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介紹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中評量問句。評量問句乃呈現(xiàn)了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核心架構。以數(shù)字來代替語言的描述的評量問句,極具彈性地協(xié)助當事人能將抽象的觀點與情緒的內容與強度量化表達,也能協(xié)助當事人在看到晤談的終極目標、形成下一步驟或進步的同時,提高當事人的意愿與信心,并向具現(xiàn)實感的更小目標邁進。
關鍵詞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評量問句;量化表達
分類號 B84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中的評量問句(scaling question)是一個非常有效用的代表技術之一。
評量問句運用了一刻度量尺的工具,此一刻度量尺通常為十個刻度(也可依需要改為百分制或五分制),常見頂端的10分常是代表當事人所欲的結果或奇跡的圖像,1分則為相對的低點,再詢問當事人目前所處的位置,及其與奇跡愿景的距離與差異,進而逐步引發(fā)當事人在朝著自己所欲愿景的方向下,以適合自己的速度與方式,向前邁進一步。所以,評量問句經(jīng)常接在奇跡問句之后使用,而有“奇跡評量”的雅稱(De Shazer, Dolan, Korman, & Trepper, 2007)。
除詢問奇跡愿景之外,咨詢師藉由評量問句1到10分的評量,邀請當事人將自己對任何事物的觀點、印象、與預測放進評量,包括認知與情緒的狀態(tài)、對目標與例外的看法、有用資源與所需協(xié)助、以及進步與改變的觀察等不同重要向度;咨詢師只需提出最高與最低點所代表的意義,再由當事人來評量他自身的知覺以及思考別人可能會給予的評量分數(shù)即可(Pichot & Dolan, 2003)。這些向度的評量與討論,將而幫助了當事人表達出對于過去經(jīng)驗的復雜感覺,同時評估了未來的可能性,而把處于困境中的當事人常見之強烈而抽象模糊反應,轉化為更具體、可測量以及可介入的行動(De Jong & Berg, 2007; Hansen, 2005)。
1 運用評量問句的基本原則
處于困境中的當事人往往難以主動提出任何例外,或是不愿描述自己太多生活細節(jié),此時,評量問句就是很適當?shù)墓ぞ?,因為當事人只需要說分數(shù),甚至不需要詳述分數(shù)背景的確實內容(特別是負面的事實),仍能使晤談繼續(xù)往前邁進。若當事人的情感狀態(tài)可以被確認接納、被審慎地評估時,其將能幫助當事人辨認出他們可以做哪些想做的事或必須做的事,進而影響與改變因困境所產(chǎn)生的情感狀態(tài)。即使是面對有創(chuàng)傷的人,評量問句將協(xié)助當事人能開始溝通他們的需求,產(chǎn)生處理情緒的“有效行動”,而此也具有暗示痛苦不會如此一直惡劣地纏著當事人的效應(Berg & Dolan, 2001)。例如:
“如果10分表示問題解決時你能過你想要過的日子了,1分表示當時你很痛苦地決定必須打電話預約晤談,今天你來到晤談室了,你覺得你目前在幾分的位置?”
“如果1分表示目前的情況很糟,10分表示情況慢慢在恢復正常了,你現(xiàn)在會給自己打幾分?什么力量讓你不是處在最低分?”
“10分表示你可以看到一點點的希望與亮光,1分表示完全沒有希望感,你目前在幾分?”
“何以能有此分數(shù)?你是怎么做的?什么幫助了你?”
“需要什么才能繼續(xù)維持這個分數(shù)?”
“這三個月來有比現(xiàn)在分數(shù)更高的時候嗎師”
“需要發(fā)生什么才能現(xiàn)在的你往上走1分?”
