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輝
[摘要]在翻譯諸如湖南花鼓戲之類的地方戲劇的時候,文化缺省現(xiàn)象對翻譯工作者而言是個巨大挑戰(zhàn)。文化缺省可以提高交際效率,給異域觀眾帶來審美愉悅,對其翻譯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策略值得探討。
[關(guān)鍵詞]文化缺?。唤浑H效率;審美愉悅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83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174-02
[本刊網(wǎng)址] 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近年來,湖南花鼓戲在唱腔、題材方面有了很大改變,吸引了大量境外游客。但是花鼓戲要想成為對外旅游的主打項目,還需要翻譯工作者憑借自己的審美知識,盡力減少因文化缺省帶來的文化意義的喪失,使外國游客欣賞到花鼓戲中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進而激發(fā)外國游客對湖南地方文化的興趣,達到打造旅游強省的目標。
二、文化缺省
通常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時會相互假設(shè)對方了解自己話語中涉及的、與習語典故等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知識,也就是那些被認為是眾所周知的知識。因此,為了提高交流效率,交際雙方會省略這些顯而易見的內(nèi)容,這就是文化缺省。“從語言交際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為了使語言簡潔,從而提高交際效率。”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會大量地采用文化缺省,不僅可以大幅度節(jié)省篇章,而且可以避免自己的文章過于平鋪直敘,從而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而讀者通過填補原文的語義空白,能夠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獲得審美愉悅。
但是,文化缺省經(jīng)常使翻譯者陷入兩難的困境。文化缺省是一種具有鮮明文化特性的(culture-specific)交際現(xiàn)象,是某一文化內(nèi)部運動的結(jié)果,某些文化現(xiàn)象只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當中,“真正認識、把握異域文化的真諦,領(lǐng)悟到其精髓,再以另一種語言,去傳達異域文化的真諦,是一個無比艱難的過程,其中有著難以克服的重重障礙”。如果文化缺省沒有得到有效的翻譯,就會給譯文讀者帶來意義真空,譯文讀者的欣賞進程被人為割裂,而無法獲得閱讀的愉悅。因此,翻譯工作者有必要重構(gòu)原文中缺省的文化內(nèi)容,幫助譯文讀者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認知隔閡,實現(xiàn)原文應(yīng)有的文化價值。例如:
北靜王見他語言清朗,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可量也。(節(jié)選自《紅樓夢》第十五回)
Delighted that evervthing Bao-yu said was so clear and to thepoint,the prince observed to Jia Zheng that“the young phoenixwas worthv of his sire.I trust I shall not offend you by saying so toyour face,”he said,“but I venture to prophesy that this fledglingof yours will one day'sing sweeter than the parent bird'”.(霍克斯譯)
The clarity and fluency of Baovu's answers made the princetum to observe to Jia Zheng,“Your son is trulv a dragon's colt oryoung phoe? nix. Mav I venture to predict that in time to come thisyoung phoenix may even surpass the old one?”(楊憲益譯)
名著《紅樓夢》的英文譯本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大衛(wèi).霍克斯(David Hawkes)譯本(The StorV of the Stone)和中國翻譯家楊憲益和夫人戴乃迭的合譯本(A Dream of RedMansions)。在上例中,楊憲益將龍駒翻譯成dragon's colt。龍駒寓意為青年才俊,而colt在牛津現(xiàn)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當中的定義是:(1) young horse(male) up to the age of 4 or 5;(2)(fig)young man with little experience。很明顯,dragon's colt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與漢語言文化中的龍駒相差甚遠?;艨怂箤⒑笪闹小半r鳳清于老鳳聲”譯為“this fledgling of yours will oneday sing sweeter than the parent bird.”雖然符合了西方的語言習慣,但是植根于中國人頭腦中“雛鳳”的形象在翻譯中已經(jīng)消失殆盡。
