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
父親永遠定格在24歲
王佩民對父親王孝和的最初記憶,始于每逢清明掃墓時。這一天,從楊樹浦發(fā)電廠開來的黑色商務車會帶上奶奶、媽媽、姐姐和自己,駛向虹橋公墓。記憶的畫面中,有墓地上夾道的市民以憐愛的眼神望著自己和姐姐:啊,她們就是王孝和的一雙女兒;更有陳毅市長在臨時搭建的篷房內(nèi),向他們一家人噓寒問暖:生活上過得好嗎?有沒有什么困難?王佩民未曾親眼見過父親,在王孝和就義的三周后,她呱呱墜地。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佩民從母親忻玉英的口中了解到了更多有關父親的往事,比如,他倆的婚姻。正如當時的風俗傳統(tǒng),王孝和與忻玉英的婚姻是長輩們很早就定下的娃娃親。但最初,出生于上海又曾就讀于勵志英文??茖W校的王孝和,對這樁父母之命的姻緣有過強烈的掙扎,甚至還寫了悔婚信。好在,故事后來的發(fā)展柳暗花明,足以羨煞婚姻不得志的一眾文人墨客,“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就一見如故,真心愛上了對方。”王佩民說道,和著溫暖的情感。1946年,王孝和與忻玉英喜結(jié)連理。一年后,兩人誕下愛情的結(jié)晶,王佩民的姐姐王佩琴。
工作中的王孝和,是一個極其忙碌的人。他忙碌于自己顯見的身份,楊樹浦發(fā)電廠工會常務理事,也更操心于隱藏的身份,中共地下黨員。雙重的角色,亦是雙倍的危險與壓力。對于工人,王孝和飽含熱情與憐憫之心,甘愿身先士卒為他們謀權(quán)利、謀幸福;而面對身邊錯綜復雜的國民黨勢力,他又以超凡的智慧周旋應對,做到滴水不漏。難以想象,一位僅僅20出頭的年輕人是何以做到這一切的,其間的重壓,他又是如何承受的。
王孝和被捕于1948年4月21日的上班途中。事實上,早在20多天前,國民黨欲逮捕他的風聲就已傳出。但無論妻子忻玉英怎樣勸其躲避寧波老家,王孝和都斷然拒絕了。他為什么執(zhí)念選擇留守呢?“因為爸爸沒有接到黨組織讓他撤離的指示。其實,上級已經(jīng)下達了撤離指示,但因為交通員沒找到,沒有通知到爸爸。他組織紀律太強了!”王佩民扼腕嘆息。
歷史無法重來,王孝和也愿意淡然地面對一切。如今流傳于世的,有他在就義前分別寫給妻子、父母、獄友的3封遺書。然而鮮為人知,在生命的最后5個多月中,王孝和還寫了50來封家信致最親愛的妻子,至今還保留著47封。若不是2001年王佩民于市檔案局的意外發(fā)現(xiàn),這些信才得以重見天日,也才得以讓后世更真切地認識他,走進英雄那不被禁錮的精神世界。
身未動,心已遠。王孝和沒有因為身陷囹圄而喪了志氣,也沒有因為肉體的痛苦,及隨時可能面對的死亡而失了盼望。一如往常,他安慰妻子莫為自己的境遇過度悲傷,關心年事已高的父母身體是否康健,牽掛嗷嗷待哺的幼女已能否走路,也對即將出世的王佩民做著各種細致的安排?!皬母鞣矫婵磥恚姆置涞攸c是三馬路比楊樹浦來得好,相差的只有地位寬狹與鬧靜問題……但愿你分娩順利!未來的孩子就喚他叫佩民!”
圖為王佩民
與此同時,他也依舊苦中作樂,為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而萬分感恩?!吧现芪搴萌菀渍娇梢耘c您接見了,心里真是說不出的愉快……有個姓陳的朋友送來粽子十只當即我就與難友們一下子吃了,其味道之好沒有一個不稱贊。”
由《大公報》記者馬賡伯拍攝的一組王孝和于9月30日最后一次庭審及遇難后的照片,成為王佩民一生認識父親的主要影像。多少年來,每當想念父親時,她都會翻開相冊看一看。雖然自己也快進入古稀之年,但只要一見到父親淡定自若、笑對死亡的青春臉龐,莫名的哀傷依然能隨著熱淚噴涌而出,久久不能自已。
當自己已漸漸老去,而影像中的父親卻依然年輕。這該是怎樣的一種滋味呢?是痛苦嗎?當然是。對于王佩民一家來說,王孝和的過早離去,是何等的不幸。她與姐姐王佩琴承受了太多本應不由他們承受的生命之重。但,也是帶著盼望的,“因為我可以純粹地說一句,我的父親永遠年輕!”王佩民說道。是啊,在她的體內(nèi),流淌著父親的熱血,也承載他忠誠、智慧與樂觀的品格,且將代代相傳,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