為使評量問句的回答對當事人產(chǎn)生作用,咨詢師要記得要先多問當事人“何以能有目前的分數(shù)”、“曾經(jīng)有過更高的分數(shù)”與“如何使分數(shù)增加”等問句;當提及變得高1分時,可先詢問“高1分會與現(xiàn)在有何不同”的差異問句,以及“周圍重要他人所見所想與當事人的差異”等刺激,才能使當事人有所暖身,而可激發(fā)出增加1分的靈感。此外,咨詢師不可預設當事人打出的分數(shù)高低的意義,例如1~3分不見得在當事人的標準中是較低的分數(shù);每位當事人對每個分數(shù)的間隔與標準,也不盡相同(Korman, 2011)。
使用評量問句時,咨詢師仍須同步于當事人的狀態(tài)且穩(wěn)扎穩(wěn)打的進行,不可急進地將當事人推至某一個評量量尺或變得好些的位置。例如,咨詢師需注意當事人目前的能量與改變的意愿,若當事人的能量意愿偏高,則可多加詢問:為了使分數(shù)更接近奇跡1分,當事人本人需要做些什么;若當事人的能量意愿偏低,則改為先探問“如何先維持平穩(wěn)?”“周遭需要發(fā)生什么?”,以使當事人覺得壓迫感不會那么高,也比較容易掌握。倘若當事人于回答如何提高1分的描述是很多、很難執(zhí)行時,咨詢師要再次提醒當事人,只是1分的間距;或者以增加0.5 或 0.1的小分數(shù)來引導當事人思考真正的一小步。而如果當事人表示不知道如何回答量尺分數(shù)所代表的意義時,至少表示當事人并不否認已經(jīng)擁有一些優(yōu)勢力量;面對當事人的不知道,咨詢師可以請他想想,或換向度再加以詢問,或過一會兒再次邀請之(De Jong & Berg, 2007 ; Pichot & Dolan, 2003)。因此,咨詢師需要視當事人的情況,可以如何更朝向目標構成的方向前進,而建立起一個小小的、可行的、符合現(xiàn)實的良好目標與行動(許維素,2013)。
若要評量問句大大發(fā)揮效能,咨詢師需要創(chuàng)意地依據(jù)當事人的表述與所重視之處,設計、訂定評量向度的高、低分兩極所代表的意思,亦即,評量問句的量尺必須符合當事人對話當下的脈絡與需要,所謂的較好與較差的兩端,還是得視對話的方向而定,咨詢師可依當事人討論的話題與情況,來選擇適當?shù)脑u量向度。咨詢師需盡可能地讓當事人的評量分數(shù)可以“說話”,也唯有由當事人與咨詢師共同建構出來的數(shù)字才具有意義,也才能協(xié)助當事人及咨詢師了解與澄清處于困境的情況,并啟動任何改變的可能(許維素,2009)。
由于當事人身處困境狀態(tài)的獨特性,咨詢師在選擇評量問句的兩端時,需要透共專注傾聽、不預設的態(tài)度以及晤談的共同理解基礎,配合當事人的狀態(tài)以及曾描述過的事項,細膩地設計引發(fā)各種微小正向力量的向度,而同步于當事人的整體知覺與情緒狀態(tài),不躁進的推進建構解決之道。亦即,一本SFBT的精神,咨詢師以評量問句來了解當事人與推進改變的過程,都是在接納、尊重而不駁斥當事人任何主觀的評量,且不放棄在當事人所認同的方向、方法與速度上,來引導當事人擴大與轉化知覺,而能漸進改變(許維素,2014)。
2 評量問句的多元變化應用
同時,透過評量問句與當事人互動,咨詢師還可以搜集一些當事人在困境或危機中的相關背景資料,即使會帶有一些問題導向的探問機制,SFBT都以評估并提高當事人現(xiàn)今的安全性為主要目的。即使當事人有身陷囹圄之感,SFBT咨詢師都持續(xù)抱持著未來導向,試圖了解當事人希望他的生活可以有什么改變,以及他需要做什么才能造成此改變;因為倘若當事人對所欲改變描述地越具體、越多的細節(jié)產(chǎn)生時,當事人改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Pichot & Dolan, 2003)。對經(jīng)歷痛苦或失落的當事人來說,評量問句具體與可測量的特性能讓他們在第一次晤談后即能感受到自己想要的方向,這往往能帶給他們希望感與期待的力量,也能看到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力量或改變(Berg & Reuss, 1998; Hansen, 2005; Simon, 2010),例如:
“面對這個困難的情況,若以一個量尺來評分,10分代表你處理與應付這個情況還不錯,1分是代表著你一點都無法處理、應付,你覺得自己目前是在幾分?”
“如果10分代表你對自己可以面對這個困境很有信心,1分代表你沒有信心,你打幾分?”
“何以還有4分?4分代表著什么?”
“你做了什么讓情況還有4分?”
“如果要再往前走一格,你需要多少時間停留在此分數(shù)上?”
“如果你能正常早起,你認為可用幾分來代表?”
咨詢師也可調整與設計評量的兩極向度,而使當事人回答時,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進展或引發(fā)因應之能力:
“如果1分表示你覺得這困境帶給你的壓力很大,10分表示你很平靜地面對這一切,你覺得困境剛發(fā)生時是幾分?”
“我知道你正處于一個困難的時期,我也看到你很努力地在解決問題,所以我很好奇你覺得目前自己解決問題的情況究竟如何:如果有一個量尺,1分表示你就只是在處理問題而已,10分表示你覺得你在處理問題時,表現(xiàn)得比你原先想象得還要好,你覺得自己目前在幾分?”
“你是怎么做到的?”
“曾經(jīng)有過更高的分數(shù)嗎?”
“那時是如何發(fā)生的?”
“你覺得如何讓它更常發(fā)生?”
