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隍信仰的起源
城隍神是中國民眾普遍奉祀的神祈之一。原為民間信仰中擔任保護城池的職能,后來發(fā)展為守護一方平安。關(guān)于城隍祭祀最早的起源,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最早來自于《禮記》天子八蠟中的水庸神?!抖Y記·郊特性》:
天子大臘八。伊耄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薔而祭司薔也。祭百種,以報薔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p>
歷代學者對水庸都做過一些闡釋,鄭玄注曰:“水庸,溝也。”孔穎達疏曰:“坊者所以蓄水,亦以障水,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謂祭此坊與水庸之神?!眲⒊袧稍凇洞好鲏粲噤洝分薪忉尀椋骸吧w蠟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則隍也,庸者城也?!庇梢陨辖忉尶梢源笾碌贸?,最初城隍神的雛形應(yīng)該屬于自然神。
“城隍”一詞最早見于《后漢書·班彪傳》,“時京師修起宮室,浚繕城隍”,這里的城隍指的是城池。據(jù)說三國時代在蕪湖就有了城隍廟,但真正見于正史記載的城隍神祠則是在六朝?!侗饼R書·慕容偐傳》記載:當時北齊與梁朝在荊州一帶對抗。北齊大將慕容偐鎮(zhèn)守郢城,梁朝的大都督侯瑱率軍緊逼城下。久攻不下,便在通往郢城的水路要道上種了水草,意圖阻止北齊糧草運行,情況危急。當時城中有神祠一所,慕容偐應(yīng)士卒心愿,向城隍神禱告,不久風涌波翻,沖開了梁朝軍隊的水上封鎖。城中人大喜,以為有神仙相助。自北齊開始,城隍信仰不斷擴大,城隍廟遍及江南地區(qū)。到了宋代城隍信仰被列入國家祭祀,趙與時在《賓退錄》卷八記載:“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背⒊鲇诤葱l(wèi)地方安全的目的,對城隍不斷賜封名號,以示尊崇。南宋的都城在臨安,朝廷便賜臨安的城隍廟號“永固”,借城隍之力保護都城意圖十分明顯。在宋代,城隍除了捍衛(wèi)城池安全,還執(zhí)掌人們的福祉外,還成為了對應(yīng)人間官僚系統(tǒng)的陰間官員,城隍開始主管冥籍。明清時期,形成了完整的城隍信仰體系。城隍除了傳統(tǒng)保護地方、的祈福禳災(zāi)的功能外,又賦予了他監(jiān)察社會人事的新功能。凡忤逆不孝、不敬六親、奸盜偽詐之人,“神必報于城隍,發(fā)露其事”,讓官府懲辦。對于孝順父母、和睦六親、遵禮守法的善良之人,“神必達之城隍,陰加佑護”,使其家道安和,農(nóng)事順利【1】。
二、城隍信仰的儀式
城隍神自唐代便由自然神向人格神轉(zhuǎn)變,能勝任城隍這一職位的人大致分為以下六種:“地方官城隍”型、“功臣城隍”型、“正直者城隍”型、“行善者城隍”型、“神能者城隍”型、“善鬼城隍”型。明朱元璋對其的祭祀有了規(guī)定,集中在清明、中元、十月初一。在這期間舉行城隍出巡,民間俗稱“三巡會”【2】。其形式大致如下:
1、 請城隍神
請城隍神是非常隆重和嚴肅的,往往由地方最高長官親自主持儀式,對城隍三百九叩首。寫一篇言辭懇切的告文,祈求他懲惡揚善。然后燒掉,民眾認為只有這樣,城隍才會按告文所說行事。
2、城隍出巡