很明顯,雖然上述譯文的大部分讀者獲得了與原文讀者相近的語義連貫和內(nèi)容理解,但審美效果卻相差甚遠。因此,“在翻譯理論和實踐中,恰當?shù)靥幚砦幕蛩氐膯栴}就顯得格外重要?!?/p>
三、花鼓戲中文化缺省部分的翻譯策略
在觀看諸如花鼓戲之類的地方戲曲時,外國觀眾欣賞的不僅是優(yōu)美的唱腔、炫麗的舞臺動作或充滿異域風情的戲曲服飾,他們更希望借助淺顯易懂的歌詞去理解劇情,掌握人物性格特點和戲曲要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進而獲得嶄新的審美體驗。
在翻譯花鼓戲劇文時,譯者不能過多地采用歸化策略去處理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這樣會嚴重地阻礙譯文讀者了解并欣賞原文的異質(zhì)文化。例如《劉??抽浴分械摹按髢裣晌也粣?,要學織女配牛郎”,大儺神仙是道家中修煉到萬壽無疆,具有種種神通的等級最高的神仙稱號,有些譯者為了補償英語讀者的文化缺省,將其翻譯成“God”,認為信仰基督教的讀者可以更容易地接受這一形象。但是這一形象轉(zhuǎn)換雖然適合西方讀者的心理文化,卻忽視了中國本土的宗教信仰,因而是不恰當?shù)?。如將“牛郎配織女”翻譯成“Romeo and Juliet”,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譯文具有嚴重的缺陷。事實上,譯者為了照顧譯文讀者的接受力而歸化了原文的異質(zhì)文化,譯文讀者就失去了閱讀譯文的意義,因為異質(zhì)文化本身就是原文意義的組成部分。endprint
譯者盡可能通過直譯的方式保留原劇的異域特色,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的習語和典故等內(nèi)容能喚起原文讀者內(nèi)心的特別感受,更重要的是,“使用這種翻譯方法,選作翻譯的原著得到了景仰和尊重”。但是當語言負載的文化差異大到無法得到語義對等的時候,只能通過增譯或直譯加注等策略,結(jié)合戲曲表演者的表演使觀眾獲得期望中的反應(yīng)。例如《劉??抽浴分械摹按髢裣?、千金之體”、“連理枝頭比翼鳥,粉蝶成對映晨窗”、“織女配牛郎”等跟民間傳說相關(guān)的表述,《三喜臨門》中的“再好的金龜我不眼淺,我吃秤砣鐵心定主意”中的文學典故,以及《補鍋》中的“干革命不分貴和賤”、“補鍋組”等具有鮮明時代背景的內(nèi)容都需翻譯補償。否則,簡單地將粉蝶、牛郎和金龜?shù)确g成pink butterfly、Cowherd和gold tortoise,外國觀眾就會不知所云。在翻譯這樣的詞語時,譯者最好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來補償譯文讀者的文化缺省。雖然,任何翻譯都會有語義內(nèi)容的損失,但直譯加注的方法可以把翻譯中的文化分損減少到最小的程度。比如“連理枝頭比翼鳥,粉蝶成對映晨窗”如果僅僅譯成“On branches interlocked stood two Iove hirds,bythe window in the moming fluttered pink butterflies in pairs”,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風采就會丟得精光。但是如果譯者添加注釋為英語讀者補充說明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和金龜代表女婿的來由,文化虧損就會被限制在最小的程度。
然而,不可忽視的一個事實是,中國戲劇表演很少甚至基本不提供字幕,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增譯或加注翻譯變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李四清等人認為,要讓不熟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通外國人看懂京劇,尤其是文戲,就必須不僅在表演過程中提供英文字幕,還必須在表演前通過京劇體驗活動,特別是通過發(fā)放劇情介紹的小冊子去補充說明劇本中文化缺省的內(nèi)涵,外國觀眾才能克服語言和文化障礙,真正理解并欣賞京劇?;ü膽騽F對外演出也可借鑒上述經(jīng)驗,只有這樣,劇目中文化缺省部分的翻譯補償才成為可能。
四、結(jié)語
花鼓戲中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中蘊含著民族語言的魅力,在文化交流中需要廣大翻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能傳達給異域讀者。同時,政府應(yīng)建立相應(yīng)的制度去加強花鼓戲翻譯工作的組織與管理,讓這些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獲得更多的國際關(guān)注,進而為湖南對外旅游的發(fā)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大來.從翻譯的文化功能看翻譯中文化缺省補償?shù)脑瓌t[J].外語研究,2004(6):68-70.
[2]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6):55-60.
[3]許鈞.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比較文學,1997(2):71.
[4]喬治·穆南,許鈞.翻譯與文化的多樣性[J].語言與翻譯,1991(1):73-77.
[5]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147-150.
[6]李四清.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翻譯與傳播京劇跨文化交流的對策研究[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4(1):106-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