必要時,咨詢師也可直接針對當事人有可能會結束自己生命的議題進行討論:
“你需要在情緒穩(wěn)定的這個量尺上的幾分位置,你覺得你才不會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以1到10分來評分,1分代表著你可能會決定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10分表示奇跡已發(fā)生的日子,來晤談之前的你是幾分?”
“決定來晤談時的你是幾分?”
“現(xiàn)在的你是幾分?”
“到幾分左右你覺得可以不用再來?”
“你說你目前是在2分的位置,要能留在2分位置,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是你一定得記得繼續(xù)做的?”
“另一個也得記得繼續(xù)做的重要事情是什么?”
“你需要什么,才能幫助你自己不往下掉1分?”
“需要發(fā)生什么,才能減少想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
“如果你能到3分時,你會是什么樣子?”
“你會做些什么事是現(xiàn)在尚未做或不能做的?”
“或者不用做些什么事是現(xiàn)在必須做的?”
“發(fā)生了什么,才能讓你好一點而增加0.5分?”
“你的感受、想法、行動會有何不同?”
當然,詢問評量問句時,咨詢師記得多連結當事人的情緒、想法、行動,以擴大當事人的知覺;咨詢師也可多加連結“關系問句”的使用,詢問重要他人的觀察或在同一向度上的評量為何,讓當事人覺察到外界對他的看法與自己的落差,而獲得支持或現(xiàn)實感,對處于困境的當事人來說特別重要。當關系問句與評量問句相互結合時,更能使兩個問句的交互作用產(chǎn)生更佳的引導效益:
“若一位十分了解你的人來分別評量你克服困境的決心、信心以及積極程度,他又會打幾分?”
“何以與你的分數(shù)不同?”
“他認為若發(fā)生什么事,則會讓他評量的各分數(shù)再增加1分?”
因為對于挫折甚至想放棄的當事人,常因著所愛之人,而終于鼓動愿意努力的意愿與信心(許維素,2013&2014):
“10分表示奇跡發(fā)生后,1分表示開始要變好了,你覺得你自己目前在幾分?”
“你會怎么解釋自己在2分呢?”
“你的好友會認為你在幾分的位置?”
“何以他們不是打最低分?”
“他看到什么是你沒有注意到的?”
“你又擁有什么是他還不知道的?”
“需要發(fā)生什么,才能到2.5分?”
“如果到了2.5分,你的生活會有什么不同?”
“誰會第一個注意到你有改變?”
“你的家人(好友)又會發(fā)現(xiàn)你有什么不同?”
“那時他們會說些什么?”
“有這些改變,對你何以是有幫助的?”
“你的家人又會認為這些改變會對你有些什么幫助?”
“因為你的改變,你與家人(好友)之間又會有什么不同?”
除了上述各種評量的靜態(tài)向度外,評量問句的設計還可以配合晤談當時狀況用來討論咨詢過程的立即性:
“如果1分表示你覺得談這件事很困難,10分表示你覺得能很自然地談此事,你覺得現(xiàn)在你會打幾分?”
“如果1分表示你覺得談這件事毫無幫助,10分表示你覺得談此事會很有幫助,你覺得現(xiàn)在你會打幾分?”“你家人的看法又會是什么?”
“發(fā)生什么才能增加1分?”“你好友的建議會是什么?”
“前進一格的時間可能需要多久?”
“我需要知道些什么,就可能會再增加1分?”
