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群英 謝惠娟 陳海濤
梁群英:女,中專,副主任護師
艾滋病是臨床上較具代表性的傳染性疾病之一,主要由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1]。HIV 病毒入侵人體后,可對患者正常免疫系統(tǒng)造成破壞,導致人體免疫功能降低,同時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死亡率相對來說比較高[2]。艾滋病有其相應的特殊性,傳染率比較高。因此,大部分患者均可能受到歧視與排斥。在心理上可能存在憤怒、抑郁、絕望、焦慮、沮喪等不良情緒,同時可能對其治療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降低服藥的依從性[3]。有相關研究顯示,最近幾年來,我國艾滋病病毒的流行已從高位人群擴展到普通社會群眾,給社會公共衛(wèi)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4]?;诖?,為分析針對艾滋病患者的有效護理對策,提高其生活質量,我院對收治的患者進行了對比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60 例艾滋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5 例,女25 例。年齡22 ~41 歲,平均年齡為(29.91 ±3.22)歲。所有入選研究的患者均符合艾滋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健康教育、藥物指導,觀察其心理訴求與反應。與患者交談時,從患者的性別、教育水平、生活環(huán)境、性格特點等方面出發(fā),進行情感交流,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礎,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給予其相應的精神支持。告知患者與艾滋病發(fā)生、進展、預防相關的知識內容,整理相關的健康教育資料,發(fā)放給每位患者,使患者了解藥物治療的作用,強化營養(yǎng)支持,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提升患者機體的抵抗能力。盡可能多地鼓勵患者,使其樹立治療的信心,充分調動患者治療的主動性。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護理認知干預:(1)尊重患者人格。護理人員要避免對患者的冷漠態(tài)度,給予微笑服務,通過護理人員真誠的微笑、關切的眼神讓患者找回自己的尊嚴,重塑生活的信心。(2)疾病知識指導。艾滋病患者由于對疾病預后絕望,容易產生抑郁、焦慮,抑郁會影響艾滋病患者的服藥依從性[4]。護理人員要及時給患者講解艾滋病常識、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性及藥物不良反應,如何預防及減輕不良反應,如何堅持服藥,以增強其治療依從性。告知患者要嚴格遵醫(yī)囑定時定量服藥,不能隨意更改服藥時間、劑量或者中斷治療。指導患者高度警惕如下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咳嗽、氣促、頭痛、嘔吐、腹瀉、皮疹、口腔潰瘍、視力變化等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與包床醫(yī)師聯(lián)系。(3)加強同伴教育,增強生活信心。艾滋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對生活充滿絕望,對治療無信心,容易自暴自棄,可采用同伴教育方法,解答患者疑問,為他們提供傾訴的機會[2],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有研究發(fā)現(xiàn),以同伴作為督導員可以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3],也給艾滋病患者間提供了一個平等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在這里沒有冷漠、沒有歧視,有的只是針對疾病的健康宣教及如何戰(zhàn)勝疾病,增強回歸家庭和社會的勇氣和信心的良好氛圍,提高了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4)延伸護理服務??赏ㄟ^創(chuàng)建QQ 群,讓患者自愿加入,患者有什么話題哪怕是隱私性的問題,都愿在這個群里與醫(yī)護人員和病友坦誠交流,以此來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對心理障礙較為明顯患者,采用移情易性法,叮囑患者轉移注意力,通過閱讀書籍、聆聽舒緩的音樂來保持心態(tài)平和,從不良心理狀態(tài)中脫離而出,保持其身心健康。遵循啟發(fā)式的護理原則,使患者全面認識到與艾滋病相關的社會、醫(yī)學心理學及倫理知識,使患者樹立對疾病的正確認識,促使其正視疾病,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5)情志導引。督促患者養(yǎng)心安神,自主調節(jié)自身的情志活動,采取心情勝情法,戰(zhàn)勝疾病對患者的情志刺激,鼓勵患者進行自我傾訴,釋放心理壓力與負擔,解除心理負荷。(6)生活指導。避免到公共場所活動,注意個人衛(wèi)生,不要接觸結核、帶狀皰疹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7)給患者講解預防疾病傳播的知識和技術,戒除不良行為,如同性戀、靜脈吸毒、性亂等。
1.3 評價標準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5]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抑郁狀態(tài)進行評分。同時對每位患者發(fā)放抗病毒治療性問卷實施調查,內容包括遵醫(yī)囑、定期復診、飲食均衡、規(guī)律作息、不擅自停藥等方面的內容。可完成7 個及以上的項目則視為完全依從??赏瓿身椖吭? ~6 個之間則視為不完全依從,<1 個則視為不依從。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抑郁發(fā)生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抑郁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比(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比(例)
艾滋病又稱免疫缺陷綜合征,屬于慢性傳染疾病的范疇,有其不可根治性特征。部分患者在感染HIV 病毒后,大多數(shù)均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較易產生焦慮、害怕、憤怒、恐懼、悲傷等負面情緒。采取有效的情志及心理護理措施,是糾正患者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度過感染期的有效方式[6]。
目前臨床上尚未研發(fā)出對艾滋病治療的有效疫苗,同時也不存在相關的特效型治療方案。在確診后,患者可能產生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害怕受到朋友的歧視,同時擔憂家屬可能受到相關的牽連,同時對日后的工作與生活產生焦慮與煩躁的情緒。部分患者則可能在接受長時間的治療后,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而產生悲觀、絕望的情緒,對生活喪失信心,出現(xiàn)抑郁表現(xiàn)[7]。嚴重情況下,可能產生自殘或自殺的行為表現(xiàn)。同時艾滋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可能會對其抗病毒治療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削弱及復診與治療的依從性,進而加重病情。因此,必須強化對患者的心理及情志護理,糾正其不良情緒。
給予艾滋病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可有效降低患者負面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彌補藥物治療的缺陷,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在患者抗病毒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展開情志護理與個性化心理針對護理,堅持隨訪,并在治療過程中貫徹藥物督導,可有效解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不同的問題,改善其治療狀態(tài),使其配合治療,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在本組研究中,采用情志護理聯(lián)合心理干預護理的觀察組患者抑郁發(fā)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服藥完全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也進一步證實,對艾滋病患者采取情志聯(lián)合心理干預護理的模式,可明顯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糾正其不良情緒,提高服藥的依從性,值得推廣。
[1]徐六妹,吳寶紅,陳素青,等.護理干預對艾滋病患者HAART 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4,28(3):224-226.
[2]顧 培.護理人員對艾滋病患者歧視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19-20.
[3]呂 露,陶翠菊.吸毒艾滋病60 例臨床特點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9):64-65.
[4]徐 艷,白春琴,范春紅,等.心理護理干預對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2,27(1):71-73.
[5]許小明,覃鶯來,胡云詩,等.艾滋病患者健康管理對服藥依從性及隨訪率影響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57-58.
[6]古慧英.早期優(yōu)質護理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應用[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11):1636-1639.
[7]秦紅英,趙清霞,何 云,等.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依從性教育方式探討[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6):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