城隍出巡的程式各地大同小異,主要由以下三部分:(1)抬城隍,在廟外放一頂轎子,由住在廟里的人把他抱起放入轎內(nèi)。城隍被抬到臨時搭起的大座上接受跪拜;(2)娛樂城隍,城隍坐定后,民間藝人表演各種技藝,人神共樂。(3)巡街,由八面對鑼開道,八個放牌背“肅靜”、“回避”牌,城隍坐在由八人抬的轎子里,后面跟著鬼吏鬼卒們,如黑白無常。鬼吏后面是“罪人”隊。 這些人由少男、少女充當。他們頭纏黑紗,手戴木銬。他們大多由于曾經(jīng)患過重病,父母向城隍禱告,他們病好后,城隍出殿時為其當罪人。也有少數(shù)是由于父母特別寵愛,先讓他做“罪人”以后可消災(zāi)祛病,順利長大。
三、溫州的城隍廟
城隍廟作為一個神圣與世俗融合的地方,其空間布局很有特色。以溫州的城隍廟為例。溫州城隍廟大門內(nèi)右邊有一匹名叫“追風”的白馬,左邊是一匹名叫“掣電”的黑馬。據(jù)說這兩匹高大的泥塑駿馬都是神的坐騎。穿過禮儀門,庭院里建有造型精美的戲臺。溫州歷史上有“演神戲”來酬謝各類神仙的民俗。戲臺的正對面是該廟宇的主體建筑——城隍大殿。高冠博帶的城隍神,神態(tài)威嚴地端坐在神龕內(nèi)。左右兩側(cè)分別是文、武判官。大廳的兩側(cè)是長長的回廊。右邊的回廊供奉五瘟神、火神爺,以及“六部曹”中的三尊神像——禮部、戶部、吏部。左邊的回廊則設(shè)有“六部曹”中的另外三尊神像——兵部、刑部、工部。把陽間的官僚系統(tǒng)與陰間相對應(yīng),共同治理這座城市以及所管轄的居民。 封建社會設(shè)有六部尚書,溫州城隍廟也相應(yīng)地設(shè)有6個部曹。每個部曹坐神像的左右,各侍立一個真人大小的隨從。其中第一尊是“禮部”,一個比真人大且留著胡須,相貌和藹可親的老人。兩個隨從一個面帶微笑,一個陰沉著臉,他們分別執(zhí)掌人間的功名利祿和生死賞罰。第二尊是個正值中年的“戶部”,他的職責是與信眾的子孫后代的興衰及家庭財富有關(guān)。第三尊是“吏部”,一個留著胡須的中年人,他的職責是記錄本地官員的行為,并掌管人們放生等德行。第四尊是“兵部”,一個掌管游魂、火災(zāi)、殺生及陰間士兵的老人。第五尊是懲罰惡人,并主管瘟疫和惡毒語言的“刑部”。第六尊是 “工部”,他記錄自愿修橋補路、資助渡口擺渡和公用燈火、給寺院捐錢等善行,同時也記錄搶劫等罪惡。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吏部”, 他除了記錄地方贓官受賄和壓榨百姓的行為外,還觀察誰對父母孝、對兄弟悌、對朋友義【3】。
案:城隍神從自然神演變會人格神,究其根本動機則是由于人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冥界的神靈,希望他們能夠為民主持公道,為民造福。城隍神“督官懾民”的職能,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城市市民倫理道德觀念的“教化場”,從城隍神到城隍廟的其他神靈,從城隍廟里的內(nèi)部布局到各種擺設(shè)甚至廟聯(lián),構(gòu)成了一個龐大的“揚善戒惡”的磁場,以此凈化民眾的心靈、針砭丑惡,對他們良好的道德體系的維護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漫說城隍信仰》,中國論文網(wǎng)
[2]顧希佳,《傳統(tǒng)廟會的當代意義:以浙江為例》【J】,浙江學刊,2010
[3]《 溫州城隍廟的過去和今日》 ,柒零叁網(wǎng)
作者簡介:崔婷婷(1989-),女,漢族,安徽臨泉人,在讀碩士,單位:溫州大學,研究方向:民間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