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的板橋,常常坐對紙窗竹影,鋪開筆墨畫起他最愛的竹子?!扒镲L昨夜窗前過”,他看見清風在竹葉間穿行,看見竹子搖曳的樣子。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diào)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則相通,同時強調(diào)構(gòu)思與熟練技巧的結(jié)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這幅《竹石圖》中,壁立突兀的石崖之下有一叢翠竹,竹石的右上側(cè)便是那首膾炙人口的五言詩,抒發(fā)著竹之高潔同作者的旨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亂崖中。千磨萬折還堅勁,任爾顛狂四面風”。詩后署“充軒老父臺先生政,板橋弟燮”等12個小字,再鈐“鄭板橋”之陰文方印“老而作畫”之陰文長印。如此看來,這是鄭板橋老年之作,是與叫做“充軒”的老先生的酬酢之作。鄭板橋的畫竹之法中有明顯的書法用筆,這是他依據(jù)“書畫同源”之理,取蘇軾、黃庭堅“書法之關(guān)紐,透入于畫”,自云“東坡、魯直作書非竹也,而吾之畫竹往往學(xué)之。黃書飄灑而瘦,吾竹中瘦葉學(xué)之;東坡書短悍而肥,吾竹中肥葉學(xué)之。此吾之取法于書也。”為此,他的畫竹之法中有明顯書法用筆,竹葉不僅帶黃體瘦筆和蘇體肥鋒,又呈隸屬之撇捺,竹干亦具圓潤之篆意。畫上的石崖,雄渾樸茂,不同于一般文人畫中的玲瓏剔透、柔曲圓潤的太湖石,它那樣地堅峭硬崛,雖然形態(tài)上缺少比例和諧之美,卻透著一股雄健剛直之氣,這是因為鄭板橋遵從蘇軾的“丑石說”,即丑可以轉(zhuǎn)化為美,丑中有美,以丑為美、為奇,進而突出了石頭的雄與秀,正如他自己所云“燮畫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這幅畫詩、書、畫三者交相輝映,不但筆墨韻味十足,而且作品豐富的主題也耐人尋味——在紛繁擾攘的世間,竹以其志節(jié),屹立崖頭,咬定青山,可以抵御八面來風,反映了作者本人孤傲不群、特立獨行的志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