,1994年畢業(yè),在德宏州藝術研究所工作至今,三級美術師。在單位主要從亊徳宏五個少數(shù)民族的民間工藝美術研究工作。
G122
A
1672-5832(2015)12-02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