當然,Simon(2010)也提醒著,喪親者在親人過世的頭一兩周時,往往會被親人與朋友所圍繞,因而通常會處在麻木而不真實的情況中,直到大家都離開后才開始經(jīng)驗到其失落與悲傷的歷程;因此,在運用評量問句時,咨詢師將1分定義為失落事件發(fā)生后的兩到三周,通常會比較有效、有意義。
除此之外,可多元變化設計與應用的評量問句,還可以用來測量其他向度,包含:自尊的程度、晤談前的改變程度、對改變的投入程度、問題需優(yōu)先解決的次序、對希望的看法、愿意修復關系的努力度等。對于處于困境或危機中的當事人特別去評量的向度包括:目前恐懼的程度以及處理恐懼的能力、目前事情有多糟以及承受壓力的程度、自我責怪或需要負責的程度、愿意接受結束生命以外的選擇之程度、需要保護計劃及醫(yī)療介入的程度、認為自己可以照顧自己或信任自己的程度、愿意討論創(chuàng)傷事件或愿意面對問題的程度、認為晤談已有助益的程度等(Pichot & Dolan, 2003; Hansen, 2005)。因為,即使面臨問題或危機事件的沖擊,不少當事人來晤談當時的分數(shù)是高于1分的,而此也創(chuàng)造了咨詢師詢問當事人“何以不是0分”的機會,如此將可讓當事人去探討已有分數(shù)的例外所在,或可評估當事人的進步程度,而鼓舞、賦能了受困的當事人愿意思考如何再繼續(xù)維持因應、或創(chuàng)造例外與進步。
3 呈現(xiàn)焦點解決架構的評量問句
評量問句在SFBT中是非常廣為應用的。評量問句以數(shù)字來代替語言的描述,是極具彈性的,且?guī)缀踔灰芏當?shù)字的人就能回答。由于當事人透過評量問句將許多難以表達的觀點、抽象的情緒狀態(tài)、內在的感覺想法等的內容與強度量化出來,乃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往往可以協(xié)助咨詢師評估與了解處于困境中或功能暫時偏低的當事人此時此刻的狀態(tài)。即使在當事人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評量問句仍可幫助當事人具體表達自身的狀況(許維素,2013&2014)。
透過評量問句,可了解當事人目前的狀況、形成的例外,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讓當事人確認小小的步驟與改變,因此當事人不論打多少分,都可直接突顯了處于困境的當事人仍有的例外與因應能力,而能連結到當事人的資源所在。評量問句也可以評估當事人現(xiàn)況及下一步為何,當能再往前一格時,即是在開始發(fā)展解決的方法了。亦即,評量問句乃可有助于了解當事人這個人與其目標與奇跡的關系,并可鼓勵當事人發(fā)掘例外及形成例外的方法,而能在看到晤談的終極目標、形成下一步驟或進步的同時,提高當事人的意愿與信心,并向具現(xiàn)實感的更小目標邁進(Berg & Reuss, 1998; Pichot & Dolan, 2004)。
是以,評量問句乃特別反應了SFBT的重要架構,如圖1所示,于十分量尺的十分位置即是奇跡、夢想或大目標之位置,1分則為相對的低點?,F(xiàn)在的分數(shù)到1分之間的距離,即表示例外的存在,而維持在目前的分數(shù)可以不更低分,則為應對的概念。如何向上1分、更朝10前進,則為一小步的代表(如圖1,許維素,2014)。
明顯可見,評量問句可以讓當事人表述的模糊信息變得清晰,也可能讓已然清晰的信息,變得更為具體(許維素,2009,2013&2014)。評量問句還可幫助深陷情緒困擾的當事人創(chuàng)造更有條理的觀點,來重新看待讓他們抵擋不住、憂心與脆弱的情感困擾,甚至可以提供某種建構性,讓當事人理解其與情緒的緊張關系出自何處,但同時卻無須隱瞞或扭曲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Berg & Dolan, 2001)。特別是,透過評量問句的不同向度之分數(shù)的變化,將可催化當事人看到現(xiàn)象的多元角度以及個人的例外與優(yōu)勢,并注意到一至十分量尺的中間連續(xù)線段,而不會只陷于是非、對錯或好壞的兩極選擇,于是,當事人對問題與困境的看法會隨之變化,原有的情緒會有所轉化,而原有的知覺與行動乃將會更朝解決之道邁進(Fiske, 2008; Pichot & Dolan, 2003)。
參考文獻
許維素(2009).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
許維素(2013).建構解決之道: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寧波:寧波出版社.
許維素(2014).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
Berg, I. K., & Dolan, Y. (2001). Tales of solution: A Collection of hope-inspiring stories. N. Y.: W.W. Norton & Company.
Berg, I. K., & Reuss, N. R. (1998). Solutions step by step: A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manual. New York, NY: W.W. Norton.
De Jong, P. D., & Berg, I. K. (2007).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3rd ed.).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De Jong, P. D., & Berg, I. K. (2012).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4th ed.).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De Shazer, S., Dolan, Y. M., Korman, H., & Trepper. T. (2007). More than miracle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Philadelphia, PA: Haworth Press.
Fiske, H. (2008). Hope in action: Solution-focused conversations about suicide. New York, NY: Routledge.
Hansen, C. K. (2005). The workshop of using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in crisis interventio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 Chang, Taipei, Taiwan.
Korman, H. (2011). The workshop of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Beijing, China.
Pichot, T., & Dolan, Y. (2003).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Its effective use in agency settings. New York, NY: The Haworth Clinical Practice Press.
Simon, J. (2010). Solution focused practice in end-of-life and grief counseling. New York, NY: Springer.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caling question, the core structure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Instead of using languages, scaling question adopts numbers to assist clients to quantitatively express their abstract ideas, the contents and intensity of their emotions. In addition, it not only helps clients make progress or choose the next step after seeing the ultimate goal in an interview, but also helps clients improve their will and confidence, to move forward towards a more detailed and practicle direction.
Key words: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caling question ; quantitative expression
編輯/黃才玲 終校/王抒文